读通鉴,知历史,本文笔者通过《资治通鉴》来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两个缺点。
唐太宗李世民当了23年皇帝,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唐朝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更是创造了“贞观之治”。因此,后人对李世民评价颇高。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极高,四夷宾服、万邦来朝,这种盛况连秦始皇、汉武帝时也没有出现过。因此,《旧唐书》曾评价李世民是 “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的确,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李世民虽然在亲情方面有遗憾,但在政治上,他是一个“完人”。笔者不否定李世民之功,只是,从《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可以窥探出李世民有两个缺点。
李世民的第一个缺点,就是喜欢打猎。在封建社会,帝王狩猎不仅仅是骑马射箭这么简单。每逢李世民出门狩猎,都需要专业的皇家仪仗,需要大量兵马保护,更需要早早准备好猎物和场地,这是一种十分奢靡的举动,而最终承担这些的,还是唐朝的百姓。

李世民之所以喜欢打猎,是有原因的,他登基之前,曾带兵大杀四方,等做了皇帝,却很少有上阵杀敌的机会,唯有在马背上挽弓射猎,李世民方能找回当年的飒爽英姿。
为了阻止李世民打猎,大臣们可谓想尽办法,魏征更是多次劝阻。《资治通鉴》记载: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特别好的猎鸟,正准备改天带着这只猎鸟上“战场”,这时,魏征来了。李世民怕魏征劝自己,赶紧把猎鸟揣在怀里藏起来,等魏征奏完事,猎鸟竟然被闷死了,李世民心疼不已。
还有一次,李世民的“猎瘾”上来,实在着急,竟然拿起弓箭在后宫里射宫女养的兔子。这一幕正好被唐朝名将执失思力看到,执失思力说:“天命陛下为华、夷父母,奈何自轻?”
意思是说,李世民作为帝王,还玩这种小孩子把戏,是“自我轻贱”的表现。虽然群臣劝谏,但李世民每个月基本上都会出宫打猎,这给唐朝百姓带来极大的负担。长孙皇后去世前,还曾留下遗言曰:省作役,止游畋,妾虽没于九泉,诚无所恨。(《资治通鉴》)“ 省作役,止游畋”就是劝李世民心疼百姓的劳役之苦,停止打猎。只可惜,李世民并未听进去。
李世民的第二个缺点,便是相信长生不老之术,而这一点,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也有相同爱好。秦始皇50岁去世,李世民52岁去世,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操劳国事,另外一方面是误信方士之言,经常服用丹砂等“长生不老药”,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所致。唐朝大臣高季辅在担任太子右庶子期间,曾向李世民陈述从国外引进丹药的事情,还有人向李世民推荐一个“有名”的天竺方士。
贞观二十二年,唐朝将领王玄策俘虏了中天竺国国王和一名叫那罗迩婆婆寐的方士,这位方士称自己活了200多岁,有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花重金给这位方士,让他为自己准备丹药。
《资治通鉴》中还有个证据,能证明李世民笃信长身不老之术。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唐朝名臣、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去世,李世民非常悲痛,要亲自前往高士廉家中参加葬礼。长孙无忌劝阻说:“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奈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
这里的“饵金石”,指的就是在食用长生不老药。李世民相信长生不老之术,而且花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在此方面,必然在关心民生、珍惜民力方面做出牺牲。说白了,对于一个帝王来说,这不是个人喜好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当然,这个爱好也让李世民为之付出了代价,他早年征战四海,身体强壮,结果52岁便去世,不能说和丹药没有关系。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唐高宗继承贞观年间的政策,曾一度创造“永徽之治”。有意思的是,唐高宗在位期间对李世民的两个爱好,并不怎么热衷。先说打猎的事情,永徽元年,李治登基后第一次去打猎,正逢下雨,李治身上的油衣渗水,浑身发冷,李治叹息道:“怎么样才能让油衣不漏水呢?”时任谏议大夫的谷那律说:“以瓦为之,必不漏。”(《资治通鉴》)
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说:如果用瓦片做雨衣,肯定不漏水。 实际上谷那律是在讽刺李治继承了乃父的打猎习惯,这样会增加百姓负担。唐高宗李治听出了谷那律的意思,从此“罢猎”。
再说长生不老的事情,唐高宗登基后,之前给李世民准备长生不老药的方士罗迩婆婆寐又来到唐朝,想从李治手中再次骗得黄金,没想到李治却说:“自古安有神仙!秦皇、汉武求之,疲弊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有。”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人,秦始皇,汉武帝晚年都追求长生不老,导致政务倦怠,最终没能成功。若世上真有长生不老的人,应该活到现在,被大家熟知才是。很明显,唐高宗李治对长生不老之说,嗤之以鼻。这或许是从他父亲那里得到的教训。
唐太宗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唐高宗却是一位“活得明白”的皇帝,唐高宗不仅创造“永徽之治”,还相继灭掉了车鼻、高句丽、西突厥等劲敌,完成了李世民未竟的事业。唐朝疆域最广阔的时期,便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间。可见,人在高位,最重要的是活得明白,以前人为鉴,以历史为鉴。
若说以史为鉴,最好的史书当然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们对纷杂古代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纵向了解。 在所有的史书中,《资治通鉴》是一本能让人多方面素质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1300年。曾国藩曾说: “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资治通鉴》。”梁启超曾说: “司马光之《资治通鉴》,乃天地一大文也。”
因为《资治通鉴》里面不仅仅记录着1300多年的历史,它记载的更是 政治、是沧桑、是人性和权谋。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27位国学教授,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者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4万套已经被哄抢一空,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的: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核心将领,侯君集的一生堪称传奇。他既以“灭两国”的战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因谋反罪被处决,成为唐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将领之一。其军事才能...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0 贞观末局的权谋博弈:李世民为何放武则天一条生路?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长安城翠微宫内,51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奄奄一息。面对26岁的才人武则天,这位以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铁血帝王,最终选择放她一条生路。这...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10 史笔遮掩下的真相:李世民真实死因考辨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深夜,长安城翠微宫含风殿内,五十二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剧烈喘息中溘然长逝。这位开创贞观盛世的千古一帝,其死因在《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07 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何未能阻拦李世民弑兄戮弟?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下,秦王李世民率部伏击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亲手射杀兄长,随后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这场震惊天下的政变背后,李渊的被动...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1-07 李世民称帝后,罗艺为何选择铤而走险?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射杀太子李建成,两个月后登基称帝,开启贞观之治。然而,这位以“礼贤下士、宽厚仁德”著称的明君,却在即位次年遭遇了开国功臣罗艺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启 2025-11-06 李建成登基后的权力抉择:一场无法避免的兄弟相残在唐朝初年的权力棋局中,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兄弟之争堪称最残酷的政治博弈。若李建成成功登基,他是否会对功高震主的李世民痛下杀手?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与权力逻辑...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1-04 朱棣与李世民:同为得位不正,口碑缘何天差地别?在中国古代帝王谱系中,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常被并称“双璧”——二者均以武力夺取皇位,却因治国理念、历史语境与文化记忆的差异,在后世评价中走向截然相反的极端。...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1-03 权力棋局中的生死博弈:李世民与朱棣造反逻辑的深层解构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两次权力更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玄武门之变&quot...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30 玄武门惊变:李世民如何以非嫡长子之身登顶皇权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亲手射杀胞兄李建成,部将尉迟敬德斩杀李元吉。这场被称为“玄武门之变”的政变,不仅改写了唐朝历史走向,更颠覆了传统嫡长...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30 功高震主与制度桎梏:李渊对李世民复杂态度的深层剖析在隋末乱世中,李渊父子以雷霆之势终结了三百余年的分裂,但唐朝开国史却因玄武门之变的血腥而蒙上阴影。李世民以"天策上将"之姿横...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30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