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孔圣人拜访张天师就是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
孔圣人和张天师是好友,他俩常来常往。其实,张天师常到曲阜,孔子却只去过张天师府一次。去了一次还带来了麻烦。是件什么麻烦事呢?有这样一个顺口溜人们常讲不忘:
张天师到孔府常来常往,
孔圣人去天府只有一趟,
蚂蚱精放人间危害百姓,
公鸡神为除害天天喊唱。
由此引出一篇故事来。
(一)
平时,孔子和张天师交往密切,好到不分你我,凡是对方替自己答复的事,不管知道不知道,同意不同意,只要对方说:“我替你答应了。”也得点头说:“就哪吧!”
他俩好是好,张天师常到曲阜玩,和孔圣人谈天论地,说今道古,玩几天张天师临走总要说:“孔仁兄,你啥时候到我天师府玩玩?”
孔圣人边送张天师边说:“抽空一定前往。”
说归说,他天天讲学教育弟子,大空没有,小空去不了。
鲁定公九年孔子任中都宰,他带领众弟子:冉耕、闵损、子路、子贡、颜回、曾点、子游、子夏等作为助手到中都(汶上县)上任。期间孔子“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市无二价。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诸侯则焉。”
中都被孔子治理的井井有条,张天师听说后前来参观拜访孔圣人,在汶上马踏湖畔的圣泽书院与孔子相见。张天师对孔子说:“你教弟子学好,学本事,行善,传授各样知识,让他们为国出力,可得扬善惩恶啊!”
孔子说:“如今的中都已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我扬善惩恶教化的成果。人间之事,定要善者好,恶者无,教育为本,相信世间无恶!”
张天师说:“善心不一定得善报,人世间万象复杂,要惩恶扬善,狼走千里它也要吃人啊!”
孔子说:“不会的,不会的,民为贵,民为善,为民不能害民!”
张天师说:“我是捉妖拿怪的,鬼怪不除,民要受害,光行善不中啊!”说后就要走,走时又对孔圣人说:“仁兄若到我府看看,是会使你明白的,抽空到我府玩玩。”就回了天师府。
(二)
张天师好久没来看望孔子。一天,孔子处理完繁忙的公务,总觉的有些烦闷,很想再找张天师聊聊天,就去张天师府找天师玩。一进天师府,见院子里关押着许许多多,高的、胖的、瘦的年龄大的,小的,男的,女的,无数个犯人。有的叫,有的闹。孔子有些同情。这些人在院里自由行动,就是不敢走出院门。为啥能这样呢,这是天师符能管教他们。孔圣人往里走,迎面朝他走来一个人。他一看没个人形,瘦得出奇,即使用再薄再利的刀尖也刻不出一丝肉来。孔子感到奇怪,随口问道:“你咋恁瘦啊?”
那瘦人哭着说:“您是圣人,好理论,在天师府他们不让我吃顿饱饭,您老和天师是老友,求求您说句话,放我出去吃顿饱饭好吗?”
孔子说:“我当家,放你出去吃饭,吃饱,吃好再回!”
那瘦人说声:“谢谢孔老开恩!”说后就不见了。张天师早就算到孔子来了,在孔子答应那瘦人吃顿饱饭后,他就从上房走了过来,一见孔子就问:“孔仁兄,进我府可见到什么稀奇事没有?”
孔子说:“见一位瘦得连一丝肉好像也没有的人。”
张天师问:“他说什么了没有?”
孔子说:“要我放他出去吃顿饱饭。”
张天师说:“你咋说的?”
孔子说:“我看他饿的可怜,就答应他出去吃顿饱饭。”
张天师说:“毁啦!他是个蚂蚱精,为了不让他危害黎民百姓,特把他锁进我府,你放他下界,到人间危害百姓去了,这回不知要吃绝多少庄稼!你别在我府玩了,还是我找你玩好了,别再给我放走妖怪,下界就要危害百姓。你快回到中都,它已在那里危害庄稼了,你就赶快让人们做米饭,每块地里都放上一盆米饭,让它吃顿饱饭,我再捉拿他回府,你说话了,后悔也晚了。孔兄伸过手来,送你几个字。”孔子只得伸过手,张天师对他念念有词,念后,对孔子说:“听鸡叫,再看手心,照做别误啊!”
(三)
孔子听后半信半疑,就闷闷不乐地回到了中都。一到中都,到处都是蝗虫(蚂蚱)铺天盖地。这时他才相信了张天师的话,急忙派弟子到各地送信,照张天师说的办法办了。
张天师送走孔子,忙派鸡神下民间,速速捉拿蚂蚱精,为民除害,关押天师府重审治罪,让它改邪归正。鸡神尊命下界了。
蚂蚱精下到凡界,危害汶上、水泊梁山等鲁西南一带。它吃光了许多庄稼,孔子让它下来吃顿饱饭就回去,蚂蚱精越吃越起劲,这时它可不听了。
鸡神下到凡界,看了一圈,别处无蚂蚱危害,只有汶上、水泊梁山等鲁西南一带蝗虫(蚂蚱)遮天蔽日。鸡神在凡间察看一天,见蚂蚱吃了米饭,还继续祸害庄稼,到了第二天,天还没亮时,打明鸡叫开啦:“快快喽,快快喽,快快回!”这是啥意思呢?一是喊人快起,去赶蚂蚱;二是命令蚂蚱快快回天师府。
回到中都县衙两天,孔子心中不乐,一连两夜也睡不着觉。天师让他听鸡叫看手心,鸡叫了,他伸手一看,吓毛啦,天师一张符写在手心:“蚂蚱危害下界来,危害百姓不应该,改造千年应归正,恶习不改重为害,快快回到天府来,违令要上断头台!”孔子一看,一时心慌脱口而出喊道:“蚂蚱快逃!”这句话喊出可坏了,不是蚂蚱回府,而是命它逃命。
蚂蚱就落在了人间,没收回。神鸡呢,命它降捉蚂蚱回天府,蚂蚱被放跑,它任务没完成,也不能回天帅府,也只得留在人间捉拿蚂蚱,每天天亮前喊人们起床“快快喽!”早起干活,捉拿蚂蚱,叫来叫去,叫成了“咯咯喽”啦。
神鸡下凡时,全身金色的羽毛十分耀眼,孔子的弟子们带领中都的百姓昼夜驱赶蝗虫,许多皇虫跑到了马踏湖的芦苇荡里,由于神鸡钻进芦苇里捉拿蚂蚱,通身沾满芦花,就变成了芦花鸡神。张天师发令:只有鸡神捉净人间蝗虫,回天复命,方可到天池洗掉身上的芦花,恢复天鸡金身。
鸡神在人间捉啊捉,250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也没捉干净地里的蚂蚱,就这样鸡神就永远变成了芦花鸡,留在了汶上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这就是汶上芦花鸡的来历,如今,汶上的芦花鸡在全国独一无二,成为汶上珍禽,闻名于世。
直至如今,芦花鸡只要一见蚂蚱就刁吃。它这是在完成捉拿蚂蚱的任务哩。孔子呢?认为自己去了一次天师府办了件错事,从那再也不到天师府玩了。民间有句俗语:孔子进天师府——就一回。
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作为孔子晚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以“文学”科高才生的身份位列“孔门十哲...
孔子 卜商 2025-09-09 弦歌东周:孔子与苌弘的师道传奇公元前518年的洛阳城,34岁的孔子携弟子南宫敬叔踏入周王室观星台。这位鲁国士人不会想到,此行将遇见改变其音乐思想的关键人物——周敬王内史大夫苌弘。这场跨越地域...
孔子 2025-09-08 孔子与子贡:误解与深意的交织——探析“孔子不喜欢子贡”的真相在《论语》的记载中,子贡作为孔子门下“言语科”的杰出代表,以巧言善辩、悟性极高著称,其名字出现频次甚至超过颜回。然而,史书中却流传着“孔子不喜欢子贡”的说法,这...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姓曹为何称“颜回”:姓氏与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仅是家族血缘的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姓氏“曹”与名字“回”的组合,看似矛盾,...
颜回 孔子 2025-09-08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的精神丰碑在春秋乱世的风云中,孔子弟子颜回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存状态,为后世树立了一座超越物质的精神丰碑。这个被《论语·雍也》记载的经典场景,不仅成为儒家安贫...
颜回 孔子 2025-09-04 孔鲤:以血脉为纽带,铸就儒家传承的基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鲤的名字或许并不如其父孔子那般熠熠生辉,但他作为孔子独子、儒家思想传承的关键纽带,其人生价值与历史贡献却不容忽视。他以豁达的胸襟、默默的奉...
孔子 2025-09-01 孔子与微子:血脉相连的千年传承——论孔子是微子的十五世孙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孔子与微子,两位相隔数百年的历史人物,却因血脉的纽带紧密相连。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伟大思想家,竟是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
孔子 2025-08-29 孔子弑母:一场跨越千年的谣言与真相之辨“孔子弑母”这一骇人听闻的指控,在历史长河中如幽灵般若隐若现,却始终缺乏任何可靠史料支撑。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的道德形象与这...
孔子 2025-08-29 师旷与孔子:春秋时代的双璧:音乐与哲学的对话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师旷与孔子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在音乐与哲学的领域中熠熠生辉。尽管他们的职业路径与思想体系存在显著差异,但作为同时代的文化巨匠,他们的...
孔子 2025-08-28 李膺与老子的血脉之谜:历史迷雾中的身份考辨东汉名士李膺因刚直不阿、力抗宦官闻名史册,其“天下模楷”的形象与道家始祖老子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却将两人强行关联——孔融十岁时曾以“孔子问礼于...
孔子 2025-08-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