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齐国没有统一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在战国中后期,是一枝独秀的存在,独强于各国。
但其实从魏国跌落神坛的秦孝公时期,到秦昭襄王前期,战国时代最骚包的要数齐国了。
在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虽然合纵公孙衍提出的对付秦国的联合策略,但是战国合纵最成功,谋划最长久的合纵却是对付齐国的。
秦昭襄王十九年,秦昭襄王嬴稷自称西帝,并派出使者尊齐湣王为东帝,分散天下的压力。
但是齐湣王听从谋士的计谋,除去东帝的称号,联合赵国、魏国,一起攻打秦国,迫使秦王取消帝号。
那么齐国因何能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最终又为何衰落被秦国灭亡,我们一起走进齐国的故事。
齐威王励精图治,桂陵、马陵两战败魏,开启齐国霸业
战国时代,田齐的霸业,开始于齐威王时期,他以善于纳谏、励志图强著称。以邹忌为相,以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推行政治改革,令齐国称雄。
齐威王继位之初,齐国虽然是传统强国,但是国内卿大夫实力强大,国内局势不稳定,始终无法与三晋、楚国争霸。
齐威王励志改革,任用大臣邹忌为相,进行“修法律而督奸吏”的改革。奖励群臣吏民进谏,重新修订法律,监督各级官吏,严明赏罚。
邹忌的改革使齐国上下一致,政令合一,齐威王重视举贤任能,重用淳于髡、孙膑等人,使齐国国力逐步提升。
齐威王三年,魏国派大军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一路与宋国、卫国进攻魏国襄陵。
北路救援赵国的田忌、孙膑率军,等魏军攻破邯郸之后,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在桂陵设伏,大败回援的魏军,生擒魏军将领庞涓。
齐威王十六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同意救援,韩国竭尽全力对抗魏国。
韩魏两国打了七七八八,韩国眼看扛不住了,齐国派出援军,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救援韩国。
齐军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迫使魏军回援。魏国准备集中兵力,与齐国一决胜负,齐军诱敌深入,以“减灶计”,在马陵大败魏军。
马陵之战后,魏国的霸权衰落,齐国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接过魏国的霸主权杖。齐威王二十三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魏惠王带领诸侯尊齐威王为王,齐国确立霸主之位。
齐赵结盟,一个有钱,一个能打,齐国霸权更加稳固
战国时期,三晋联盟破裂之后,齐威王借助帮助赵国击退魏国的机会,齐威王和赵肃侯在平陆会晤,齐国与赵国达成会盟。
此后在战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齐国和赵国的联盟关系都比较牢靠,两国交界,虽然也时有争端。但是在对抗秦国、楚国等强国的时候,两国总能协同并进。
齐湣王时期,秦国想联合齐国,攻灭赵国,齐国反手与赵国结盟,联合五国大军进攻秦国,迫使秦国求和,取消西帝的称号。
这种联盟关系因为苏秦的挑拨离间,在五国伐齐时断绝。齐襄王复国后,齐赵关系再度修复,一直到长平之战前,齐襄王去世,齐赵的联盟关系才彻底破裂。
齐国和赵国的联盟关系,有其形成的必然性,一方面是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刻意退出中原争霸,向北扩张,吞并中山提升国力。
所以赵国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所以这一时期,赵国与齐国、燕国、韩国修好,为吞并中山国争取各国支持。
另一方面,齐国陷入与楚国、秦国的争霸中,也需要争取赵国的支持,避免赵国在背后给自己扯后腿,无法专心应付秦国、楚国。
因此,齐赵的联盟,成为战国中后期,最为稳固的合作关系,两国各取所需,保证了齐国的霸权,也主导了战国的走向。
风骚的齐国,四处树敌,陷入燕国的阴谋之中
齐国得罪列国,是从齐宣王开始的,公元前314年,燕王哙禅位于子之,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派匡章率军攻打燕国,仅五十多天就攻破燕国都城蓟城。
起初燕国人大开城门迎接齐军,结果齐军占领燕国后,开始烧杀抢掠,被燕国人极为痛恨,起来反抗齐军。
此时赵武灵王联合秦国、韩国,护送公子职返回燕国,击败齐军继位为燕王,是为燕昭王,燕国开始了三十年的复仇生涯。
得罪一个小小的燕国不要紧,继燕国之后,齐国又把赵国、魏国等国都得罪了个遍,四面树敌,令齐国彻底孤立。
燕昭王继位后,开启了燕国复仇齐国的行动,燕国一方面举贤任能,提升国力,另一方面,以苏秦、苏代兄弟为间谍,破坏齐国的内政外交。
田文、匡章率领齐军与魏韩组成联军,进攻函谷关,围攻秦国的时候,燕国曾想趁齐国空虚之机,报一把仇。
结果秦国认怂,快速割地求和,齐军回撤,燕国被齐国再次狠狠修理了一波。燕国担心被齐国灭亡,派出苏秦游说齐国、赵国、魏国,挑唆三国灭宋。
从此齐国带头,赵国、魏国积极参与的灭宋行动开始了,本来齐湣王想要与赵国加强同盟,准备把宋国的富饶土地让给赵国,结果苏秦兄弟在中间阻挠得不行,齐国只得作罢。
赵国、魏国跟着齐国打了半天宋国,就喝了口汤,肉一口没吃上。赵国本就一肚子火,结果苏秦这个间谍又在给赵国浇了一桶油。
赵国开始跟齐国杠上了,苏秦兄弟又跑到齐国那边,鼓捣齐湣王攻打赵国这个盟友。最终两国因为争夺在宋国的利益,两次开战,赵国都失败了,与齐国断绝盟约。
在齐国国内,齐湣王因为忌惮田文家族的强大势力,借助“田甲劫王”事件,打击田文家族在齐国的势力。孟尝君田文逃往魏国,开始联合各路诸侯,对付齐国,自此齐国被彻底孤立。
五国伐齐,齐国险些亡国,一蹶不振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发动第三次攻宋战争,一举攻灭宋国,令齐国声威大振,但同时也彻底得罪了三晋和楚国。
抓住齐国与各国结怨的机会,公元前285年,秦国率先攻齐,一举攻克齐国河东九城。不久赵国抓住机会,攻克齐国灵丘,占据进攻齐国的前沿。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组成联军,以燕军将领乐毅为主将,大举进攻齐国。
齐湣王派遣触子为主将,抵御联军,齐湣王的左右摇摆,令齐军进退失距,被乐毅抓住战机,在济水之西大败。
齐国又以达子为将,率领剩余军队抵御联军,齐湣王的作死又使齐军大败,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攻入临淄。
齐国一片大乱,乐毅一举攻占齐国七十二城。齐国退守莒和即墨两城,五年之后,田单以即墨为根据,趁燕昭王去世,燕王新立的机会,以反间计,使燕军更换主将。
田单以“火牛阵”击败燕军,收复齐国被占领的城池土地,齐国得以复国。但此时齐国已经不复之前的强盛了,自保有余,但再也没有凌驾于各国的实力了,秦国的一统之势已成。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秦昭襄王:大秦帝国的奠基者与战略大师在战国纷争的烽火中,秦昭襄王嬴稷以五十六年执政生涯,将秦国从区域强国推向统一天下的临界点。他不仅以军事征服震慑六国,更以政治智慧重构战国格局,其战略眼光与执政魄...
秦昭襄王 2025-08-25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