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周王室东迁之后,秦人才逐步东进关中。到秦惠文王时期取巴蜀。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后愈战愈勇。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国在秦献公之前几乎亡国。阴晋之战,秦国倾举国之兵50万,居然被吴起5万新军击败,河西之地尽数被魏国夺去,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当时的秦国,情状之惨,堪如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山东六国皆视秦国为蛮夷之邦,不屑与之为伍。秦国几乎要淡出国际主流社会之外了。秦国国际情况不好,国内情形更是糟糕。在经历了“四世之乱”后的秦国,政治局面波诡云谲,充满重重危机。
内忧外患之下,在魏国流亡29年的公子连被迎立为新的国君,是为秦献公。秦献公没有立刻带领秦人反击六国,而是带着秦人往西发展,打下了西部两个郡的土地用来做秦国的战略后方,随后才开始进行了一些移风易俗的改革,比如废除人殉等。秦献公还趁着韩魏交战,出击过魏国河东,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秦国这才再一次出现在国际主流视野。
然而,秦献公致力于削弱奴隶主的改革并没有得到施行,就在一场战斗中因伤去世了。秦孝公上任后遍发求贤诏,延揽天下才俊。公孙鞅被景监推荐与秦孝公彻谈三天三夜,由此奠定秦国的改革基调。
魏国率先改革,提拔了一大批的平民人才进入朝堂,一时间人才济济,国力强盛。魏国的改革因此成为六国改革的样板工程。公孙鞅在魏国待的年头够久,他很快就发现了魏国改革的弊端,宗族势力过于沉重,阻挠了改革往更深层次的发展。魏国朝堂上的人才,到了魏惠王时期,就已经很多出身于公族了,因为魏国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公孙鞅本有大才,原来是在魏国大梁闲居,可是魏王却不能用。后来的张仪、公孙衍、范雎等人莫不如是,这些给魏国带来了极大伤害的人原先都是魏国人。
其实,这种人才流动机制,直到科举制度建立起来之后才逐渐完备。
公孙鞅看到魏国出现的这种情形,就把整个秦国当成了绩效主义的大型实验室。公孙鞅首先大行中央集权,打击豪强,使得秦国上下利出一孔。同时,他又把秦国朝堂上的官职向公众开放,设置成20等爵位,以耕种土地和战场杀敌作为指标,并且设置了大量的官吏用来确保这种制度被推行。所以,当时的秦国社会是以吏为师,大量的秦朝官吏走向田间地头,跟农民们宣传新法。
如此一来,秦国的社会阶层被彻底打破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产积极性,战斗积极性热情高涨起来,秦国的变法仅仅数年就已有小成。
秦国的变法内容,其实并不新鲜,其他国家也都有间谍探子来到秦都考察,他们做了详细的汇报给了各国国君。既然秦国的变法取得了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什么其他六国不照本宣科,例行变法呢?
这是因为秦国变法是一次彻底的制度革命,从政治改革入手。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从上到下推行,令出必行;最大的坏处是由于变法损害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会受到强大的反制力量,甚至会激起叛乱。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地位往往是伴随着政治地位出现的,只要是奴隶主贵族,就会得到大量的继承和封赏。现在,秦国的变法,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全都取消了,都变成了要靠耕种和军功才能获得爵位了,哪怕是皇子也不例外。
同时,商鞅变法还严格执行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统一了度量衡,由国家行政力量掌控经济;设置了保甲连坐,加强了对社会底层的管控力度;秦法的严密程度,甚至连农民耕种的细节,诸如翻土深几分这样的事情都有明确的规定。商鞅通过事无巨细的法令,将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设计精准的钟表,一切按部就班。由于法令太过繁杂,一般人难以掌握,所以,商鞅就搞了一个干部速成班,培养了大量的吏员,由这些人分散到地方,充任秦法施行的第一线。同时,商鞅还设置了考成法,对这些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从而实现政令通达,不至于变法内容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鞅变法的精密程度是后世的各种变法都不可能相比的。后世的变法往往只是在经济方面修修补补,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很少。一旦涉及到政治改革,变法者要么被下课,要么人亡政息。如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莫不如是。战国时代,山东六国的变法,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同时,其他六国深陷中原争霸的泥潭,他们为了争夺眼前的微末小利,或者为了在战国末期越来越频繁剧烈的兼并战争中求的生存,不得不急功近利,采取了政治改革的同时,又想鱼和熊掌兼得,不想过分得罪原有既得利益集团,维持国家稳定,应对外来威胁。因此,这些国家的变法往往不能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成为国家君主集权集中全部国力以争天下的障碍。秦国却没有这样的顾虑,他们能并敌一向,有着稳固的后方给施行变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秦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末期的首强,是因为秦国的变法一直被坚持了下来,法家思想得到了秦国上下的认可。秦国的变法是最为彻底的,秦国的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是执行的最为坚决的,这使得在同样的国力条件下,秦国能够动员起比其他六国更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如果假以时日,其他六国也会慢慢过渡到秦国一样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只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车轮已经启动,不会再给其他六国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 嬴驷诛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抉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溘然长逝,其子嬴驷即位后迅速下令逮捕商鞅,最终以谋反罪名将其车裂于市。这场震动秦国的政治风暴,表面是君臣反目,实则是新兴法家集团与旧...
商鞅 秦孝公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