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60余人出城投降,同时又派人晓谕姜维,命他向魏将钟会投降。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正式覆亡。历史资料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杜甫《武侯庙》诗云: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煮酒论英雄”时,一声惊雷,刘备手中的筷子掉落在地,刘备佯装没有大志,最终逃过一劫;若干年后,儿子刘禅以乐不思蜀之言以存自身,可见后主之智深也。而且刘禅在位长达40年,这与人们印象中“扶不起的阿斗”,是不是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矛盾呢?
人们对后主刘禅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实难分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不知道曾经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可最后还是敌不过时间的洗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刘禅,大多数人只知其一,认为他胸无大志、毫无政治才能,但其实真正的刘禅,也是位自带光环、大智若愚的角色。
不难发现,三国时期很富有戏剧性,魏蜀吴三国争霸到最后,并不是三方之间某一方称霸,司马家族却坐收了渔翁之利。而这些后代君主们则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故事。
乱久而治的三国时期,蜀国最终被魏国所灭,由于蜀国无史官记录,陈寿修史多有遗漏,而明末清初文人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为情节需要对事实情况加以歪曲,导致后主刘禅的真实情况在几百年历史长河中扑朔迷离。
魏晋史学家张璠:“刘禅懦弱,心无害戾”。
十六国时期的李特:“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
波澜不惊:刘禅的起伏人生
刘禅生母为甘夫人。
《拾遗记》中记载,甘夫人身出寒门,但是江湖术士说她是富贵之人,地位尊贵,并且可以到皇家宫殿居住。果然,女大十八变,待到甘夫人十八岁后出落得如芙蓉一般,皮肤洁白如玉,眼前只差一段良缘。
彼时的刘备则在小沛担任豫州牧之职,经人撮合,刘备与甘夫人走到一起,只是刘备已有糜夫人,甘夫人便做了妾。刘备好女色,特别喜爱貌美的甘夫人,不久就和甘夫人有了阿斗。这一年刘备46岁。
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家眷不得不跟着东奔西走。先主曾为曹操追杀于当阳长坂坡,无奈之下他丢弃二位夫人向南逃奔。甘夫人则携带阿斗在战乱之中逃生,一度想抱着阿斗跳井明志,以报刘备之恩,最终赵云及时赶到,抱着阿斗杀出重围,救了襁褓中的阿斗和二位夫人。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赵云单骑救主的精彩篇章。
刘皇叔老来得子,虽说阿斗不是嫡出,但却是长子,自然得到刘备的喜爱。阿斗4岁时,甘夫人就去世了,之后阿斗便由继母孙夫人(孙尚香)代为教养。
缺失母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而且孙夫人视阿斗为政治筹码,试图带到江东吴国做人质,幸亏张飞、赵云江上拦截,夺回阿斗。此时的阿斗只有5岁。
面对复杂的形势,刘备提高了警觉,他必须给阿斗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学文方面,他请了简雍等大儒轮流教导刘禅。为学治国理政之道,刘备列出《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谋虑书籍时常交授,又让刘禅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习武方面,史料曾记载,后主刘禅学射于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
可以说,直到白帝城托孤,刘禅都是在“安乐窝”中度过的。虽说小小年纪曾多次身处险境,但都属于“大难不死”,对于刘禅来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才是刘禅人生的转折点。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当时,蜀国的竞争力还是有的。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一把揽过军政大权,这对刘禅才是考验的开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遗愿,他不遗余力,六出祁山;而刘禅则坐镇后方负责稳定团结,发展生产。“秋风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后,刘禅正式接替大权,开启了后主刘禅的时代。此后一直到公元263年,邓艾攻破成都,蜀汉灭亡。刘禅投降曹魏后,被封为安乐侯,8年之后,刘禅去世,享年64岁。
小人得志:刘禅的昏聩之举
有人说蜀汉的灭亡刘禅有脱不了的干系。事实上,作为守国之君,在当时极其复杂的环境下,刘禅确实有其局限性。例如他在用人上,就有看走眼的时候。
刘禅主政后期,重用黄皓与谯周。
黄皓是宫内宦官,好阿谀献媚,处心积虑笼络钱财。黄皓惧怕侍中董允、陈祗等人,董允死后,黄皓专权,纵容刘禅声色犬马,并逐渐干政,将自己的政敌清除。而且他一直排挤北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最终姜维不得不去屯田离开军中要职,致使军队没有领兵之能将,朝政时局和民意谏言等诸多情况,也不能及时传达到刘禅的耳朵里。
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邓艾大军压境时,蜀汉毫无战斗力可言,只能不战而降。
谯周是蜀地的大儒之一,曾经桃李满天下,诸葛亮时授官职劝学从事,刘禅册立太子之时,授太子仆,迁太子家令。谯周历来反对姜维北伐,他身为大儒虽有治国爱民之功,却无爱国之心。
谯周所著《仇国论》,托名百姓疾苦,止战天下。邓艾攻打成都时期,他极力劝谏刘禅投降,因此之后被魏国授“全国之功”,受封阳城亭侯。有道是,兵可降,将可降,君那里能降?谯周食君之禄,未做忠君之事,反而让后主以身投魏,劝人为囚,实为自私自利、贪慕虚荣、贪生怕死之辈。
刘禅宠信此二人实在是昏庸至极,无形中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乐不思蜀:刘禅实为大智若愚
干啥啥不行,斗蛐蛐第一名。刘禅给我们的印象,除了“扶不起”,几乎很难圈点其他。那么刘禅的“大智若愚”又要从何说起呢?
白帝城托孤后,刘禅正式继位,他在位期间,有两件事可以体现出他的城府。
首先,放权诸葛亮。
我们知道,诸葛亮与先主刘备在三国时期属于最佳“黄金搭档”。诸葛亮一生随刘备东征西讨,为建立蜀汉立下不朽功勋。先主死后,刘禅被托付给诸葛亮悉心辅佐。此后,刘禅不但没有反抗,反而十分信任这位“相父”,并没有主政夺权。宅心仁厚的刘禅在诸葛亮背后兴修水利、减免税收,将工作重心放在提升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上。
事实上,这是刘禅的明智之举。论治国理政和人心向背,他都不及诸葛亮,所以朝中的大事小情,他都要向诸葛亮请示再三,唯诸葛亮马首是瞻。
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他人前去拜祭,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堂前的11年里,刘禅就是被动地接受诸葛亮的“听政”,虽说是无奈之举,但在当时,谁又能说不是明智之举呢?诸葛亮在世,对于刘禅来说,顺从才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乐不思蜀。
今天若有人跟你说“扶不起”,你一定会联想起下面这个故事。
司马昭称帝之后,蜀国在刘禅的带领下直接向魏国投降,但司马昭不仅没有将刘禅这个亡国之君杀死,甚至还封了他个安乐公。
当时,司马昭设宴,邀请刘禅和蜀国的旧臣来吃饭,而在宴席上无论是演奏的歌曲还是排演的舞蹈,都带有浓浓的蜀国风格。这些蜀国来的旧臣听闻后纷纷感怀,痛哭流涕,但唯有刘阿斗却沉迷于酒色无改颜面。
司马昭甚是惊奇,便问刘禅:“思蜀否?”哪知刘阿斗乐呵呵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让司马昭放心了不少。
为了彻底洞察刘禅有没有复国之心,司马昭又暗中派人观察刘禅的一举一动。而刘禅自己也非常清楚司马昭的想法,于是就干脆在自己的房门口挂上了一个牌子,上边写了“中山寨”三个大字。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刘禅怎么给自己的住处起了这么个不土不洋的名字。
眼线把这件事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知道后放声大笑,大手一挥决定给刘禅免死。群臣对司马昭的想法无法参透,司马昭解释说,“中山寨”三个字反过来念,就变成了“在山中”,这是刘禅表示自己要归隐山林,绝无东山再起之意。
如此,刘禅安度了余生。
从上面的历史故事不难发现,刘禅除了懂得放权之外,他还具备一个君主难有的胸怀,那就是隐忍,懂得放下一己私利。就当时而言,在司马昭掌权魏国的时候,天下大势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而如果还是先主刘备当权,抑或是诸葛亮主政的话,一定会选择和魏国拼个鱼死网破,直到身死国破才能罢休。
可刘禅并不这么认为,如果以当时蜀国力量抗衡魏国,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刘禅放弃了自己的皇位,更不去强迫手下的文官武将为自己或为了蜀国拼命。果断投降自己当“亡国奴”,最终是为了蜀汉免遭生灵涂炭,因为他的心里有蜀汉苍生。
之前的赵武灵王、齐桓公被饿死;后来的隋炀帝杨广被布帛绞杀,而南明永历帝更是被吴三桂用弓弦活活勒死。放眼望去,刘禅绝对是历史上结局很好的亡国之君之一。
陈寿《三国志》中说道: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生逢乱世,刘禅是被历史推上舞台的普通人,他从小跟着大人颠沛流离,遭受战乱离合,可以说他是迫于形势走上帝王之位。论学识、武力、智力、治国,他都不是合格的君主,相比较“昏聩无能”之说,我认为“平庸”才是对刘禅恰如其分的评判。可以假设一下,倘若刘禅生在承平年代,即便不能把国家带入盛世,但足够可以让自己的地盘稳定,让百姓安居乐业。
悠悠历史,帝王难当,末路君王更不易,刘禅卑微地“苟且偷生”,注定遭人唾弃,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孙膑装疯卖傻骗庞涓之计,让人感怀、引人深思。
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两年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时,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笑死司...
刘禅 司马昭 2025-09-04 打油诗人张打油:诗坛的幽默先驱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杜甫、王维等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意境,铸就了唐诗的辉煌。然而,在这片星光熠熠的天空下,还有一位独特的诗人——张打油,他以...
李白 杜甫 2025-09-01 杜甫:唐代诗坛的璀璨星辰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以其深邃的思想、...
杜甫 2025-08-29 杜如晦与杜甫:同宗同源下的历史回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杜如晦与杜甫作为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分别以政治智慧与文学成就闻名后世。尽管二人未有直接交集,但通过家族谱系与历史脉络的梳理,可清晰勾勒出他们同...
杜甫 2025-08-25 诗酒江湖终陌路:李白与高适绝交的诗句背后的历史褶皱盛唐的月光曾照亮过三位诗人的足迹——李白、杜甫与高适。他们曾在梁宋大地上纵马狂歌,在吹台琴台间泼墨挥毫,用诗酒浇灌出一段文坛佳话。然而,安史之乱的烽烟撕裂了这份...
李白 杜甫 2025-08-20 杜甫之名:fu音背后的千年文化密码“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名字之一,其读音问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汉典》等权威工具书及语言学研究结论,“杜甫”的正确拼音为dù f...
杜甫 2025-08-15 乐不思蜀:生存智慧与历史责任的辩证之思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在洛阳宴会上面对司马昭的试探,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名句。这一场景被《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完整记载,并演变为成语“乐不...
刘禅 司马昭 2025-08-14 永嘉之乱中的刘禅后代:乱世浮沉与家族命运的终结公元311年,匈奴军队攻破西晋都城洛阳,史称“永嘉之乱”。这场战乱不仅终结了西晋王朝,更将无数中原士族卷入生死漩涡。在洛阳陷落的惨剧中,蜀汉后主刘禅的后代成为历...
刘禅 2025-07-31 杜甫为何无缘“唐宋八大家”:从文体、时代与文学运动的三重解构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与“诗圣杜甫”如同两颗并峙的星辰,前者以散文革新引领时代,后者以诗歌成就辉映千古。然而,当我们将杜甫的文学地位与“唐宋八大家”并列...
杜甫 2025-07-24 孙伏伽:中国科举史上首位状元的传奇人生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孙伏伽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如李白、杜甫般耳熟能详,但他作为中国科举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其生平事迹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唐朝初期的...
李白 杜甫 2025-07-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