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为何司马家三代换来的江山,短短几十年就烟消云散?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公元249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
司马崛起
公元263年,司马昭向发动灭蜀汉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后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最后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又颁布“占田令”,限制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量。
统一天下
马炎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司马炎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发动灭吴之战。,20万晋军直扑东吴,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孙皓出降,孙吴灭亡。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三国割据,以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统一后彻底结束,然而,仅仅在36年后,西晋便走向灭亡,中国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纷争局面。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西晋,没有比这个“乱”字更贴切的了。西晋从266年建立开始,历四帝,国祚51年,司马炎在位就25年,剩下的26年,前十年还算安稳,后十六年里发生的“八王之乱”却直接让西晋走到了尽头。为什么西晋政权会如此混乱?这事还得从曹魏时期说起。
西晋政权的建立是“三代而成”,从司马懿夺权开始,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他死后进一步掌握了曹魏政权,并且将曹魏的政治军事团队拉到了司马家族这一边,司马昭病逝后,司马炎可以说基本没费什么劲就顺位登基了,整件事看起来非常顺利,但司马炎所要面对的问题却非常大。
一方面是整个国家的分割局面,北部鲜卑作乱,南方与孙吴战事不断。另一方面,他所要面对的整个政治军事系统都是父辈留下来的,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真正亲近的人。所以,他要一边筹划军事行动,一边培养自己的势力,来牵制那些他无法控制的大臣。
司马炎是一个难得的仁义明君,统一大业完成后,他不像刘邦那样手腕狠辣,兔死狗烹,反而对功臣大加封赏。同时为了巩固皇室的势力,又大肆封赏同族为王,并掌兵权。所以西晋的宗室王和勋臣虽然在量上都很庞大,但也能相互制衡。可惜,司马炎在晚年时却亲自打破了这种平衡。
当时的太子司马衷,也就是后来“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在能力上有很大的缺陷,而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聪慧贤德,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很高,司马炎害怕死后皇权旁落,开始打击宗亲王并重用外戚杨氏,这一行为自然引起了宗亲王与地方勋臣的不满。
司马炎驾崩后,司马衷顺利继位,都知道他能力不行,但是他有个非常聪明却又凶悍的皇后,是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因司马衷懦弱无能,于是贾南风勾结宗亲王除掉了当时掌权的外戚杨氏,亲自干政。贾后掌权后愈发残暴,借手废大臣、杀亲王,后来还逼害了被寄予厚望的太子。贾后因妒忌之心对朝政的祸乱,成为了本来就有谋逆之心的宗亲王反叛的理由,西晋就此爆发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
这一场宗室之斗不仅是皇室本身的内耗,更使得整个国家的国力大幅衰退。在破坏经济、增加矛盾的同时,战争也消耗掉了整个中原地区包括中央军的军力,给北方部落进攻中原提供了机会。甚至有些宗亲王为了增加战力,主动联合北方部落军队参与其中,给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八王之乱最终以东海王司马越胜利告终,司马衷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为晋怀帝。
此时的西晋政权仍然内斗不断,而且长期的战争不仅使国家处于空虚的状态,积压已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同时爆发。北方匈奴刘渊看准时机,建国称帝,国号汉,挥军南下,欲取中原。
公元311年,匈奴第三次围攻洛阳,晋军诸将却消极应战,晋怀帝被俘。公元313年晋怀帝遇害,晋愍帝司马邺继位。此时西晋的皇室、世族均已迁到江南,西晋中原政权已经失去了对抗匈奴的实力。公元316年,匈奴大军围困长安,晋愍帝出降,至此,西晋灭亡。
西晋之所以灭亡,与初期的一些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人心不向、内乱不止,自我本身损耗,给外敌提供了机会。都说“人多力量大”,但前提是劲往一块使。各怀异心,自我相残,最终只会使基业迅速垮塌。
司马家打破了三家割据的局面,又一次完成了大统一。可是西晋王朝却没有汉朝那样的国祚,是什么原因让西晋如此迅速的垮台了呢?
首先是门阀士族垄断朝政,腐朽无能。大家都知道西晋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此制度沿袭于曹魏,当初为了获得士族的支持,曹丕改革了汉朝的“察举制”,从而创建了九品中正制。此选官制度创建之初是有可取之处,确实选拔出来不少人才,但士族们很快找到了此制度的缺陷,他们不用多少努力,就能轻松获得国家的高位。
此外,司马家创业也十分不光彩。于是司马家最大限度的满足支持自己政权的势力,譬如司马昭去世前曾重启“五等封侯制度”,后来司马师篡位时,获得实惠的士族们也就鸦雀无声,甚至曹魏的功臣后代也没有站出来反对。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获利的门阀士族们凭借着新朝的优容,迅速腐化,上层斗富不断,下层苦不堪言。
其次是政策失误。曹魏之所以被司马家轻松的拿下,非常大程度是曹家宗族势力太单薄。鉴于此教训,司马炎决定大肆分封诸王,且诸王掌握着实力不小的兵力,但诸王不能就国。如果此项政策不算太大失误的话,让宗王掌握重镇大军绝对是一大政治败笔。司马炎活着的时候,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还不敢怎么动。后来,这些藩王看到朝廷出现可乘之机,纷纷起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当然,西晋的精锐军事力量就是在此过程被消灭的。等到匈奴刘渊起兵时,朝廷已无力应对。
再者是立嗣问题。立嗣是中国历代皇帝最头痛的事之一。尽管周朝创建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但实际上操作起来会遇到各种麻烦问题。同样,司马炎也遇到麻烦。晋朝建立的第三年,司马炎就昭告天下立嫡长子司马衷为太子。可是司马炎突然发现太子能力太弱,与“白痴”无疑。尽管司马炎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但面对强大士族也只能作罢。等到司马衷继位后,先是外戚掌权,接着是诸王叛乱,大好的西晋江山就此被搞得四分五裂。
最后是外族的崛起。自东汉动乱至西晋统一全国,那时的中国不停的打仗。连年征战,加上豪族强占民力,西晋王朝控制的人口只有汉末的10%。同时期,西晋周边分布众多外族,他们占据重要地理位置,不间断的发生叛乱。当时有个叫江统的大臣曾上了一篇《徙戎论》,此文指出当时形势的严峻,但司马炎没有听取。“八王之乱”时都能看到外族贵族的身影,后来他们干脆趁势灭了西晋。
东汉末年,荆州作为汉十三州中幅员最广、战略地位最险要的州域,其治所的变迁折射出乱世中权力博弈的深层逻辑。初平二年(191年),荆州刺史刘表将治所从汉寿(今湖南汉...
2025-07-16 两税法“丁额不废”释义:制度变革中的历史权衡中唐时期,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推行的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核心原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标志着征税标准从“以丁为...
2025-07-16 主父偃名字的由来:一段跨越战国与西汉的姓氏传奇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复姓“主父”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虽不常见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西汉时期的政治家主父偃,便是这一姓氏中最耀眼的存在。他的名字不仅与战国...
2025-07-16 张择端:以画笔镌刻时代的艺术巨匠北宋末年,一位来自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的画家,以两幅传世杰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刻下永恒印记。张择端(约1085—1145年)的《清明上河图》与《金明池争标图》,不...
2025-07-16 中华三祖为何包含蚩尤:从历史重构到文明认同的深层逻辑在传统认知中,中华民族常以“炎黄子孙”自居,黄帝与炎帝被视为华夏文明的共同奠基者。然而,自1992年历史学家任昌华提出“三祖文化”概念以来,蚩尤作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 炎帝 2025-07-16 君士坦丁七世的外交政策:在困境中寻求平衡与复兴君士坦丁七世(905年9月2日—959年11月9日)作为拜占庭帝国马其顿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间(913—959年)的外交政策深刻反映了帝国在内外交困中的战略...
2025-07-16 蒙田的教育学观点:批判中构建的人文主义教育图景蒙田(1533—1592)作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巨匠,其教育思想以深刻的批判性与人文关怀为底色,在反对中世纪经院教育桎梏的过程中,构建起一套以“培养完全的人...
2025-07-16 吴质不眠倚桂树:从神话人物到文学意象的跨越“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唐代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以奇崛瑰丽的笔触,将月宫伐桂的吴刚与箜篌乐声交织成一幅超现实画卷。然而,诗句中的“吴质”实为神...
2025-07-16 赛珍珠:跨越国籍的文化纽带——中国人还是美国人?1892年6月26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希尔斯伯勒镇的清晨,一个女婴呱呱坠地。这个被命名为珀尔·康福特·赛登斯特里克(Pearl Comfort Sydenstr...
2025-07-16 印度河流域文明成就:青铜时代的璀璨明珠印度河流域文明,亦称哈拉帕文明或印度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并称“世界三大原生文明”。其鼎盛期覆盖今巴基斯坦、印度西北...
2025-07-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