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的历史长河中,王十朋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成为备受敬仰的政治家与文学家。然而,在光环背后,他与妻儿的真实生活同样充满温情与坚守,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一、伉俪情深:贾尤凤的贤良与坚韧
王十朋的夫人贾尤凤,出身于乐清鹿岩村的书香门第,其父贾如讷知书达理,母亲陈氏乐善好施。贾尤凤自幼受家庭熏陶,贤惠孝悌,温良勤俭。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27岁的王十朋迎娶了25岁的贾尤凤,从此,这对夫妻携手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
婚后,王十朋家境清贫,生活十分窘迫。每逢灾年,家中常常面临“妻孥有号寒之患”的困境。然而,贾尤凤从未有过怨言,她与丈夫共同耕织,同甘共苦。王十朋常年在外求学,未谙生计之道,家境日益窘迫,贾尤凤便勉励丈夫专心攻读经书,自己则辛勤劳作,栽桑养蚕,种麻织布,悉心维持全家生计。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王十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能够安心追求学问和功名。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王十朋赴京应试,廷对第一,状元及第。此后,他入仕游宦,始终携贾尤凤相随。在仕途上,王十朋因力主抗金,数次直谏犯颜,受到主和派的诬陷和排斥。隆兴元年(1163年),他第二次离京还乡,生活困窘。贾尤凤依然与他和衷共济,分挑生活重担。王十朋在《荆妇夜织》一诗中写道:“凉飙堕黄叶,促织催女工。鬓丝不堪织,细君哀我穷。青灯织深夜,织成寒素风。愿为隐者衣,德曜随梁鸿。”这首诗真切地描述了贾尤凤的勤劳贤良,以及患难夫妻的恩爱深情。

贾尤凤不仅在生活上照顾王十朋,还在精神上给予他巨大的支持。她常常进言为官要清白为先,不能获取俸禄之外的钱财。她身体力行,把钱财施舍给穷人,还教村里妇女养蚕织布。王十朋曾在诗中赞扬夫人的美德:“忍贫犹好施,见得可曾贪。”乾道四年(1168年)十二月十日,贾尤凤在泉州知府任上病逝,王十朋悲痛欲绝,连续写下了多首悼亡诗,沉痛悼念亡妻。他在《悼亡》诗中写道:“相勉惟清白,囊如四壁空。难忘将绝语,劝我莫言穷。”这句诗不仅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也彰显了他们夫妻之间相互扶持、共同坚守清白的高尚品格。
二、子女婚嫁:坚守本心,不攀富贵
王十朋与贾尤凤育有子女五人,其中长女、长男、次男、少子早卒,幼女后来出家为尼。在子女的婚嫁问题上,王十朋始终坚守本心,不攀富贵,注重门第和品德的匹配。
王十朋的长子王闻诗到了娶亲的年龄时,乐清城里的一些富贵人家见王十朋中了状元,便打发媒人前来做媒,希望把自己家中的千金小姐许配给王闻诗。然而,王十朋却不为所动。他深知这些富贵人家多是看中他的状元身份,想借此攀附权贵。王十朋的八姐嫁给同地方的孙家,他了解到姐夫家里虽然贫穷,但为人忠厚老实,又懂得诗书礼仪。姐夫家里有个女儿叫孙伏承,比王闻诗小两岁,在父母教导下,从小就知书达理,能吃苦耐劳。小时候常常到娘舅家来嬉,跟表兄王闻诗感情很好。于是,王十朋写信给八姐和姐夫,希望孙伏承能嫁给王闻诗当媳妇。最终,王闻诗与孙伏承结为夫妻,两人感情深厚,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王十朋的幼女王清,原本许嫁贾梓。然而,贾梓不幸早逝,面对亲人的相继离去,王清选择了出家为尼。这一选择或许包含了对亡母、亡父、亡夫的追思,也反映了佛教为宋代士族女性提供的另一种人生可能。在宋代,士大夫家族与佛教的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元的面貌。对女性而言,佛门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生存空间——守寡、未嫁时,出家为尼是被社会认可的选择。王清出家后,依然与原生家族保持联系,甚至凭借家族的文化资本在佛门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她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坚韧与抉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三、家风传承:清正廉洁,淡泊名利
王十朋不仅自己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还注重家风的传承,教育子女要坚守清白,淡泊名利。他的长子王闻诗,为人淡泊、淡定,不刻意迎合时尚和大众,威逼利诱也不能让他动摇。在婚姻问题上,他不为富贵所动,坚守本心;在仕途上,他也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担任大理寺司直时,他负责审理一个边疆地区军政负责人的案件。这位边帅的仇人想趁机置之死地,却适逢明孝宗皇帝计划内禅帝位给儿子。按惯例,一旦内禅典礼举行,当年就要赦免一批罪犯。仇人急于赶在典礼前办结案子,居然还为此弄来“诏旨”督促王闻诗。然而,王闻诗心理素质极好,丝毫不受干扰,依然按正常进度审案报批。最终,案件未判,大赦天下的恩旨就颁布了,王闻诗保下了边帅的一条命。
王十朋的家族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舅公贾处严年轻时便在乐清玉箫峰明庆院出家,后成为高僧。王十朋的二叔宝印随舅严阇梨出家,曾任明庆忏院、妙果院的住持。王十朋的表叔德纯也为宝印弟子,成为江心龙翔寺住持。这种家庭氛围对王十朋及其子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十朋的幼女王清选择出家为尼,便是这种家风传承的体现。她出家后,依然保持着对家族的深厚感情,积极参与家族的事务,为家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真实的王十朋妻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贾尤凤的贤良与坚韧、子女婚嫁的坚守本心、家风的清正廉洁与淡泊名利,共同构成了王十朋家庭的美好画卷。这些品质和精神,不仅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和学习,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在魏晋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有七位名士以超凡脱俗的气质与放浪形骸的举止,于竹林间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他们便是“竹林七贤”,而山涛,正是其中一位独具魅力...
2025-11-07 东吴第一名将陆逊:从战场传奇到晚节争议的命运转折陆逊(183年-245年),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人,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为东吴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名将之一,甚至被...
2025-11-07 杨氏:高门贵女的血色悲歌杨氏(约580-618年),出身弘农华阴杨氏,这一家族自西汉以来便是关中顶级门阀。其曾祖父杨绍为北周骠骑大将军,祖父杨宽在北周官至左仆射,父亲杨玄感在隋朝官至礼...
2025-11-07 安禄山造反的底气:盛世表象下的权力裂变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率十五万精锐南下,掀开了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这场叛乱不仅终结了开元盛世的辉煌,更暴露了唐...
2025-11-07 鲁康公:礼制表象下的现实主义者作为战国时期鲁国第三十一任君主,鲁康公姬屯(前352年—前344年在位)的统治生涯始终笼罩在周礼的余晖与列强争霸的阴影之下。这位被后世史书冠以“康”谥号的君主,...
2025-11-07 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的乱世挣扎者战国乱世中,魏襄王魏嗣的名字总与“昏庸”“无能”等标签绑定,尤其是孟子那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的尖锐评价,更让他成为后世批判的典型。然而,若剥离历...
2025-11-07 丁奉:三国东吴的铁血脊梁与权谋棋手在三国鼎立的纷乱时局中,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丁奉以其跨越四代君主、征战半个世纪的传奇经历,成为东吴后期军政体系的核心支柱。...
2025-11-06 潘璋:东吴虎臣的双面人生——勇略与贪奢的交织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潘璋以“江表之虎臣”之名载入史册,其人生轨迹既展现了战场上的铁血豪情,也暴露...
2025-11-06 徐盛:江东铁壁的忠勇传奇——以“大壮”之名铸就东吴脊梁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东吴政权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涌现出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徐盛以“江表之虎臣”的威名载入史册,其以少胜多的战例、独创的疑城之计,以及获...
2025-11-06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的人生轨迹与家族传承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东吴名将凌统以勇猛无畏和忠诚不二著称,其家族血脉中流淌的热血与担当,在次子凌封身上得到了延续。作为凌统的次子,凌封的人生虽未如父亲般在...
2025-11-0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