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权百般强调关羽杀不得,为何吕蒙执意要杀,是私人恩怨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一度将曹军打得没有还手之力,连曹操派来的精锐七军,都被关羽尽数击败,俘虏众多。直到徐晃上场,才开始扭转襄樊战场的态势,使得曹军的情况得以好转。当时的关羽,在战场上被徐晃击败,又听说荆州后方遭到孙权袭击,所以主动退出了樊城,欲回师荆州。
而就在回师荆州的路上,噩耗一个一个地传来,先是吴军偷袭荆州的消息传来,后是傅士仁、糜芳的拱手而降,使得关羽苦心经营的公安和江陵两座坚城直接陷落,关羽陷入极度被动的局面。关羽知道大势已去,只能选择和吕蒙和谈,结果吕蒙这边不但不做回应,反而是优待使者,让他们看到吕蒙对荆州家人的优待,这一招使得关羽手下的荆州兵战心大大降低,既然他们的家人得到了吕蒙的优待,他们又何必再和吕蒙死战呢?毕竟自己的家人还在别人手中。
将士们战心全无,出现了大量的逃亡,关羽只能无奈撤退。但此时的关羽,已经是失去了最佳的逃亡机会,最终被吴军所杀。
《三国志·关羽传》: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根本就没有说孙权是不是百般强调不能杀关羽,只知道关羽最终是死于了临沮。而我们从关羽和孙权二人的性格和整件事情的发展来看,可以推测出,孙权是不会下达这种愚蠢的命令的。
首先,孙刘两家表面上是盟友关系,虽然双方之间偶尔会有小摩擦,但一直都是控制在一个度上,没有彻底撕破脸皮,两家联合攻击曹操的共识还没有完全破灭。所以说孙权偷袭荆州,完全是一种非常无耻的行为,在背后捅盟友的刀子,这算怎么回事?捅了刀子就算了,还想不杀关羽?难道是想要招降关羽?这不论是换成任何人,估计都接受不了吧?虽说有“打一巴掌给一颗糖”的俗语,但孙权的这巴掌打得也太过分了,而关羽本身就是荆州统帅,孙权若想招降关羽,能给出多大一颗糖呢?
其次、关羽这人的性格是非常高傲的。之前孙权就想要替自己的儿子提亲,希望迎娶关羽的女儿,结果关羽断然拒绝了,还辱骂了来使者,丝毫不给孙权的脸面。从关羽和孙权的交往来看,他是非常看不上孙权的,即便孙权想要招降他,关羽又怎么可能投降呢?
所以说,综合来看,“孙权百般强调,关羽杀不得”的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既然孙权已经决定了偷袭荆州,就不会再留下一个活着的关羽了。论证完孙权不会不杀关羽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关羽最终是怎么死的?
《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关羽是被谁杀的,不过《蜀记》中倒是有这么一段记载,说关羽父子是先被吴军抓获,之后在被孙权下令斩杀的。
《蜀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
《蜀记》是晋朝王隐创作的一部史书,这也是我们首次在史书中见到有关羽被擒获的记录。不过随后,南朝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就对《蜀记》中的记载产生了质疑!
裴松之: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
我们来看看裴松之所做的辨析,他认为当时孙权派潘璋去截断关羽的退路,关羽最终死于临沮,而当时的孙权在江陵,两地相距二三百里路,根本不可能出现孙权和属下讨论,该怎么处置关羽。而且那句孙权想要招降关羽,用来攻打刘备和曹操,这种话怎么可能是孙权这种智者所说,大家都知道关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孙权刚刚偷袭了他,又怎么可能将关羽收为己用?所以说,裴松之认为《蜀记》关于此处的记载,并不是非常真实。真实的情况,很可能就如“羽至即斩”那句话,潘璋受命去伏击截杀关羽,并没有活捉到关羽,关羽是直接战死于沙场的!
事实上,关于关羽之死,一直到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也并没有说关羽是被吴军擒获,然后斩杀的。在《三国演义》嘉靖版中,关于关羽的死,是这么记载的。
《三国演义》嘉靖版:时五更将尽,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伏兵又起。背后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与潘璋部将马忠相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也就是说,在最开始的三国演义版本中,罗贯中并没有说关羽父子是被东吴给活捉了,说明当时的人其实还是认为关羽是直接战死于沙场的。至于现在大家在《三国演义》中看到,说关羽先是被东吴所抓,然后被孙权下令诛杀,其实完全是清朝人毛宗岗加以修改编撰的,并非是罗贯中的初衷。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之所以认为关羽是被东吴俘虏之后遭到诛杀,很大程度是受到了毛宗岗版本的《三国演义》的影响,人家罗贯中本来并不是这个意思!
在三国武将的星空中,关羽始终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他以“万人敌”的武勇威震华夏,却也因“善待士卒而轻士大夫”的傲慢性格饱受争议——无论是马超、黄忠等同僚,还是曹仁...
马超 关羽 2025-09-30 傲世群雄的武圣 为何独敬“三姓家奴”吕布?在三国武将的星空中,关羽始终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他以“万人敌”的武勇威震华夏,却也因“善待士卒而轻士大夫”的傲慢性格饱受争议——无论是马超、黄忠等同僚,还是曹仁...
马超 关羽 2025-09-30 吕蒙与孙权:君臣相得的典范与一场未解的死亡谜题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
孙权 吕蒙 2025-09-30 吕蒙之死:历史真相与阴谋论的博弈公元219年,东吴名将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奇袭荆州,斩杀关羽、定鼎南郡,成就三国史上经典战例。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却在次年骤然离世,民间关于其死因的猜测与阴谋...
关羽 吕蒙 2025-09-29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三国风云:关羽轻视黄忠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密码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关羽得知黄忠位列后将军时勃然大怒,直言“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场震动蜀汉朝野的争端,表面是武将间的地位之...
关羽 刘备 2025-09-29 爵位之辨:诸葛亮、张飞封乡侯与关羽封亭侯的深层逻辑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封武乡侯、张飞封西乡侯,而关羽仅获汉寿亭侯的爵位,这一差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含东汉末年爵位制度的严格规范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爵位等级、军...
关羽 诸葛亮 2025-09-29 麦城余烬:关羽败亡后部将的命运分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关羽在麦城突围时仅剩十余骑,这位曾威震华夏的“万人敌”最终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与长子关平同殒临沮。这场溃败不仅终结了蜀汉在荆州的统治...
关羽 2025-09-29 自保与守土的平衡:关羽保荆州的三重策略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在三个月后因后方失守败走麦城。这场战役的转折点,暴露了关羽在战略、外交与人事上的多重失误。若想在自保...
关羽 2025-09-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