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不少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千古留名、妇孺皆知,也有不少璀璨一时,后人不缺不甚了解的诗人,綦毋潜就是其中一位。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綦毋潜大约在公元692年出生在江西赣州的南康,字孝通,少年早慧,十五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都长安,成了游学的“京漂”,渐渐有了诗名。
才学盛于当时,与王维、张九龄、孟浩然等都是好朋友,恐怕他想不到千年以后却是因落榜而被后世人所熟知,因为科考失利那年,好朋友王维给他写了一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后被清代的蘅塘退士收进《唐诗三百首》,使得綦毋潜成为千古有名的落榜生,也侧面说明,当时落第,并非才学不好,只是刚巧应试文章不合考官的意而已,正如王维诗中所劝慰:
圣代无隐者,英灵进来归。
逐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辉。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这首诗里表现出的“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的精神,是非常贴心的勉励,也可以作为千百年来,给莘莘学子们的加油打气诗,给怀才不遇者的鼓励勉慰诗。
落第的綦毋潜,与好朋友们依依惜别后,回了老家江西赣州,继续耕读,几年之后,再次赴京赶考,终于进士及第,逐渐成为盛唐时期江西最有名的诗人。

綦毋潜性格恬淡,诗风与王维接近,满腹才学但一直未被朝廷重用,时有亲近田园的归隐之心。期间回乡省亲,路过洪州,即今江西南昌,与当时洪州都督张九龄相会,政见相同,交谈甚欢,并以诗作唱酬。
后来,张九龄成为一代名相,辅佐唐玄宗,但唐玄宗越来越好大喜功,越发亲近那些建立边功的武将,对一些武将的不法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安禄山,玄宗不听贤相张九龄居安思危的良言谏告,放虎归山,对朝廷失望的一些文臣有的就选择了不问世事,綦毋潜也在其中,第一次辞官归隐,已经四十不惑,好朋友王维又送了他一首诗:《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老朋友王维表达了自己的一份理解,感慨境遇相同,心灵相通,羡慕綦毋潜走出俗务,归隐自然,劝慰朋友和自己“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描绘回归自然的秋光山色,明空万里,自己也想一同归去。
綦毋潜带着朋友的一份别情,在江淮一带游历,饱览山河风光,正如王维诗中所言,一叶扁舟,在幽幽蒹葭之中悠荡,在月光之下扣舷而歌,好不自在。

这样潇洒了几年,士大夫的情结总是让他不能真正断了“济苍生,安黎民”的念,于是重新复出谋官,先任左拾遗,后任著作郎,但盛世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不久后安禄山起兵,安史之乱爆发,綦毋潜彻底死心,再度归隐,回到江淮一带。
江淮的湖光山色都收进了綦毋潜的诗中,留下许多咏叹自然风光的山水纪游诗篇,《题鹤林寺》中留下“松覆山殿冷,花藏谿路遥”的千古名句,还有历代诗评家都赞许的《题灵隐寺山顶禅院》: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
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
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
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

其中“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也是历代未有的好句,《唐人才子传》中所言,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善于抒发世俗之外的感情,典雅清丽,恬淡适然,这一诗作风格,历代选家都认为莫过于《春泛若耶溪》,这是綦毋潜最著名的一首,也入选了唐诗三百首,与王维送他的那首劝慰落第还乡的诗遥遥相望,像是给落第诗的一个最终注脚: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落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这首诗非常具有流动画面感,就像是一个古代版诗意小视频:镜头跟着诗人,诗人怀着隐居幽念,登上一叶扁舟,随心所欲荡着,晚风轻轻推送着小舟缓缓行进,顺着一路花丛就入了溪口,悠悠荡荡,荡到夜色起时,已转过西山沟,隔山仰望,看见了星斗闪烁,此时水面与星空之间弥漫着氤氲的水气,小舟在如烟水雾中穿行,月亮低低在林间一路划向了身后,人生与这世事都如这水雾渺茫无尽啊,我愿终老在这水乡,做一个持竿垂钓的老叟……
在这样的基调中,镜头越来越远,越来越远,诗人与小舟,逐渐消失在水面,消失在天际……
而綦毋潜,也是真的消失了,綦毋潜二次归隐江东后,未曾返回故里,之后不知所终,再无音信,就像真的在漂流中划入了平行世界,最终没人知道他卒在何方,享年多少。
綦毋潜现存诗作大约二十六首,唯有以此为证:这个世界我曾来过。
另注:綦毋氏复姓是一个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今已不再,主要来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綦毋张的后人,也有一部分出自古匈奴族的姓氏,后简改为单姓綦氏、毋氏、张氏等,分别融入各姓氏大家庭。
唐代诗坛群星璀璨,杜甫以“诗圣”之名独树一帜。他的一生如波澜壮阔的长卷,既有壮游山河的豪情,也有困守长安的落魄;既有战乱流离的悲怆,也有草堂安居的片刻宁静。这位...
杜甫 2025-10-17 李白为何未入“唐宋八大家”:文体分野与文学运动的双重解构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仙”李白与“唐宋八大家”的“缺席”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命题。当我们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位散文巨匠的名单与李白并列审视时,会发现这一现...
李白 欧阳修 2025-09-24 唐代三李:诗坛星辉的浪漫交响在唐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位诗人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成就,被后世并称为“唐代三李”。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们诗歌造诣的高度概括,更折射出唐代由盛...
李白 李商隐 2025-09-24 李白与杜甫:盛唐诗坛的双子星辉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鲍照:李白诗歌精神与艺术血脉的源头在中国诗歌史上,唐代诗人李白以“诗仙”之名傲立巅峰,其豪放飘逸的诗风、天马行空的想象,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若追溯其艺术血脉的源头,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身影...
李白 2025-09-18 杜甫:诗史长河中的永恒灯塔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中,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恒星,以1400余首传世诗篇照亮了盛唐转衰的历史天空。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文学...
杜甫 2025-09-17 诗仙的笔墨:李白诗歌数量与创作传奇的考证在盛唐的月光下,李白以诗为剑,劈开了中国文学史的苍穹。这位自称"谪仙人"的诗人,一生游历四方、纵酒狂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
李白 2025-09-17 李贺:中唐诗坛的“鬼才”之光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昌谷”“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这位仅存世27年的诗人,以其瑰丽奇谲的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
李白 李商隐 2025-09-16 高适与李白:盛唐天空下的双星轨迹盛唐气象如一幅壮阔的画卷,既需要李白的豪放笔触泼墨云山,也需要高适的稳健线条勾勒边塞。两位年龄仅相差三岁的诗人,以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在历史的星空中划出交相辉映...
李白 2025-09-10 打油诗人张打油:诗坛的幽默先驱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杜甫、王维等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意境,铸就了唐诗的辉煌。然而,在这片星光熠熠的天空下,还有一位独特的诗人——张打油,他以...
李白 杜甫 2025-09-0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