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一家就占了三位。而其中的苏轼、苏辙两兄弟更是文采斐然,无人不知。哥哥苏轼才华横溢,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直到今天还家喻户晓。弟弟苏辙诗名虽不及其兄,但官名更盛,一度身居宰相高位。这两兄
林椿为(公元12世纪)〔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间画院待诏,赐金带。工画花鸟、草虫、果品,师赵昌,宗徐崇嗣。傅色轻淡,深得写生之妙,极富生趣,所作花鸟果品直接以色彩分
马麟,生卒年不详,原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南渡后三代居钱塘,遂为钱塘人。马世荣之孙,南宋著名画家马远之子。马远是宋光宗、宋宁宗两朝画院待诏,马麟画承家学,擅画人物、山水、花鸟,用笔圆劲,轩昂洒落,画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因文学成就极高,一直为后人所景仰。而说起这个文学世家,人们还会经常提到一个女子——苏小妹。“苏小妹”这个名字,在民间知名度极高。她的名字最早见于南宋无名氏的《东坡问答录》(又名
苏轼与苏辙作为亲兄弟,又都文采斐然,有很多相近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甚至是相反之处。下面来一起看看他们的不同之处有哪些。性格苏轼的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苏辙却冲和淡泊,老成持重。这种区别,在他们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
道教乃是我国本土教派,自产生以来就有无数信徒,这些信徒中不乏一些名人,其中就包含一位大文人,他便是苏辙。苏辙为什么崇信道教,第一个原因主要是受其兄苏轼影响。绍圣四年(1097年),苏辙因“元祐党争”牵连,
苏辙,也就是苏子由,虽然没有做过很大的官,也没有苏轼的名气大,但是人家照样活得怡然自得。苏辙一共生过七个子女,其中有三个儿子和七个女儿。苏辙三个儿子:大儿子叫苏迟,二儿子叫苏适,三儿子叫苏远。苏辙的三
苏轼与苏辙实在是有太多的相同之处了。他们同科进士、同科制举,同朝为官。苏辙升任中书舍人,苏轼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辙虽两次上状辞免,但均未获准,只好就任,结果兄弟两人同时分掌内外制。自苏辙还朝以来,
三苏坟,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茨芭镇苏坟村东南隅。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北宋著名散
《为兄轼下狱上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其兄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逮捕入狱后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文章首先抒写自己与兄长相依为命的手足之情,并表明苏轼由于秉性愚直,以致言谈有失,轻议时政。但他对此已悔过自新
唐宋八大家,苏家独占其三(苏洵、苏轼、苏辙),在当时文化界无出其右,在文化界亦占重要地位。苏辙在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考中进士以后,曾被任命为河南府渑池县的秘书长(主簿),后因官员选拔机制调整,调任国家
本文苏辙写于元丰四年至七年(1081—1084),当时,苏辙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到监筠州盐酒税。当时,黄庭坚则在知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上,与筠州相距不远。后来二人书信来往,互相欣赏,相得甚欢
提起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即使没上过几天学的人也可以顺口诌来,这首诗就是写给他弟的。词的前面有写作该词的时间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以看出苏轼苏辙兄
苏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所写的作品数不胜数,留下来的名言名句也是非常之多。他在做人、做事、待人、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来看一下苏辙为后人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在教化
俗话说,没有嫁不出去的姑娘。可是宋朝,情形竟然完全相反,那时候娶媳妇不需要多少彩礼,嫁姑娘倒需要很多嫁妆。宋徽宗初年,苏轼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女儿要出嫁,为了给女儿筹办嫁妆,苏辙特地卖掉了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诗人,生于公元1039年,去世于公元1112年。公元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初任大名府推官,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随后历任河南推官、秘书省校书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的是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从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写起,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原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的就说不上来了,在苏轼熠熠光华的笼罩下,苏辙的存在感极弱,人们看不到他的闪光之处。人们只知道苏辙的名望没有苏轼高,苏轼锋芒毕露,其实苏辙更是咄咄逼
说起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苏”苏轼。而“小苏”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却比苏轼高了不少。不过苏辙的官场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从进
“蜀学”这个词可能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吧,这是在宋朝时期,以苏轼苏辙这两兄弟作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一种学说,而顾名思义,蜀学是受到了古代巴蜀文化的重要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学说。那么这个蜀学有什么特色,我们一
苏辙,字子由,晚自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散文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兄合称三苏。苏辙一生所写的著作非常多,尤其是在他两次贬官和晚年闲居的时期,更加勤于写作,他的作品
苏轼的《水调歌头》很出名,到现在都还被我们传唱,《水调歌头》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很深厚,有多亲厚呢?“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两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在苏辙的一生中,做官无数,二次被贬,一生的起起落落也使得我们对他的从官生涯更加关注了。嘉佑二年年仅十八岁的他凭借聪明智慧与他的哥哥苏轼同时考中了进士
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当时,王安石为相,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
在古代,科举制度肩负着为国选材的任务,历史上可曾有过因故推迟科举的先例?实际上,古代确实有过几次科举时间的推移,原因也很多,从天气到天灾,甚至不乏人故。其中就有一次,因为苏辙生病了,宋仁宗为了苏辙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Copyright@ 2016-2025 爱上历史 www.3233.cn 网站备案号 : 皖ICP备18012316号-8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28-41-68-22-02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