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是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死在护军将军的位置上,至于为什么会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来自《三国志蜀书》中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的一句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夷陵之战,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理由,不顾与东吴携手防曹操的默契,一意孤行地发动对东吴的大战,结果大败而归,蜀汉军八万余被消灭,立国未稳的蜀国元气大伤,蜀国自关羽水淹七军,全歼于禁援军,威震华夏开始形成的匡扶汉室趋势被彻底刹住,蜀汉、东吴、曹魏对峙的三国局面开始逐步形成。
法孝直即为法正,在诸葛亮的言语之中,法正若是在世,他是可以有机会阻止刘备东征的,且退一步说,无法阻止,也不至于刘备的军团全军覆灭。刘备集团若没有夷陵之战的大败,重新收复关羽失地的刘备,趁机扫六合,宇内归一统的极大。诸葛亮在三国迷心中,是神机妙算的“军神”,而诸葛亮对法正的感叹,基本承认了两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诸葛亮承认刘备对法正的信任要高于他,他自己劝不住刘备,但他认为法正可以。第二个事实则为法正军事能力要比他强,因为在诸葛亮口中,法正若随军,蜀军不至于大败。而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也从侧面证明,刘备心里,他的军事能力要优于诸葛亮。
因为是让一个“神级人物”诸葛亮自愧不如,法正的地位也在网友们口中被无限放大,于是结合夷陵之战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后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就有了那句“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那么这位被诸葛亮衬托火的法正,到底有有多强?是不是有真材实料?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最少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法正是这个集团可以有鼎立之势的实际操盘手。
刘备是卖草鞋的出身,起事之初并没有固定的地盘,一直是游离于各大诸侯之间求生存,直到法正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个局面。《三国志》:……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法正在决定追随刘备之后,立马献出见面礼,帮助刘备取益州: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
法正先是找好内应张松,然后用十拿九稳能赢的局势分析,说服了刘备入主益州。
当刘备正式进军成都时,益州军阀刘璋的手下献计策“坚壁清野”,饿死远道而来的刘备军团。刘备听闻后不知如何是好,而就是此时,法正出现了,他凭借自己对刘璋的了解,安抚刘备要稳住,继续进军。
《三国志》:……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黜度,不用其计。
法正的判断是正确的,刘璋虽然无才,但不是大奸大恶之人,牺牲百姓换取胜利的事干不出来。最后,没有坚壁清野的刘璋部被消灭,益州归了刘备。
法正劝刘备入益州,并帮助刘备拿下益州,刘备从一个无根基的流窜“犯”,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军阀。此后的论功行赏中,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第一等的封赏。法正得以平级于诸葛亮、关羽、张飞,归入刘备的核心团队。
刘备稳坐益州后,法正出于整个刘备集团的考虑,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在见到曹操拿下汉中之后,并没有立马南下巴蜀,意识到这是1个曹操的失误,刘备集团翻盘的机会,于是极力劝刘备北伐汉中。
《三国志》: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法正一语点破曹操目前汉中兵力空虚,同时给出刘备一定要拿下汉中的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汉中为益州进入中原的口子,有了它,北伐的时候,敌人将无险可守。
第二个理由:汉中居雍、凉要害,得它可以将上诉二者蚕食。
第三个理由:汉中为出中原的口子,同时也是进益州的口子,守住它,可以阻挡敌人的长驱直入。
与此同时除了劝说北上,法正个人还以随军军师的身份出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的大军在定军山和曹操的夏侯渊部、张郃部对峙。为了打破僵局,在法正的示意下,蜀军分一小部分兵力攻张郃部,但进攻时并不一次性全押上兵力,而是分成诸多队伍轮番攻击,给张郃是刘备主力在进攻的错觉。
张郃在被强攻多日后上当,向夏侯渊求救,夏侯渊分兵救。结果夏侯渊刚派出援军,刘备真正主力就杀向夏侯渊部。法正一招声东击西,击溃曹操所部,最终刘备得以入主汉中。对于法正的妙计,作为对手的曹操从侧面肯定了法正的强。
《三国志》: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华阳国志·卷六》:曹操: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汉中一战,法正帮刘备扼守住了益州的门户,使益州成为后方,得以发挥出自己天府之国的最大资源优势,而这为刘备集团在汉末能立足,并最终造就三国鼎立之局的根本。可见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法正是必不可少的大功臣。可惜,法正英年早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