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拍摄的《上海火车南站废墟中的男孩》作者为什么被日本人通缉?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是极其残忍的,历史的轨迹不能重现,但照片却能够让人们重拾记忆、再塑当时的情景。有一张中国婴儿坐地哭泣照被公开后,结果引发世界人们的共鸣,但让人想不到的是,摄影师被日本通缉,这究竟是怎样的历史真相呢?

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卢沟桥事变之后,迅速占领了平津地区,而这只是他们侵略的开始,为了能够“师出有因”,日军蓄意制造事端,在上海派人强行闯入军用飞机场,被拦截后反抗,中国军队自卫反击当场击毙两名日军。
而日军以此事为借口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发起总攻的同时,还派空军协同作战,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上海四处弥漫着炮火的硝烟,百姓们为了逃生都想尽快离开上海这危险之地,于是火车南站人满为患。
虽然都是为了逃生,但人潮中也还是算是有序进行。但是由远而近传来的飞机声,打乱了人们的步伐,只见几架战机盘旋在头上,人群开始慌乱,这时有人看到天空上有三个黑点,而这三个黑点正在由远而近向人群坠下。
等人们看清是炸弹时已经晚了,伴随着爆炸声火车站陷入一 片混乱之中,求生的本能让人们争相躲避,惨叫声、求助声时刻在耳边响起,除了被直接炸死的百姓之外,剩下的不是被踩死就是被撞死,火车站内的百姓死伤不计其数。

这时火车开动想要离开这里,还有行动之力的百姓慌乱地往火车上爬,寻求最后一线生机,然而死神终究还是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日军不断投放的炸弹在天桥上爆炸,塌下来的天桥砸中了火车头,火车无法前行,而同时又一颗炸弹在站台上爆炸。
密集的人群中响起爆炸声,站台上血肉横飞,随着不断倒塌下来的建筑物,百姓们几乎无一幸还。日军的飞机终于走了,硝烟散去后火车站内一片废墟,赶来救援的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搜救队在废墟中漫无目的地寻找,看有没有幸存的人员,但他们看到的是一片死寂。
当搜救人员想要放弃时,他们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顺着声音搜去,他们看到一个一岁大小的婴儿,身上被硝烟熏黑,浑身是血,分不清是婴儿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鲜血,暴露在外面的伤口开始感染,搜救人员急忙把他搭救出来,他就是这场轰炸中唯一幸存的人——王家升。
王家升的父母已经被炸死,只剩下弱小的他在啼哭,搜救人员看到他时,为这个在战火中侥幸生存的婴儿感到幸运,也更为眼前的满目疮痍感到惊心。也就是在搜救人员搭救王家升时,一位摄影师拍下了这一幕,这个摄影师就是王小亭。

王小亭1900年生于北京,作为那个时代出生的人,王小亭显然属于走在时代前端的人士,他属于较早接触摄影类的人员,最初时曾在英美公司电影部从事摄影师工作,两年的接触与历练为他今后的摄影之路奠定了较深的基础。
他酷爱摄影工作,最开始时他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拍摄中国的美好江山,一张张秀丽的山河照片在他的手里诞生,并在《良友画报》第4期中发表过自己的作品,题为《王海升探险记》,这让他在摄影届中开始小有名气。
之后他被聘请为万国新闻通讯社的摄影记者,也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启了战地记者之旅。北伐战争爆发后他奔赴前线拍下了诸多的作品,蒋冯战争之后他又发表了《西北战事真相》的作品,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引人深思而被评为“新闻摄影佳作”。
而他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优秀作品,主要源自于他奔波于战场上,看到那些壮烈的惨景后触动而发,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出来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和表现力,尤其看到生灵涂炭时难以抑制住的悲愤之情,让他始终奋战在战地记者的路上。
“八·一三事变”后他一直活动在上海的前线阵地上,上海火车站被轰炸后,他随着救援队来到了现场,看到尸横遍野的火车站,他用相机拍下了一幕幕的惨景,当搜救人员发现到婴儿时,他也跟着前往。
这时搜救人员发现王家升后,想要再搜寻是否还有其他幸存的人员,把王家升放在了地上,王家升坐在一片废墟中大声啼哭,他拿起相机拍下了这张极具历史性的照片,并且敢于伸张正义的他把作品发表在了美国杂志《生活》上,成为该周刊当期封面。

当王小亭这张命名为《上海火车南站废墟中的男孩》作品发布后,震惊了美国舆论界,弱小的婴儿在废墟中啼哭激起了无数人内心的善良,改变了美国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看法,据说当时有1.36亿人看到了这张照片,一时间他的作品闻名世界。
当这张照片迅速流传于全世界时,日军的轰炸行为遭到全世界舆论抨击,美国当局对日本杀戮无防御能力的男女老幼一事提出抗议,日军成为世界舆论讨伐的对象。日军突然面对如此的压力开始狡辩,谎称对火车站轰炸是判断失误,误以为是军方的专列。
并称这张照片属于“摆拍”,说婴儿并不是受难者,而是王小亭让工作人员把婴儿放在轰炸多时之后的废墟中。显然日军的解释在血淋淋的事实中变得异常的苍白,难以掩盖的众口让日军恼羞成怒,发出悬赏令,悬赏10万元通缉该照片的拍摄者王小亭。
王小亭无奈之下被迫携家逃到香港,而他出色的摄影业绩则永远留在了世人的心中。这位中国新闻摄影界的鼻祖,敢于伸张正义、不顾生命危险的摄影师在1981年3月9日于台北逝世,终年81岁。

已经发生的历史不能改变,更不可能因为狡辩而成为虚无,日军的侵略罪证在照片的记录下一览无余,轰炸上海火车站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件,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怎样也狡辩不了的事实,几十万同胞的生命丧生于他们的屠刀之下,这份耻辱会牢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如今日本的一些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但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却不能因此而抹灭。少年强则国强,不甘于落后就不能盲目崇拜,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才是国人真正的骄傲。如今的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肥肉,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就是我们国富民强。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的离世为郑国埋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权力动荡伏笔。作为郑庄公的庶子,郑厉公(姬突)的命运因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而彻底改变,其流亡与复辟的历程,不...
郑国 2025-11-07 韩信临刑前:弃楚投汉,悔与不悔的千年之问公元前196年,长安未央宫钟室,一代兵仙韩信被吕后以"谋反"罪名处死。临刑前那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
韩信 2025-11-05 傅友德:大明开国的无双猛将与悲剧宿命傅友德(1327年—1394年),这位生于元末乱世、崛起于朱明王朝的宿州猛将,以七战七捷的北征传奇、平定巴蜀的果敢决绝、经略云贵的文治武功,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中不...
朱明 傅友德 2025-11-03 萧何的两面:从“月下追贤”到“助吕诛将”的权力困局公元前206年,汉中军营外,萧何策马狂奔,衣襟沾满尘土。他追回的不仅是韩信,更是一个帝国的未来。但二十年后,这位“汉初三杰”之首却亲手设计,将韩信诱入长乐宫钟室...
韩信 萧何 2025-10-23 权谋漩涡中的生死棋局:萧何与韩信的命运共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张力的典故之一,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生死系于丞相萧何一人。然而,若将韩信之死简单归咎于萧何的“背叛”,则忽略了这场悲...
韩信 萧何 2025-10-23 兵仙余韵与权力漩涡:陈豨与韩信的师徒羁绊及其悲剧终章在楚汉相争的烽火中,韩信以“背水一战”“潍水淹龙且”等经典战役铸就“兵仙”之名,而其军事思想的传承者陈豨,却以一场牵动汉初格局的叛乱,在历史长卷中刻下复杂印记。...
韩信 龙且 2025-10-23 权臣掣肘与外交困局:郑厉公的放逐与复仇之路春秋中期,郑国作为中原首个挑战周天子的诸侯国,在郑庄公时代曾以“小霸”之姿威震四方。然而,郑庄公去世后,其子郑厉公(名突)的命运却因权臣祭仲的专权与宋国的外交胁...
郑国 2025-10-23 彭越:游击战鼻祖的崛起与陨落——从巨野泽盗寇到梁王之死在中国军事史上,彭越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名字。这位出身渔民的草莽英雄,凭借独创的游击战术改写了楚汉战争的格局,成为与韩信、英布齐名的“汉初三大名将”。然而,他的结...
韩信 英布 2025-10-11 韩信之死:吕后主谋背后的权力博弈真相在中国军事史上,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谜题。史书将矛头指向吕后,称其与萧何合谋诱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但若深入剖析历史细节,会发现这场谋杀远非吕后个人意志所...
韩信 萧何 2025-10-10 井陉之战:韩信的背水奇谋与楚汉格局的转折公元前204年10月,河北井陉县东北的黄土坡谷地,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在此上演。汉军统帅韩信以3万疲弱之师,背靠绵蔓水列阵,面对赵军20万精锐的猛攻,最终通过...
韩信 2025-09-2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