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拍摄的《上海火车南站废墟中的男孩》作者为什么被日本人通缉?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是极其残忍的,历史的轨迹不能重现,但照片却能够让人们重拾记忆、再塑当时的情景。有一张中国婴儿坐地哭泣照被公开后,结果引发世界人们的共鸣,但让人想不到的是,摄影师被日本通缉,这究竟是怎样的历史真相呢?
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卢沟桥事变之后,迅速占领了平津地区,而这只是他们侵略的开始,为了能够“师出有因”,日军蓄意制造事端,在上海派人强行闯入军用飞机场,被拦截后反抗,中国军队自卫反击当场击毙两名日军。
而日军以此事为借口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发起总攻的同时,还派空军协同作战,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上海四处弥漫着炮火的硝烟,百姓们为了逃生都想尽快离开上海这危险之地,于是火车南站人满为患。
虽然都是为了逃生,但人潮中也还是算是有序进行。但是由远而近传来的飞机声,打乱了人们的步伐,只见几架战机盘旋在头上,人群开始慌乱,这时有人看到天空上有三个黑点,而这三个黑点正在由远而近向人群坠下。
等人们看清是炸弹时已经晚了,伴随着爆炸声火车站陷入一 片混乱之中,求生的本能让人们争相躲避,惨叫声、求助声时刻在耳边响起,除了被直接炸死的百姓之外,剩下的不是被踩死就是被撞死,火车站内的百姓死伤不计其数。
这时火车开动想要离开这里,还有行动之力的百姓慌乱地往火车上爬,寻求最后一线生机,然而死神终究还是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日军不断投放的炸弹在天桥上爆炸,塌下来的天桥砸中了火车头,火车无法前行,而同时又一颗炸弹在站台上爆炸。
密集的人群中响起爆炸声,站台上血肉横飞,随着不断倒塌下来的建筑物,百姓们几乎无一幸还。日军的飞机终于走了,硝烟散去后火车站内一片废墟,赶来救援的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搜救队在废墟中漫无目的地寻找,看有没有幸存的人员,但他们看到的是一片死寂。
当搜救人员想要放弃时,他们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顺着声音搜去,他们看到一个一岁大小的婴儿,身上被硝烟熏黑,浑身是血,分不清是婴儿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鲜血,暴露在外面的伤口开始感染,搜救人员急忙把他搭救出来,他就是这场轰炸中唯一幸存的人——王家升。
王家升的父母已经被炸死,只剩下弱小的他在啼哭,搜救人员看到他时,为这个在战火中侥幸生存的婴儿感到幸运,也更为眼前的满目疮痍感到惊心。也就是在搜救人员搭救王家升时,一位摄影师拍下了这一幕,这个摄影师就是王小亭。
王小亭1900年生于北京,作为那个时代出生的人,王小亭显然属于走在时代前端的人士,他属于较早接触摄影类的人员,最初时曾在英美公司电影部从事摄影师工作,两年的接触与历练为他今后的摄影之路奠定了较深的基础。
他酷爱摄影工作,最开始时他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拍摄中国的美好江山,一张张秀丽的山河照片在他的手里诞生,并在《良友画报》第4期中发表过自己的作品,题为《王海升探险记》,这让他在摄影届中开始小有名气。
之后他被聘请为万国新闻通讯社的摄影记者,也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启了战地记者之旅。北伐战争爆发后他奔赴前线拍下了诸多的作品,蒋冯战争之后他又发表了《西北战事真相》的作品,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引人深思而被评为“新闻摄影佳作”。
而他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优秀作品,主要源自于他奔波于战场上,看到那些壮烈的惨景后触动而发,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出来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和表现力,尤其看到生灵涂炭时难以抑制住的悲愤之情,让他始终奋战在战地记者的路上。
“八·一三事变”后他一直活动在上海的前线阵地上,上海火车站被轰炸后,他随着救援队来到了现场,看到尸横遍野的火车站,他用相机拍下了一幕幕的惨景,当搜救人员发现到婴儿时,他也跟着前往。
这时搜救人员发现王家升后,想要再搜寻是否还有其他幸存的人员,把王家升放在了地上,王家升坐在一片废墟中大声啼哭,他拿起相机拍下了这张极具历史性的照片,并且敢于伸张正义的他把作品发表在了美国杂志《生活》上,成为该周刊当期封面。
当王小亭这张命名为《上海火车南站废墟中的男孩》作品发布后,震惊了美国舆论界,弱小的婴儿在废墟中啼哭激起了无数人内心的善良,改变了美国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看法,据说当时有1.36亿人看到了这张照片,一时间他的作品闻名世界。
当这张照片迅速流传于全世界时,日军的轰炸行为遭到全世界舆论抨击,美国当局对日本杀戮无防御能力的男女老幼一事提出抗议,日军成为世界舆论讨伐的对象。日军突然面对如此的压力开始狡辩,谎称对火车站轰炸是判断失误,误以为是军方的专列。
并称这张照片属于“摆拍”,说婴儿并不是受难者,而是王小亭让工作人员把婴儿放在轰炸多时之后的废墟中。显然日军的解释在血淋淋的事实中变得异常的苍白,难以掩盖的众口让日军恼羞成怒,发出悬赏令,悬赏10万元通缉该照片的拍摄者王小亭。
王小亭无奈之下被迫携家逃到香港,而他出色的摄影业绩则永远留在了世人的心中。这位中国新闻摄影界的鼻祖,敢于伸张正义、不顾生命危险的摄影师在1981年3月9日于台北逝世,终年81岁。
已经发生的历史不能改变,更不可能因为狡辩而成为虚无,日军的侵略罪证在照片的记录下一览无余,轰炸上海火车站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件,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怎样也狡辩不了的事实,几十万同胞的生命丧生于他们的屠刀之下,这份耻辱会牢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如今日本的一些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但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却不能因此而抹灭。少年强则国强,不甘于落后就不能盲目崇拜,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才是国人真正的骄傲。如今的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肥肉,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就是我们国富民强。
隋末唐初的权力棋局中,王世充作为割据洛阳的郑国皇帝,其政权架构与军事部署一直是史家研究的焦点。在众多历史人物中,王仁则作为王世充侄子的身份,既存在于正史记载,又...
郑国 2025-09-08 羊斟:一碗羊羹背后的历史悲歌公元前607年的春天,郑国在楚国授意下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统帅华元率军迎战,却在战前犒劳将士时犯下一个致命疏漏——他的车夫羊斟未分得一碗羊肉羹。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
郑国 2025-08-22 邓析:春秋末期的思想革新者与法治先驱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邓析以其独特的思想主张和大胆的革新行动,成为郑国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既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又是名...
郑国 2025-08-13 列子的思想主张:虚静无为中的生命觉醒战国时期,郑国隐士列御寇以“御风而行”的传说闻名于世,这位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思想家,在《列子》八卷中构建了以“贵虚”为核心、融合宇宙论与生命哲学的独特体系。其思...
郑国 启 2025-08-05 夏目漱石相当于中国的谁:跨越国界的文学镜像在东亚文学的星空中,夏目漱石与鲁迅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以日本和中国为坐标,以文学为棱镜,折射出时代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与人性挣扎。若以“国民作家”为标尺,夏...
鲁迅 2025-08-04 郑庄公为何名“寤生”:一场跨越千年的命名之谜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张载哲学:唯物与唯心的千年辨析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体系,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引发了长达千年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学术史的定位,更折射出中国哲学对...
太虚 2025-07-15 王世充的武功之谜: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王世充以“郑国皇帝”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段备受争议。然而,关于他是否精通武功、修炼何种绝技,史书记载极为有限,更多线索却...
郑国 2025-07-15 王世充当了几年的皇帝?——隋末群雄中的短暂帝王梦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逐鹿中原的混战中,西域胡人王世充凭借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在洛阳建立郑国,自立为帝。然而,这位篡位者的帝王生涯却如昙花一现,仅...
郑国 2025-07-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