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九进九出:一场历史与文化的误读

九进九出:一场历史与文化的误读

时间:2025-07-07 15:52:5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常出现“九进九出”一词,被部分人误认为是古代刑罚的名称。然而,经考证,“九进九出”并非真实存在的古代刑罚,而是对“九刑”这一法律概念的误解或网络文化的演绎。

一、“九刑”:西周法典的真实内涵

“九刑”是西周时期制定的成文刑书总称,而非具体刑罚。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其名称源于法典分九篇编纂的结构特征。该法典以“明德慎罚”为指导思想,融合了基础五刑与新增四刑:

基础五刑:墨(面部刺字)、劓(割鼻)、剕(断足)、宫(破坏生殖器)、大辟(死刑)。

新增四刑:赎(罚款抵罪)、鞭、扑(杖击)、流(流放)。

“九刑”作为中华法系的早期形态,其司法实践强调“礼刑并重”,并通过青铜器铭文(如《训匜》《师旂鼎》)记载的案例,体现了“以赦显德”的灵活适用原则。例如,牧牛诬告案中,伯扬父依据九刑本应判处重刑,但最终改判鞭刑与罚金,彰显了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二、古代酷刑的真实面貌

尽管“九进九出”是虚构概念,但中国古代刑罚的残酷性确有其事。以下为几种典型酷刑:

剥皮:从脊椎下刀分离皮肤,或灌水银致皮肉分离,活剥后制成鼓以警示。明太祖朱元璋曾用此刑惩治贪官。

腰斩:以铡床从腰部切开,犯人因重要器官在上半身而长时间清醒痛苦,明成祖杀方孝孺时即用此刑。

车裂(五马分尸):商鞅、吴起等历史人物曾遭此刑,身体被五匹马撕裂。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受刑者需经数百至数千刀方死,明太监刘瑾被割3357刀,行刑持续三日。

烹煮: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以“请君入瓮”之法,将犯人置于大瓮中加热致死。

三、历史演变与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刑罚体系经历了从肉刑为主(如墨、劓、剕)到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的转变。隋唐以后,刑罚逐渐减少对身体的不可逆伤害,但笞刑仍常致死,执行中亦存在滥用现象。至明清,凌迟、枭首等极刑仍存,反映封建专制的严酷性。

现代法治理念强调“罪责刑相适应”,与古代“出礼入刑”的严苛形成鲜明对比。了解历史刑罚的真实面貌,不仅是对文明的反思,更是对当代人权保障的警示。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刘显与拓跋珪母亲贺氏:权力斗争中的母子生死局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