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连杀三位大臣?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234年(刘禅的建兴十二年),实际掌握蜀汉政权12年的诸葛亮病逝。同年,刘禅诛杀了李邈、刘琰;下一年,杨仪被废后自杀。这副场景,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新官上任三把火”——终于摆脱了托孤老臣的刘禅,莫非是在报复性示威?
这种阴谋论并不存在。这三个被刘禅处死的大臣,代表了封建官场中的三类人,而且都称得上咎由自取。
李邈:一个“嘴炮”的作死
李邈是蜀地土著,广汉郪县人。他家一共兄弟四人,个个都才学过人,由此看来,李氏应该是当地的世家大族。当地人敬佩李氏众兄弟的才学、为人,恭敬地送上“李氏三龙”的头衔。
唯一被排除在外的,正是李邈,原因是他“为人狂直”。字面意思是张狂、直率,咱们可以简单理解成心里没点X数、满嘴跑火车。从李邈后来的作死之路来看,乡亲们一点儿也没冤枉他。
得益于世家大族的出身,李邈起先为刘璋服务,期间的表现如何没留下记载。刘备夺取益州后,对于本地的利益集团基本采取了继承、认可的姿态,只要对方承认自己的“主权”;而李邈就被任命为益州从事,也就是幕僚。这么看来,在刘备入川战斗期间,李邈的表现是顺从、配合的,没有任何异样。
但他很快就“作妖”了。随后的正旦期间(正月初一),刘备召集所有官员饮酒作乐,实际上就是想借着节日与蜀汉官僚群体开展联谊活动、增进感情。李邈正是在这时候与刘备搭上了话,不过他的表现显得相当“无厘头”。
轮到自己向刘备敬酒时,李邈竟然猝不及防地指责刘备,说他“夺取鄙州”是很不合适的。这就属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事情既然已经翻篇,你还专门挑这种其乐融融的场合“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不是诚心找茬吗?
接下来更有意思。刘备逗李邈:“既然你觉得我这样做不合适,那你当初干嘛不帮刘璋?”意即:既然你这么有种,当初就该像张任那样为主战死才对啊。
而李邈的回答就相当无耻了:“不是不敢帮助,而是实力不足。”这等于是说:关键时刻我确实不敢动真格的,但我敢事后动动嘴啊。
由于这种毫无意义的挑衅行为,李邈当场就差点被人拿下砍头,好在诸葛亮为之求情才躲过一劫。
李邈最终还是因言而死。
多年后,李邈曲曲折折再度回到官场,并且担任了犍为太守、丞相参军等职,成了恩人诸葛亮的幕僚。公元228年的北伐之战中,诸葛亮按律要诛杀街亭败逃的马谡时,李邈曾出言劝阻:“春秋时秦国赦免了孟明,其后收服西戎;楚国诛杀子玉,不到两代而衰。”
李邈可能是出于好心,但方式显然有问题:其一,马谡跟孟明、子玉没有可比性;其二,举的例子太不吉利。因此,不太爱听李邈叨叨的诸葛亮,一气之下把他扔回了成都。
这一粗暴的处理方式,也许对李邈的自尊造成了伤害。6年后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悲恸的刘禅正穿着丧服举行哀悼仪式时,李邈却突然上书一封,在里面把诸葛亮比作西汉时的吕禄、霍禹(都因谋反罪名被杀),随后得出结论:如今诸葛亮死了,人们应该庆祝。
李邈的这番言论可谓是惊世骇俗,让人目瞪口呆。无论诸葛亮是否专权,但他鞠躬尽瘁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更何况他是刘备、刘禅两代帝王意志的代言人;如果否定他的所作所为,就是推翻蜀汉政权过去的所有政策、人事安排,也是暗示刘禅是任人摆布的庸君。因此,李邈的上书(无论是否有他人指使),已不单单是评论一个政治人物,而是触碰到一个政权的意识形态红线,危及到蜀汉的团结稳定。于是刘禅大怒,将其下狱处死。
刘琰之死:一个混子的结局
跟李邈不同,刘琰是刘备集团的老人。早在刘备担任豫州牧时就征召他为从事。但纵观史书记载,刘琰在政治方面实际建树不多,更像是一个“弄臣”:
跟着刘备时,由于其“有风流,善谈论”,即气质潇洒、能说会道,而且也姓刘,所以一直被刘备当做宾客尾随其后;夺取益州后,刘备又任命他为固陵太守。
刘禅在位期间,对这位先帝亲信更是厚待有加:封为都乡侯、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车骑将军,排名仅在李严之后。
不过,刘琰并不参与蜀汉政权的具体事务,只是跟着诸葛亮身后动动嘴、聊聊天而已。但在个人排场上面,刘琰的逼格并不比诸葛丞相差:身后随时跟着上千卫士,身边奴婢环绕,车马豪华、服饰奢靡,有事没事就组织一群女子莺歌燕舞,小日子煞是让人艳慕。
由此看来,刘琰对蜀汉政权没什么贡献,只是由于加入刘备阵营早、没啥危害性,纯粹被刘备父子当成元老供养起来而已。
不过,这样不具备价值的人其实也很可怜:乖乖听话倒是罢了,一旦得罪了当权者,就有可能会被毫不犹豫地清除。
公元232年时,刘琰跟魏延闹矛盾。这种情况原本没啥大不了,毕竟当时跟魏延不合的人多了去了。但是,与其他人为了具体产生分歧不同,由于刘琰不懂实务,所以张口满是些虚头巴脑、虚假怪诞之辞,比后世魏晋的清谈还要离谱。诸葛亮为此对其大加痛斥,但在其诚恳认错后就既往不咎。
而到了公元234年正月(诸葛亮还在世),按照规矩,当时的高官妻室都要进宫给太后庆贺,其中也有刘琰之妻胡氏。但是,这回太后把胡氏留在宫里足足待了一个多月。
这下刘琰不乐意了:自己的老婆这么漂亮,是不是被故意留在宫里伺候皇帝刘禅了?他越想越气,干脆叫来许多手下的卫兵前来殴打胡氏,甚至还故意让人用鞋子扇其嘴巴。发泄完毕,他一纸休书,把胡氏赶回了娘家。
任何人面临这种无妄之灾都不会忍气吞声,更可况有一定身份的胡氏。她愤而向朝廷告状,控诉了流言刘琰对自己的羞辱。有关部门随即展开调查,随后这样定性:“士兵不是用来殴打妻子的,人的脸不应当被鞋底羞辱。”随后将刘琰处死弃市。
乍一看,这事的处理结果仿佛过于严重:不就是家暴吗,何至于死?那要看怎么解读了。
其一,胡氏被留在宫里一个月,可以有很多种可能:陪太后聊天解闷、研究女红(针线活)等等,但刘琰却直接脑补出最没下限的一种情况。胡氏被辱事小,太后、皇帝的品德、权威被挑衅事大。刘禅怎能容他?实际上,胡氏在宫里干啥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臣该怎么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事之后,蜀汉大臣的女性家属都不被允许入朝拜见太后了,刘氏皇室与大臣们之间少了一个增进感情的渠道,估计不少人会忍不住在背地里问候刘琰。
其二,最关键的是——刘琰对蜀汉来说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人”。拿这种人来杀鸡儆猴、敲打那些有“蹬鼻子上脸”苗头的大臣,相当划算。
杨仪之亡:弄权者终因权力而死
相对于上述两位,杨仪的名气较大,在此不赘述他的早期经历。作为一个来自荆州、由关羽派到蜀地的士人,他在蜀汉政权中的利益是有保障的,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把他看作政权的班底人员。不过,此兄却有个明显的缺点:脾气暴躁。
当初刘备自立汉中王后,杨仪被提拔为尚书,位置不可谓不重要;然而,这位老兄很快就在东征期间跟尚书令刘巴闹矛盾,于是刘备便把调为弘农太守。由此看来,理亏的一方八成是杨仪。
刘备死后,杨仪被同出自襄阳的诸葛亮引为丞相府长史,全权负责后勤保障、制度规范等工作,完成的相当漂亮。但是,他跟军事才能出众但却性格刚直的魏延不对付,俩人针尖对麦芒、势同水火。
同一个团队中,一文一武两大骨干的关系紧张,应当是个大忌;但与当初刘备的处理方式不同,急需用人的诸葛亮并没有采取什么调整动作,这也为后来的极端局面埋下了隐患。
诸葛亮死后发生的悲剧咱们都知道:魏延不服从杨仪的调派,二人直接翻脸;最终不占理的魏延吃了大亏,沦为孤家寡人后被马岱追杀。
但随后,杨仪的一系类举动就太过了:
首先,他拿到魏延的首级后,边用脚踩边口吐莲花,随后未经请示就夷灭魏延三族;
其次,杨仪和魏延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俩人都认为自己应当接替诸葛亮,当时也有两种舆论分别支持二人。但是,实际上他俩都没没戏:跟诸葛亮理念不同的魏延肯定被PASS,而在诸葛亮看来,杨仪“性情狂狷狭隘”,同样接不了自己的班。因此,他在死前曾秘密告诉刘禅的使者,推荐蒋琬、费祎按顺序接班。
但这下杨仪不干了,他自认为比蒋琬资格老、能力强,不满情绪形于颜色;后来费祎去查看他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刘禅指派),杨仪竟然说后悔当初诸葛亮死后自己没带兵投降曹魏!
不知道听到这话后,刘禅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在杨、魏之中选择魏延。第二年,他就把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但即使这样,杨仪还不依不饶、上书痛骂。随后朝廷忍无可忍、派人前来捉拿,杨仪闻讯后自杀。
咱们可以这么下结论:杨仪、魏延,其实是一类人,他们有才,但却被这份才华蒙蔽了双眼,以为更高的权位唾手可得、舍我其谁;如果最终结果与自己的预想不吻合,便会失控、做出不理智举动,最终害人害己。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刘琰、李邈、杨仪,实际上分别代表了职场中的三类人:老资格的庸才、眼高手低的怪才、心高气傲的人才。在封建时代,这三位都因自己的言论、行动付出了惨痛代价(由这件事可以看出,刘禅并非一无是处的糊涂蛋);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人也免不了会处处碰壁。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司马昭之死:一场被艺术加工的历史迷雾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两年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时,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笑死司...
刘禅 司马昭 2025-09-04 诸葛亮南征:安定后方的战略远征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蜀汉政权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中四郡(越嶲、牂柯、益州、永昌)却爆发大...
孙权 诸葛亮 2025-08-28 陈仓烽火:诸葛亮与郝昭的攻防博弈与历史回响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蜀汉丞相诸葛亮率数万大军再出祁山,目标直指曹魏西北重镇陈仓。这场看似兵力悬殊的战役,却因曹魏将领郝昭的坚守,成为三国史上以少胜多的经...
诸葛亮 2025-08-27 东方朔:智慧与文化的多重发明者在华夏文明的星空中,东方朔(约前161年—前92年)以其独特的智慧与幽默诙谐的形象流传千古。这位西汉时期的太中大夫,不仅以“智圣”之名与诸葛亮并列,更在文化、科...
诸葛亮 2025-08-2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