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成了林彪自己的写照
笔者认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前,作为领兵主将的林彪,锋芒主要是体现在战场上的话,那么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作为军中副统帅的林彪,锋芒由军内而党内,是“剑走偏锋”,且杀伤力之大使整个中国都为之震动。在军内,从朱德总司令算起,无论资望有多高,林彪都敢放肆。及至“文革”,林彪从“五一八”讲话开始,罢官说、杀头说、夺权说、政变说……说得人人自危,就连毛泽东也不能无动于衷了。在给江青的信中,毛泽东说:我的朋友的讲话,是专讲政变的,像他这样讲法过去还没有过。他的一些提法,我总感觉不安……
战争年代林彪为国家立了大功
萧克说道: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党的‘左’倾错误,他从政治上的投机心理和个人野心出发,大搞个人崇拜,把领袖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从而扶摇直上,成为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利令智昏,直到仓皇出逃,暴死沙漠。想到他的过去,难免慨然;看到他的晚年,不禁发指”。
徐向前亦深有感触地说:“毛泽东同志晚年听不得不同意见,对善于奉承、投机的野心家林彪过分信任,委以重权,结果上了大当。这是一个十分沉痛的教训。”
解放后林彪却与自己的革命理想越走越远
谭政晚年说道:“对林彪这个人我还是了解的。凡是与他不同意见者,他是记‘仇’的。当时,不但我们坐牢蹲监者如彭德怀、黄克诚,后来听说罗瑞卿同志也进来了。刀把子是在林彪手里,要杀要剐还不是林彪一句话……然而,到头来,我和彭总、黄老坐牢是吃尽苦头,可听来的消息,则是林彪摔死在国境线外的沙漠滩上了……我听了以后,也高兴地笑了。我想彭总和黄老会与我同样心情。林彪的死,还是我们活下来的人‘笑到最后’。”
邓小平有言:林彪不死,天理难容。
笔者以为,巅峰中的林彪最后落至被唾弃的下场,除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中所指控的罪行外,至少还应该有如下两点:
毛主席与林彪
第一,自负、孤傲、狂妄到忘乎所以。从1959年9月到1971年9月,林彪以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之尊,主持军委工作12年,“文革”中更以“副统帅”身份号令天下,不仅要在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宣传中,“拔高”到举世公认的领导人周恩来(前者)、朱德(后者)之上,而且,人民解放军“由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提法,声威更逼近至高无上的毛泽东的地位。试想,一个南昌起义时的连长,井冈山会师时的营长,凭空造假就敢挑战人民军队三位元老级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还不让人唾弃?其灭亡之日岂不指日可待?
林彪剧照
第二,整人甚多,伤人甚众,打击报复甚烈。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谭政、罗瑞卿等元帅、大将以下,到萧克、杨成武、陈再道等上将,军中将帅或被点名,或遭批斗,直至撤职关押,他们遭难大多是与林彪及其亲信有直接干系的。其后果就是引起军内外众怒,极大污损了林彪已有的名声,也为自己挖下了坟墓。“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成了林彪自己的写照。
林彪女儿林小琳(亦有称林晓霖、林小林的)对自己的父亲有这样的评价:“我认为父亲至少有三条错误:一是大搞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二是对毛泽东有意见有看法为什么不能像彭德怀那样把意见看法都公开摆出来,即使受到打击报复,后人也会觉得公正无私受到世人的尊敬。三是‘文化大革命’中那么多老干部被打倒,受折磨,周恩来费尽心机保护了不少人,而林彪除保护扶持黄吴李邱几个亲信外,他和江青、叶群一起整倒了许多老干部,而且有些老部下被整得很惨。”应该说,林彪女儿的这一番话,多少也道出了林彪晚年“招人恨”的一些因由。
林彪一生,前后两极,高下立判,反差极大:战功,可用辉煌来形容;地位,仅在一人之下;结局,是以叛逃来收尾。他是中国现代史上唯一的人、神、鬼“全体验”的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
隋末唐初的权力棋局中,王世充作为割据洛阳的郑国皇帝,其政权架构与军事部署一直是史家研究的焦点。在众多历史人物中,王仁则作为王世充侄子的身份,既存在于正史记载,又...
郑国 2025-09-08 羊斟:一碗羊羹背后的历史悲歌公元前607年的春天,郑国在楚国授意下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统帅华元率军迎战,却在战前犒劳将士时犯下一个致命疏漏——他的车夫羊斟未分得一碗羊肉羹。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
郑国 2025-08-22 邓析:春秋末期的思想革新者与法治先驱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邓析以其独特的思想主张和大胆的革新行动,成为郑国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既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又是名...
郑国 2025-08-13 列子的思想主张:虚静无为中的生命觉醒战国时期,郑国隐士列御寇以“御风而行”的传说闻名于世,这位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思想家,在《列子》八卷中构建了以“贵虚”为核心、融合宇宙论与生命哲学的独特体系。其思...
郑国 启 2025-08-05 夏目漱石相当于中国的谁:跨越国界的文学镜像在东亚文学的星空中,夏目漱石与鲁迅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以日本和中国为坐标,以文学为棱镜,折射出时代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与人性挣扎。若以“国民作家”为标尺,夏...
鲁迅 2025-08-04 郑庄公为何名“寤生”:一场跨越千年的命名之谜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张载哲学:唯物与唯心的千年辨析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体系,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引发了长达千年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学术史的定位,更折射出中国哲学对...
太虚 2025-07-15 王世充的武功之谜: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王世充以“郑国皇帝”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段备受争议。然而,关于他是否精通武功、修炼何种绝技,史书记载极为有限,更多线索却...
郑国 2025-07-15 王世充当了几年的皇帝?——隋末群雄中的短暂帝王梦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逐鹿中原的混战中,西域胡人王世充凭借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在洛阳建立郑国,自立为帝。然而,这位篡位者的帝王生涯却如昙花一现,仅...
郑国 2025-07-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