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曹操占领汉中后,为何不乘势拿下益州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15年,曹操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汉中的“地头蛇”张鲁,准备打通到益州的通道。
过了四个月,曹操就击败了张鲁的主力,陆续占领汉中南郑等战略要地。
不久后张鲁眼见无法对抗曹操,于是向曹操投降。这个时候,曹操手下的谋士刘晔和司马懿立即建议,应该趁此机会向益州进军,可以一举平定巴蜀。
既得陇,复望蜀?
不过此时的曹操并没有采纳刘晔和司马懿的建议,而是引用了光武帝的那句“得陇望蜀”来回答他们,不再进一步行动。
随后,曹操带领主力军队回师,留下大将夏侯渊镇守汉中。
此时的益州听闻曹操占据了汉中,一片混乱,人心惶惶不能安定,如果曹操趁机进攻,其实胜负还真不好说。
听到曹操率领主力回到京城后,刘备在法正的协助下带领益州主力部队猛攻汉中。
毕竟汉中是西川的门户,时刻威胁着巴蜀的安全,所以刘备也是集中了蜀地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夏侯渊,最后斩杀夏侯渊。
等到曹操率领军队前来救援的时候,战场形势已经无法改变,无奈只得接受失利,退出了汉中的战场,终身再也没有能带兵平定巴蜀。
后来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曹操战略上的一大失误,如果听从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一鼓作气打入西川,消灭刘备,那么在有生之年或许可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
但是曹操最后放弃了眼前的机会,不仅后来被刘备攻打失去了汉中,而且失去了手下的宗亲大将夏侯渊。不过,这真是曹操的战略失误吗?
分析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攻打汉中的时候,没多少时间就击溃张鲁,但此时的刘备在干什么呢?他和孙权还在湘水边上搞地盘争夺,主力部队基本上全在荆州,益州的确是一片空虚。
这个形势也的确和司马懿说的一样,刘备刚刚拿下益州,人心不稳定,现在我们拿下了汉中,蜀地的军民必定大受震动,此时进攻,必定可以消灭刘备政权,以曹操的英明神武,必定战无不克,今天错失了机会,后患无穷。
确实曹操此刻向西川进军,肯定可以取得一定的战果。
不过曹操最后没有采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曹操内部有隐患
的确司马懿和刘晔,看到了刘备集团内部的人心不附的问题,但是他们却没有看见自己的内部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
当时虽然曹操打败了张鲁,但是还没有完全掌握局势。
张鲁的一些残余势力跑到了巴中,伺机而动。
而且刚刚征服的关陇地区,也是极不稳定,曹操的军队和当地的军阀也在反复的拉锯战,并没有完全平定这些地方。
所以自己的后方在不稳定的情况下,就贸然进攻西川,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
西川被刘备占领了一段时间了,虽然有人心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在诸葛亮等人的治理下,其实局面也没有那么的糟糕,刘备的反对势力也没有那么多。
如果西川不稳定难以掌控,刘备也不可能带领主力军队去和孙权在荆州争地盘。
此时的曹操也只有专心的平定张鲁,直到张鲁投降,汉中的战争才算停止。
所以此时的曹操当务之急是稳定自己的后方,以及安定汉中。
根据地不容有失
都知道曹操的根据地是在河南以及河北地区,那是曹操起家的根本。
而汉中之地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战略要地,征讨张鲁也只不过是消灭割据势力而已。
曹操经过连年的征战,统一了我国的北方地区,当时的北方经济发展,物产丰富,人口密集,这是曹操争夺天下的物质基础,不容有失。
不过自己的根据地主要的威胁,就是在关羽和东吴。
他们对曹操的北方地区一直是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起战争抢夺。
特别是东吴的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一直对江淮地区进行猛烈的攻打,还将南郡借给刘备让其发展势力,一同对付曹操。
关羽驻扎在南郡,兵强马壮,随时都可能突破襄樊地区,进而威胁到许昌。
所以曹操虽然身在汉中,但是他的注意力都是在威胁最大的东吴和关羽身上,自己的主力军队只能短暂地用在其他的战场,决不能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时刻准备保卫自己的根据地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因此曹操根本不愿意再去西川开辟新战场,搞得几线作战,这是极其不利的事情。
西川不是易攻地
益州向来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不是曹操想打就一定可以拿下来的。
如果听从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可能在初期会取得一定的战果,不过时间一长,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消灭刘备的战略目标。
哪怕后来的钟会发动灭蜀之战,虽然拿下了汉中,但是依旧被姜维堵在了剑阁,一时间难以前进,钟会都已经准备撤退回师,要不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此次行动曹魏可能也是无功而返。
曹操如果进攻,面对的是镇守成都的诸葛亮,虽说诸葛亮不一定打得过曹操,但是论起防守自保,还是绰绰有余。
而且此时的刘备听闻汉中占领之后,立即和孙权议和,率领主力部队立即赶回成都。
如果曹操此时进攻西川,毫无疑问他的主力会被刘备和诸葛亮牢牢地纠缠在西川,难以自拔。
主力陷入西川的苦战,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此种战略形势是对曹操极为不利的,关陇地区的后方极其不稳定,汉中刚刚攻下人心也是不稳定,如果自己的主力在西川,那么自己的腹地河南河北地区必定会被关羽和孙权趁机攻打。
如此一来,自己的政权很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曹操作为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战略家,绝不会让自己陷入到这种万劫不复的局面当中。
用刘备身边的主要谋士法正的话来说,那就是“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曹操不趁机攻取西川,不仅不是战略上的失误,反而体现了他的长远的战略眼光。
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09-29 荀霬:三国乱世中的权力纽带与命运浮沉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荀霬以独特的身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注脚。作为东汉尚书令荀彧之孙、魏武帝曹操之外孙、司马懿之婿,这位生于颍川颍阴的士族子弟,其人生轨...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28 七女共嫁一人: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博弈东汉末年,朝堂如棋局,诸侯如棋子。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掌控中枢,却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尽数嫁予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这一违背常理的决策,既是政治权谋的巅峰...
曹操怎么死的 刘协 2025-09-28 曹操处决吕布:先缢后斩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权力逻辑东汉末年,下邳城破之日,吕布被生擒后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酷刑——先被缢杀,再遭枭首示众。这一流程远超常规斩首的刑罚规格,其背后既包含曹操对吕布的私人仇恨,更折射出汉...
曹操怎么死的 吕布 2025-09-28 许昌与洛阳:曹操定都抉择背后的战略密码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键节点,毅然放弃东汉旧都洛阳,将汉献帝迁至许昌。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曹操基于政治、军事、经济与地理等多重...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8 马超归蜀后的郁郁之困:英雄末路的政治困局在三国乱世中,马超曾以西凉猛将之姿令曹操割须弃袍,却在归降刘备后陷入“常怀危惧”的困局。这位曾威震关中的“神威天将军”,最终在蜀汉政权中郁郁而终,其命运转折折射...
马超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