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诸葛亮已经被影视剧各种神话了,把很多旁人的功劳全都归结于诸葛亮身上也成了常事。比如草船借箭主要是周瑜的功劳,却归于诸葛亮;比如辅助刘备夺取益州、汉中是法正的功劳,还归于诸葛亮。下面就由小编给打击介绍一下法正的众多功绩。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郡(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
法正主要的功绩就是辅助刘备夺取益州、汉中。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大族豪强结纳关系,因此群下劝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
法 正进谏道:“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法正认为晋文公尚且可以娶亲侄之妻而未遭到礼法的抨 击,何况于刘备与刘瑁之间还不是亲戚关系。刘备遂纳吴氏为夫人。其后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 为诸将中最高赏赐。
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又命法正与军师将军诸葛亮、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变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
然 而法正虽然擅长军事谋略,但在政治谋略上稍差,但知因循守旧却不会变通。《蜀科》制定后,由于严法治蜀,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豪强十分不满,以消极态度抵 触蜀汉政权,为此,法正提出用当年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认为成都初定,宜“缓刑弛禁”,放宽约束。
但诸葛亮认为不能盲目沿用汉初的法度,应当因时制宜,懂得变通,于是写了封信《答法正书》给法正,晓以大义,告诉其更深一层的意思。(《答法正书》:君知其 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闇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 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 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着矣。)
由此可见,法正确实善出奇谋,而诸葛亮对此也十分欣赏。虽然二人性格不同,但是二人之间在国家是非面前依然能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
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蜀郡下辖成都县),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有人向诸葛亮告发,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不要让法正作威作福。而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肱股之臣,劳苦功高,因此不加过问。
公 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而夏侯渊、张郃的 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且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可以讨伐国贼,尊崇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要 害,是持久的战略。刘备赞同,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
刘备有一次与曹军在作战中,形势不利,本应马上撤退,而刘备却大怒不肯撤军,无人敢进谏。当时箭如雨下,法正便走去挡在刘备前面。刘备赶紧喊道:“孝直避箭。”法正回道:“连明公也冒着箭雨、飞石,何况我呢?”刘备只好允诺:“我和你一起撤退。”便暂时撤军了。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南渡沔水,于定军山、兴势山山麓扎营,与率军前来的夏侯渊部对峙。当时夏侯渊(字妙才)驻守南线据点走马谷, 张郃驻守东线据点广石。法正采取声东击西之计,让刘备将万余精兵分作十队,趁夜轮番进攻广石。张郃率亲兵搏战,虽然没有丢失据点,但也抵挡不住刘备军的轮 番攻击,于是向夏侯渊要求增援。
夏侯渊将精兵分拨一半去支援张郃,自己继续固守南线。随后刘备派兵偷袭走马谷,放火烧毁了曹军阵地前的防卫 工事鹿角,夏侯渊亲自率四百军士出营救火、修补鹿角。此时,法正看准时机,见夏侯渊正处于劣势,提议全力进攻夏侯渊,刘备于是命黄忠居高临下从后方擂鼓突 袭,夏侯渊猝不及被黄忠斩杀,曹军溃败。刘备从此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
不久,曹操亲征,听闻是法正献计取汉中,因而感慨不已叹道:“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接下来的战事中,曹操虽然兵力占有优势,但是刘备敛众拒险,终不与曹操交锋,曹操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操不得已而引军还,刘备遂占据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总而言之,法正在刘备夺取益州、汉中等军事谋略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法正虽堪称为奇谋之才,却在品德操守上皆有缺陷。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