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清朝宫女出宫后,“无人娶、没人要”,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时宫女至数千,脂粉钱至百万。今朕宫中计使女三百,况朕未近使之宫女,年近三十者,即出与其父母,令婚配。”——康熙皇帝《庭训格言》
按照民间“算不算,三千三;够不够,三千六”的说法,清朝宫女数量虽不及明朝,当也绝对不像《庭训格言》所言,仅有“使女三百”。另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朝宫女的出宫年龄自乾隆朝以后便逐渐固定在26岁左右,这在当时也已属“老女人”行列;康熙朝时期的“年近三十,即令婚配”更不能算上“恩典”。
另外,清朝皇帝虽然虽然有着祖制约束和敬事房节制,不能虚心所欲的推倒宫女,但真要喜欢上哪位宫女,提出临幸要求,宫女主动拒绝的概率却也并不高;或者她们根本就不敢拒绝。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就是宫女出身,获皇帝恩宠后,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
当然,孝恭仁皇后、孝仪纯皇后这类成功案例,毕竟是少数。被皇帝临幸却并未生育,甚至生育以后仍被皇帝抛之脑后的宫女才是最常见的现象。
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清朝宫女出宫时已经属于“老女人”,而且很大概率上已经被皇帝临幸,她们必定会落入一个尴尬境地,落得“无人娶、没人要”的悲凉下场!
只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清朝宫女出宫后,真就没人要?
其实,我们只需要听听宫女自己怎么说,就能立马弄清楚这个问题。
根据《宫女往谈录》的记载,晚清宫女荣儿回忆了自己出宫后的结婚情景:
结婚时是很风光的,老太后以主婚人的身份,陪送了八副抬儿作嫁妆,珍宝衣物,一应俱全。
除此之外,荣儿出宫后,其家人的生活条件也立马得到了改善,父亲“游手好闲,提笼架鸟,和一般旗下人一样”;哥哥“好票戏,唱黑头,花钱买脸,是个很有名气的票友”。
这是“无人娶、没人要”的表现?这是宫女出宫后,落得悲凉下场的表现?
另外,荣儿还详细介绍了另外一位年龄较长的“老宫女”出宫后的“财大气粗”:
刚从宫里出来的时候,头上插的,手上戴的就够一家‘过活’(北京话,意同家当),更不用说箱子、包皮袱,积下来的赏赐。一出来就买了三所房子,吃瓦片就够过了。亲戚朋友谁不挑大拇哥呀!
如果不是两个“提笼架鸟,游手好闲”的弟弟连累,众人皆言这位“老宫女”必定能寻得一个合适的人家,能享一辈子福。
所以,清朝宫女出宫绝不像坊间传闻,会立马沦落到“无人娶、没人要”的尴尬境地,一般都会寻得合适人家,落得善终、享一辈子福。
至于原因何在,除了出宫以后的“财大气粗”外,还有着以下两个原因:
1、宫女的出身
根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的记载,隶属于内务府“上三旗包衣”之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年举行一次的“内务府选秀”,被选中的女子即入宫成为宫女。
“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如果得不到皇帝恩宠,就供职到26岁左右,出宫婚配。
“上三旗包衣”在清朝是一个特殊群体,表面上的地位虽然低于八旗旗人,当因为直接隶属于皇帝,身份地位自然不容小觑。再加上上三旗包衣大多入仕为官,而且也不乏笑傲后宫的后宫妃嫔,所以上三旗包衣的地位甚至要比下五旗都高。
有这样一个值得骄傲的出身,宫女们出宫以后就算寻不着显赫的八旗勋贵,寻个混迹仕途的小官,或者普通的八旗人家绝对不是难事。如果宫女的家族中再有一两个官职较高的亲属,弄个政治联盟,混个嫡福晋也并不稀奇。如果再有皇帝、皇后或者皇太后的恩典,赐婚给行政级别极高的侍卫,更是无限风光。
2、宫女的综合素质
根据《宫女往谈录》的记载,清朝宫女入宫后会接受极为严厉的礼仪、规矩学习,说话方式、声音大小、睡觉姿势、四季饮食、衣着打扮甚至喘气的频率都有着极为严格的约束。
晚清宫女荣儿就是经过这样的训练,才成为了一个“非常文静,从来不大声谈话。总是慢声细语地,一字一句地把话送到你耳朵里”的温柔女人。在极为注重礼仪、规矩的清朝时期,在宫中任职十几年的宫女们都会变成一个懂规矩、知礼仪的传统女性楷模,怎能不受男性欢迎,怎能不被大家族接受?
3、宫女的外在条件
在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清朝“八旗选秀”和“内务府选秀”的桥段演绎。之所以称其为“选秀”,就是要经过极为系统、全面、细致地挑选,外貌长相、身形条件自然是极为重要的选择因素。
也就是说,清朝的宫女虽然最为讲究“根红苗正”,但对外在条件也是极为关注。很多人看到网上流传的晚晴宫女形象,就认定清朝的宫女都是歪瓜裂枣、不堪入目,这是不正确甚至极为荒唐的。清朝时期之所以有那么多后宫妃嫔出身宫女,不就是因为她们的外貌长相极为出众吗?
廉亲王胤禩的生母,宫女出身的良妃卫氏甚至还是“美艳冠一宫,宠幸无比”的所在,其惊人美貌不仅宫中闻名,就连民间也广为流传。良妃虽然不能代表清朝宫女的整体颜值水平,但也足以说明经过层层挑选后的宫女们绝对值得宫外男子追求。
所以,清朝宫女出宫后,即使已经成为“老女人”,即使有着被皇帝临幸过的可能,也绝对不会落得“无人娶、没人要”的悲凉境地。在那样一个注重礼仪规矩、注重出身门第的封建年代,迎娶一位懂规矩、知礼仪而且出身名门、背景强大,更重要的是“财大气粗”的宫女,是无数男性的终极梦想。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宫女往谈录》、《庭训格言》
在清朝康熙朝的权力棋局中,遏必隆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这位出身钮祜禄氏的勋臣之后,既是康熙帝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又因依附鳌拜而遭弹劾下狱;他既是战场上的巴图鲁(勇...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08-07 熊赐履籍贯考辨:从湖广孝感到江西南昌的学术溯源在清代学术史上,熊赐履(1635-1709)作为康熙朝理学名臣的代表人物,其籍贯问题长期存在争议。这位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的翰林院学士、东阁大学士,既被记载为“湖...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5 图海与吴六一: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双重镜像在历史剧《康熙王朝》的荧幕叙事中,图海与吴六一两位角色因演员郝铁男的“一人分饰”引发了观众长达二十余年的误解。这种戏剧化的角色安排背后,实则折射出历史真实与文学...
康熙的儿子们 图海 2025-08-05 康熙大婚:12岁少年的帝王婚典与权力密码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帝的婚姻堪称特殊——他以12岁之龄举行大婚,不仅创下清代帝王最早结婚纪录,更以57年半的婚姻生活成为清帝中婚龄最长者。这场看似“早婚”的政...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8-04 朱国治:历史褶皱中的善恶双面镜在历史的长河中,朱国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清朝官场中臭名昭著的酷吏,又在三藩之乱中以死殉国,被康熙帝追封为忠臣。这种矛盾的评价,让朱国治成为解读清代政治...
康熙的儿子们 朱国治 2025-08-01 胤祕读音考据:从康熙皇子到汉字本义的深度解析在清宫剧与历史读物中,"胤祕"这一名字常引发读者对读音的困惑。作为康熙帝第二十四子,胤祕的姓名承载着清代皇室命名传统与汉字文...
康熙的儿子们 胤祕 2025-07-30 諴亲王:康熙幼子,清朝宗室中的特殊存在在清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諴亲王作为康熙帝的幼子,以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在皇室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諴亲王本名爱新觉罗·胤祕,后因避讳雍正帝名讳,改名允祕,...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7-29 汤斌:清廉理学名臣与太子老师的双重人生在清朝康熙朝的政坛与学界,汤斌(1627—1687)以“清廉如水、理学大家”的形象载入史册。他不仅是康熙帝亲自选定的太子首席讲师,更以刚直敢谏的品格和“豆腐汤”...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7-29 十三爷为何在宗人府关了十年:康熙的深谋远虑与权力棋局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风云中,十三阿哥胤祥的命运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这位以侠义著称的皇子,因性格耿直、行事磊落,却在宗人府被圈禁长达十年之久。这一看似反常...
康熙的儿子们 胤祥 2025-07-23 周培公真实存在吗?历史档案与民间记忆的双重印证在清代历史的长河中,周培公这个名字常因影视剧《康熙王朝》的演绎而引发争议。剧中,他以“康熙第一谋臣”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因汉人身份被贬谪盛京,最终郁郁而终。然而,...
康熙的儿子们 周培公 2025-07-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