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697—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唐朝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出身太原郭氏。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太子李亨的一生坎坷曲折,他曾经在宰相李林甫手下度过了一段难熬的岁月。杨氏兄妹的独断专权,更是让他在朝廷中受尽打压。此外一向对皇权极为看重的唐玄宗也不愿意过早的让太子强大,因此处处掣肘,加以干涉。三重压力一直不断的磨砺着这位隐忍的太子。安史之乱爆发,杨国忠人心尽失,而唐玄宗的昏聩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朝臣和士兵的不满,太子似乎成了唐王朝新的希望。

潼关失守之后,太子李亨对于宰相杨国忠提出的西出入蜀的建议,一直是持否定态度的。四川是杨国忠经营多年的地盘,如果唐玄宗及大部分宗室成员全部入蜀,唐王朝的命运就有可能落入到杨国忠的掌控之中。而自己素来与杨国忠不和,一旦入蜀不仅太子之位不保,性命也有忧虑。实际上,离开长安之后,太子一直都有自己的考虑,他不愿意追随唐玄宗入川,也不会入川,父子两人的分道扬镳也只是时间问题。
据《新唐书》记载,早在马嵬坡兵变之前,太子就已经召见了高力士,并且暗示杨国忠对他不利,非常时期自己将先下手除掉杨国忠,高力士首肯了他的意见。李亨随后又召见了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在当时从长安出逃的三千人马中,李亨殿后的人马就有两千人,包括禁卫军中的精锐的飞龙禁军。此时的太子李亨已经具备发动政变的条件。
无论太子李亨对于马嵬坡兵变是否知情。但是在政变发生之后,他至少没有表示反对。马嵬坡兵变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杨国忠被诛杀,反对太子的势力被清除。而西逃的唐玄宗也因为潼关之败,从而放弃收复长安让全国百姓大失所望。留下来安抚百姓的李亨此时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跟随唐玄宗继续入川,另外一种是顺应民心,坚持下来招募军队继续抗战,从而收复两京,平定叛乱。
最终李亨选择了与唐玄宗分道而行,玄宗入蜀不可逆转,似乎对与此时年老的玄宗皇帝来说,蜀道的艰险能够阻挡住安史叛军的步伐,即使叛乱不能平定,自己也能够在蜀地安稳的度过残生。而太子不同,自己如今已是众望所归,离开唐玄宗自己可以放开手脚,凝聚人心。领导全国的军马继续平定叛乱,收复山河。
李亨在事实上不能算是篡位,首先主观上他没有想要将自己的父亲逼下皇位。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在经历安史之乱的时候,想要到四川蜀中地区偏安一隅去避难,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安禄山必然会将中原地区瓜分开来。这样唐朝就不是唐朝了,所以大臣们是不同意的。在李隆基的执意下,大臣们终于松口了,皇帝走可以,把太子留下,于是李亨就留下指挥整个朝廷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朝廷不能群龙无首,于是就将太子推上了皇位,尊李隆基为太皇上。一切都是形势所逼,他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登上皇位了。这就是李亨为什么不算篡位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于守孝期间被朝廷“夺情”启用,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郭子仪收复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斩杀叛将周万顷。又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于是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开通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南),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攻破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占领河北全境。这时,李光弼自太原东进攻打常山,攻克了常山。而郭子仪率军出井陉关,与李光弼一同击破史思明数万军队,平定藁城。又南攻赵郡(今河北赵县),俘获敌军四千人,都放走了,斩杀叛军任命的伪太守郭献璆,回军常山。
郭子仪返回常山,史思明又集结数万兵马尾随其后,到了行唐县,郭子仪选出五百骑兵又出来挑战。三日后,敌军退去,郭子仪乘敌军疲惫之机,又在沙河击破敌军,于是前往常阳驻守。安禄山添加兵力增援史思明。郭子仪说:“敌人仗着增加了兵力,必定轻视我,轻视我,内心就不坚定,一战就能攻克敌军。”唐军与叛军交战中,郭子仪杀敌方一步将并宣示己方众将士,将士们殊死战斗,于是击破敌军,斩首两千级,俘虏五百人,俘获的马匹数量也一样。于是郭子仪白天带兵征战,晚上捣毁敌方堡垒,敌军不得休息,士气衰弱。于是与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在嘉山击破敌军,斩首四万级,获得数万匹马。史思明逃往博陵。于是河北各郡县都斩杀叛军守将,迎接朝廷军队。郭子仪正欲北征范阳,此时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天子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下诏军队班师。于是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军队五万赶赴朔方行在。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八月,郭子仪和李光弼二人赶到灵武,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朔方节度使。唐肃宗检阅大军,发兵南征,到了彭原。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葛逻支联兵进击,俘虏数万,牛羊不可胜数,终于平定河曲。至德二年,在潼关进攻敌将崔乾祐,崔乾祐战败,退保蒲津。郭子仪进攻蒲津,赵复等人斩断城墙,打开城门。崔乾祐逃往安邑,安邑假意接纳他,崔乾祐的军队进城进到一半的时候,县门发兵,崔乾祐脱身逃走。敌将安守忠守卫永丰仓,子仪遣儿子郭旰与其交战,杀死敌军一万级,而郭旰阵亡。唐军夺取了永丰仓。于是打通了潼关到陕州的道路。
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以“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功绩载入史册,其八十五载人生横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历经安史之乱、吐蕃入侵、仆固怀恩叛乱等重大危机,始终以...
郭子仪 2025-09-16 唐肃宗时期的权臣:宦官与文臣的权力博弈唐肃宗李亨(711—762年)在位仅七年,却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安史之乱的爆发迫使玄宗西逃,肃宗于灵武即位,肩负平叛复国的重任。然而,在内外交困的局势...
李亨 唐肃 2025-09-15 白虎星三世轮回:罗成转世背后的隋唐英雄宿命论在隋唐演义的民间叙事中,白虎星转世的故事如同一根贯穿时空的银线,将罗成、薛仁贵、郭子仪三位名将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一传说不仅承载着古代民众对英雄轮回的浪漫想象,更...
郭子仪 2025-09-05 李嗣业与郭子仪:盛唐双璧的军事传奇与历史定位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李嗣业与郭子仪两位名将如双子星般闪耀。前者以陌刀阵破敌的勇猛闻名,后者以统筹全局的智略著称。若以军事才能为标尺,二人恰似利刃与权杖的完美互补...
郭子仪 2025-08-19 郭子仪拜寿:忠孝两全与家族兴衰的千年叙事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汾阳王府内张灯结彩,七子八婿身着绯紫官袍,手持象牙笏板,齐聚中堂为郭子仪祝寿。这场盛况被《旧唐书》记载为“笏床重叠”的奇观,后演变为...
郭子仪 2025-08-19 郭子仪八子结局考:盛世功臣家族的兴衰镜像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以“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智慧,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再造大唐。其家族因军功显赫,形成“八子八女皆显贵”的盛况。然而,随着时代...
郭子仪 2025-08-05 李亨是个好皇帝吗?——从历史功过与时代困局看唐肃宗的复杂统治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是唐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他以“灵武称帝”扭转安史之乱的战局,却因任用宦官、纵容后妃干政导致朝政腐败;他收复两京的功绩被后...
李亨 唐肃 2025-07-21 和政公主:以“和政”为名的乱世仁心在唐朝的公主封号体系中,“和政”二字绝非随意赐予的荣耀,而是政治寓意与个人品德的双重投射。唐肃宗李亨为第三女择选“和政”作为封号,既暗含对太平治世的期许,更成为...
李亨 唐肃 2025-06-27 和政公主生卒年考:盛唐玫瑰的短暂绽放在盛唐的宫廷画卷中,和政公主如同一抹绚丽的霞光,其生命虽短暂却璀璨夺目。作为唐肃宗李亨第三女,她的一生交织着皇室荣耀与安史之乱的烽火,其生卒年之谜更成为解开其人...
李亨 唐肃 2025-06-05 郭子仪麾下群星璀璨:盘点中兴唐室的八大名将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统领大军,其麾下汇聚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共同谱写了唐王朝中兴的史诗。这些将星或以奇谋制胜,或以勇武闻名,其事迹至今...
郭子仪 2025-06-0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