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邓艾偷渡阴平,为何刘禅选择投降,只有北地王刘谌选择以死殉国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任何时候,都是性格决定命运。刘禅自小就在父亲和那些将领的保护下,承担着蜀汉的命运。可是他并没有出众的能力,过重的负担使得他难以承受。而他的父亲刘备长年征战在外,对他也很少照看。我们看刘备的遗嘱,完全是一种婆婆妈妈的唠叨。所谓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只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与君主何干?至于说诸葛亮的教育,更是失败。他的《出师表》里面可以看到,完全是一种说教,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他为刘禅打造了一只摇篮,让刘禅始终睡在里面,永远也长不大。
这种环境,养成了刘禅没有自己的主见,依赖强者的性格。这种性格,在诸葛亮的时代,对蜀汉政权是有益的。这使得蜀汉君臣和谐,内部团结,刘禅可以安于本分,诸葛亮可以施展才华。但是,当诸葛亮一去世,刘禅就失去了主心骨。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的延续,在去世前指定了接班人,制订了未来的国策。这使得蜀汉成功实现了政权交替,让蜀汉又稳定了三十年。
但是,一旦诸葛亮的继承人陆续死去后,刘禅就不知道该如何理政了。在外有姜维穷兵黩武,内有黄皓弄权的情况下,蜀汉政权每况愈下。到曹魏伐蜀的时候,蜀汉政权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再加上姜维的军事指挥错误,使得汉中轻易丢失。姜维的军队主力被钟会牵制在剑阁,使得邓艾的军队钻了空子,偷渡阴平,打到了成都城下。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决定对邓艾投降。其实,刘禅的本意还是不想向邓艾投降的。可是他自己没有主见,而手下有主见的大臣,比如黄崇已经跟随诸葛瞻堵截邓艾,战死在了绵竹。他和手下那群庸才商议,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当时,大家商议,或者去南中,或者去东吴避难,以便东山再起。可是,这些意见都受到了谯周的反对。谯周的意见是向邓艾投降。最可笑的是,满朝君臣居然都说不过谯周,让谯周占了上风。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还是想逃往南中。这是谯周再次向刘禅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说的意见主要是南中不是避难的地方,如果刘禅去南中避难,那里的人肯定会造反。而且,谯周还威胁说,如果刘禅想要去南中,估计半路上就会让背叛他的手下活捉送给邓艾了。刘禅完全被谯周的言论吓住,居然同意了谯周的意见,向邓艾投降了。
我们看刘禅投降的这一段历史,就可以看到,谯周在当时意见图穷匕见了。为了胁迫刘禅投降,谯周竟然说出了威胁刘禅的话。其实,刘禅离开成都,将成都完整地交到邓艾的手中,又对谯周一伙有什么危害呢?谯周竟然说出了要以武力在半路劫持刘禅的话来。
这是因为谯周并不是仅仅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个势力在说话。这个实力已经不愿意继续支持刘禅,只想保全自己的家庭财产。他们不愿意将战争继续下去,只想赶快结束战争,而结束战争的最快途径,就是胁迫刘禅投降。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禅骨子里的性格起了作用。他只得依附强势的一方,向谯周低下了头。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刘禅和当年的孙权做一个比较。都是被托孤长大的君主,性格则完全不同。孙权被托孤给张昭,在赤壁之战前,张昭力主迎降曹操,给孙权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当时张昭提出的投降的利用也是十分充分。但是,孙权就是不低头,在最后,孙权拔出宝刀砍断面前的书案,说再有说要投降的人如同此案。正是孙权的果断决绝,才有了火烧赤壁的战役,才有了后来的天下三分。
而我们再看刘禅,在他的一生中,很少做过决断。在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决断都是别人替他做出的。这使得他的没有主见的性格,遇到谯周的强势劝降时,竟然连孙权的百分之一都不如。这只能说是刘备、诸葛亮对他培养的失败。
但是,刘备是一代枭雄,他的血脉虽然有刘禅这样懦弱的人,也有刚强的人。这个人就是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刘谌的意见是和谯周相反的,他的意见是和邓艾背城一战。刘谌向刘禅建议,说如果真的理穷力屈,那么肯定祸败就会到来。如果这样,我们父子应该背城一战,一起为社稷而死,这样也好见先帝于地下。更何况邓艾远来疲惫,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可惜,刘谌的建议被刘禅否决了。
刘谌的建议,其实是一种宁死不屈的建议。在当时,整个蜀汉朝廷,只有刘谌一个人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蜀汉朝廷已经变成了何等模样。在当时的成都,诸葛瞻去绵竹的时候,已经将大部分的兵力带走了,剩下的兵力难以抵挡邓艾的进攻。
而蜀汉当时唯一有战斗力的大军团姜维的军队,则还在彷徨之中。姜维得知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不是率领军队昼夜兼程赶往成都,而是犹豫不决。当姜维走到半路的时候,刘禅让他投降的命令也传达到了。姜维的部下都十分愤怒,可也没有办法。这不能单方面指责刘禅,姜维手握重兵,当成都方向上发生巨变,依然动作迟缓,没有决断,使得成都的刘禅丧失了最后的一线希望。
因此说,刘谌背城一战的建议,是很难成功的。刘禅知道,想要背城一战,就必须要有姜维的里应外合。可是姜维的行动证明了这种希望是渺茫的。那么如果按照刘谌的建议行事,最后的结局就是父子同死社稷。可是,刘禅根本就不想死,他还想苟且偷生。刘禅最终还是没有听从刘谌的建议,向邓艾屈膝投降了。
在整个蜀汉朝廷跟随刘禅投降的同时,不愿意投降的刘谌则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他来到昭烈庙向刘备的英灵痛哭祭拜,先杀妻子,然后自杀,了却了自己的一生。刘谌的死,洗刷了刘备子孙的耻辱,总算对得起刘备的英灵。相比起那些在后来兵乱中难逃一死的蜀汉臣子,太子宗族来说,刘谌之死要强过他们百倍。
蜀汉亡在刘禅之手,实际上是亡于刘备和诸葛亮之手。他们对于刘禅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责任。刘禅始终没有机会去受到锻炼,得到好的教益。这使得刘禅在关键时刻,完全失去了判断能力,只能听从强者的摆布。可是令人讽刺的是,这样一个庸碌无为的君主却活了大岁数,让刘谌这样的儿子至死也没有施展的机会。最终,刘谌以一死洗刷了自己身上的耻辱。为刘备挽回了一分脸面。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刘谌割妻首殉国:乱世忠烈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挣扎公元263年冬,成都城破前夕,北地王刘谌手提妻子崔氏及三个儿子的人头,踉跄闯入昭烈庙。在刘备灵位前,他割下妻首、诛杀亲子后自刎,鲜血染红庙前石阶。这一惊世骇俗的...
刘备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裴松之眼中的刘备:历史长河中的多维审视在浩如烟海的三国历史研究中,裴松之作为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以其为《三国志》所作的详尽注解而闻名于世。他的注解不仅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视角...
刘备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 马谡“纸上谈兵”:才略与现实的撕裂之痛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鼓擂动,蜀汉大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降,关中震动。然而,街亭一战的溃败,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北伐的希望,也让...
诸葛亮 2025-09-09 黄月英为何被称为“阿丑”:历史、传说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黄月英(民间传说名)以“诸葛亮之妻”的身份被后世铭记。然而,她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却是“阿丑”——一个带着戏谑与矛盾的称谓。这个称号的起源,...
诸葛亮 黄月英 2025-09-09 赵范与赵云:一场因政治博弈与道德坚守而错位的“兄弟情”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荆州南部的桂阳郡成为刘备南征四郡的重要目标。时任桂阳太守的赵范,与刘备麾下名将赵云,因一场政治投降与道德坚守的碰撞,在史书与演义中留下了耐人...
赵云 刘备 2025-09-05 陶谦:乱世中刚直与局限交织的复杂人格在《三国演义》的叙事框架中,陶谦被塑造成一位忠厚仁爱的老者形象:他亲民爱民、性格朴实,面对曹操的攻势时无奈托付徐州于刘备,成为衬托刘备仁义的“绿叶”。然而,历史...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