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纷争的舞台上,孟达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以反复无常的立场、复杂多变的政治选择,成为那个时代权力博弈的缩影。从益州牧刘璋的部将,到刘备麾下的宜都太守,再到曹魏阵营的新城太守,最终因叛魏被司马懿斩杀,孟达的一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乱世中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激烈碰撞。
一、出身与早期经历:凉州豪族的政治投机
孟达,字子度,本字子敬,为避刘备叔父刘子敬之讳而改字,扶风郡平陵县人,出身于凉州豪族。其父孟佗曾任东汉凉州刺史,家族在西北地区颇有势力。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法正一同入蜀依附益州牧刘璋。这段经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政治资本,也埋下了后来背叛的伏笔——作为外来者,他在刘璋阵营中始终未能获得核心地位。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时,刘璋派遣孟达与法正各率二千兵马迎接。这一安排成为孟达人生的转折点:法正暗中投靠刘备,而孟达则被刘备委以重任,统率原部驻守江陵。此时的他,已展现出精明强悍的特质——既能审时度势选择新主,又能在军事行动中展现才能。
二、蜀汉时期:从功臣到叛将的蜕变
刘备攻占益州后,孟达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奉命从秭归北攻房陵,诛杀房陵太守蒯祺。这一事件暗藏玄机:蒯祺是诸葛亮大姐夫,其被杀虽未引发直接冲突,却为孟达与诸葛亮的关系蒙上阴影。随后,孟达进攻上庸,刘备派义子刘封“统领”其军,实则剥夺兵权。这种不信任,成为孟达日后叛蜀的重要诱因。
关羽围樊城、襄阳时,孟达与刘封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出兵援助,直接导致关羽败亡。这一决策的后果远超预期:刘备对孟达的怨恨不仅源于军事失利,更因孟达与刘封的矛盾激化。刘封“撤销孟达鼓乐”等欺凌行为,最终迫使孟达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率部四千余家投降曹魏。
三、曹魏时期:宠臣的辉煌与陨落
孟达的投降恰逢曹丕急需笼络人才之际。曹丕对孟达的才能极为赏识,称其“进见闲雅,才辩过人”,拜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并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委任孟达为太守。这一安排凸显了孟达的战略价值:新城郡地处荆州西南,是曹魏防御蜀汉的前线要塞。
然而,孟达的辉煌仅维持了七年。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后,与他亲善的夏侯尚、桓阶等重臣相继离世,孟达逐渐失去政治依靠。此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通过书信招诱孟达归蜀。诸葛亮采用“借刀杀人”之计,让部下郭模诈降魏国,故意泄露孟达与蜀汉的密谋。这一策略既试探了孟达的忠诚度,又激化了其与魏兴太守申仪的矛盾。
四、最终结局:司马懿的闪电战与孟达的败亡
面对司马懿的围剿,孟达的军事才能暴露出致命缺陷。他误判司马懿需向洛阳请示,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魏军至少需一月才能抵达。然而,司马懿仅用八日便从宛城突袭至上庸,十六日攻破城池。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导致其兵败身死,首级被送往洛阳焚于十字街头。
这一结局折射出孟达的性格弱点:他虽精通文史、胆识过人,却缺乏政治定力。从背叛刘璋到投降曹魏,再到意图反魏归蜀,三次易主使其丧失了所有政治盟友。司马懿在战后评价:“孟达反覆无常,今若不诛,必为后患。”这一论断,成为孟达一生的最佳注脚。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以陆逊火烧连营、刘备败退白帝城告终。这场战役不仅摧毁了蜀汉东征主力,更让三国格局面临重塑。然而,曹丕在蜀汉元气大伤之际,却选择放弃攻打奄奄...
刘备 曹丕 2025-10-31 双重托孤:刘备的政治智慧与权力制衡公元223年,白帝城永安宫内,刘备病榻之上将幼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同时召见尚书令李严,赋予其“统内外军事”的重任。这场看似矛盾的双重托孤,实则是刘备在政权存续危...
诸葛亮 刘备 2025-10-31 凤雏卧龙双璧在手,刘备缘何难圆统一梦?“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出自《三国演义》的预言,曾让无数人对刘备的统一大业充满期待。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如小说般推进,刘备虽得诸葛亮与庞统两位顶...
诸葛亮 刘备 2025-10-31 托孤重任与权力平衡:诸葛亮不还政刘禅的深层逻辑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前将蜀汉政权托付给诸葛亮,留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命。这一托孤之举既是对诸葛亮能力的绝对信任,也为后世留下...
诸葛亮 刘备 2025-10-31 刘备临终托孤:为何将兵权交予李严而非诸葛亮?公元223年,白帝城永安宫内,蜀汉开国之君刘备在病榻上完成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权力交接。他将军政大权一分为二:诸葛亮受封丞相,总揽朝政;李严则被任命为中都护,统管内...
诸葛亮 刘备 2025-10-31 忠烈之殇:刘备斩杀张任背后的政治博弈与人性挣扎公元213年,益州雒城城破,蜀郡名将张任被俘。面对刘备“降即免死”的劝降,这位以“忠臣不事二主”自誓的将领,最终以“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的决绝,换来被推出辕门...
刘备 2025-10-30 君臣情深还是权力博弈?刘禅与诸葛亮关系的多维透视公元223年,刘备托孤白帝城,将17岁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留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千古遗言。这段君臣关系自此被卷入历史漩涡,既有“情同父子...
诸葛亮 刘备 2025-10-30 虎毒不食子?刘备赐死养子刘封背后的权力与责任博弈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刘备以仁德著称,却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含泪赐死养子刘封。这一决定看似违背“虎毒不食子”的常理,实则是刘备在权力格局、军纪维护与未来布局...
刘备 刘封 2025-10-30 刘禅与诸葛亮:君臣关系中的尊重与复杂权谋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留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自此,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总揽蜀汉军政大权,而年仅17岁的刘禅则以“政由...
诸葛亮 刘备 2025-10-30 半生逐梦终成空:刘备江山半壁的得失悲歌在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仁德宽厚的品格,从一介草鞋匠逐步崛起,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州部分地区,随后又...
刘备 2025-10-29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