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是皇权时代的特有品种。在宪政民主的框架下,几乎不可能出现权臣这种人物,因为个人的政治权力不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有限的,随时可以被 收回,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持续膨胀地长期掌握政治权力。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常常是多面的,充满张力,二者既有对立,又有合作,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转换。
权臣之兴起,必须得依托皇权的支持,权臣本人往往也一度对皇权的巩固和发展贡献不菲。但随着权臣势力的壮大,他会部分攫取、侵夺皇权,对皇权形成威 胁,最终又被皇权所清算。有清一代,中央集权程度达到中国皇权时期的顶峰,故而并未出现太多权臣。
史学家杨珍曾做了个统计,认为清代真正能达到权臣地位的人只有7个(康熙初年的鳌拜、康熙前期的索额图与明珠、雍正初年的年羹尧与隆科多、乾隆后期的和珅以及咸丰中后期的肃顺),其中鳌拜是排名第一的强势人物。

鳌拜是满清镶黄旗贵族,三朝元勋。他以军功起家,在清军入关前的关键战役“松锦会战”中,他大败明军步军营,功劳卓越。明朝总督洪承畴率13万大军来援,他随皇太极应战,“辄先陷阵,五战皆捷”。明军败遁,他率军追杀,大获全胜,“擒斩过半”。其后,他又随阿巴泰入长城,围攻北京,掠至山东、兖州、临清而返。
1644年,清兵攻陷北京,多尔衮考核群臣功绩,鳌拜以“忠勤戮力,晋一等子”。稍后,鳌拜随阿济格征湖北,破李自成军;随豪格入四川,与张献忠战于川北西充,斩献忠于阵。在明清鼎革之际,鳌拜可说是战功赫赫,为清王朝贡献卓著。1661年,顺治遗 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四大臣。
鳌拜军功最高,但因资历、威望等缘故,名列第四。他不甘于此,遂倾力施展诸种扩权、夺权手段。夺权第一要 义,是击倒政敌。先是,借圏地换地之争,鳌拜在索尼、遏必隆的附和之下,杀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鳌拜就此成为四辅臣中政治实力第一的权 臣。
等到1667年,康熙满14岁亲政,四辅臣的政制安排理应退出历史舞台。此时,索尼已死,苏克萨哈要求辞职,还政康熙。鳌拜不甘心 退出权力中心,遂裹挟遏必隆,对苏克萨哈发动致命攻击。他诬陷苏克萨哈请辞是“背负先帝”,“别怀异心”,更罗织二十四条罪状,要将苏克萨哈斩首抄家。康熙以“核议未当,不许所请”。
鳌拜在殿前对康熙疾言厉色,恐吓要挟,刚亲政的康熙羽翼未丰,无法抗衡鳌拜,苏克萨哈遂被处绞刑。苏克萨哈死后,鳌拜的权力 达到顶峰。学者杨珍小结了鳌拜在权力顶峰的四个特征:一是蔑视皇帝,飞扬跋扈。他常在康熙面前对部臣高声喝问,还拒绝执行康熙的旨令。二是将朝廷治权私人化。一切政事,鳌拜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
他常把各地奏折拿回家中与亲信议 办,几视康熙为无物。三是部分掌握生杀大权。前面提到的诛杀尚书苏纳海等人,以及罗织辅臣元老苏克萨哈罪名致其死等,均是其擅权决杀的得意之作。四是部分 掌握人事大权。“所喜者举荐,所恶者陷害”,大力培植私党,对不附己者严厉打击。
行政权、司法权与人事权本是皇权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却为鳌拜逐次侵占或 部分侵占。鳌拜的骄横在清代权臣中也是罕见的,或许只有雍正初期的年羹尧勉强可以比拟。在朝贺新年时,鳌拜竟身着黄袍(黄色是帝王之色,着黄袍是相当跋扈的僭越之 举),仅帽结与康熙不同。不仅如此,他甚至可能暗藏谋杀康熙、发动政变的祸心。
昭梿《啸亭杂录》记,有次鳌拜称病在家,康熙去宅中探望。鳌拜卧于床上,席 下悄置利刃一柄。康熙侍卫搜检出凶器,场面颇为紧张,康熙却于不动声色间 消弭危机,他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你们不必大惊小怪。任何一个稍有抱负的帝王,都不可能容忍鳌拜这种权臣。
康熙开始谋划铲除鳌拜。康熙八年 (1669年),康熙与近臣索额图密谋,支开京城中鳌拜的亲信(主要是军队将领与警备骨干),随后又安排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权。在鳌拜入 朝时,康熙密令庭前布库少年们(布库是满族的一种摔跤游戏)将之生擒下狱,并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本应处革职、斩立决,但康熙帝念其往日功勋,将其免死禁 锢。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鳌拜被擒后,请求觐见康熙,露出其为救皇太极(康熙的祖父)而留下的累累伤疤,唤起康熙的悯恤之情,终于得 保性命。不久,鳌拜在禁所死去,死因至今未有定论。值得注意的是,鳌拜的覆灭,不是他一个人的覆灭。

绝大多数权臣的周围,都会形成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利益集 团。鳌拜的利益集团,势力盘根错节,深入政体骨髓,从军队到皇家侍卫,从中枢三院六部到地方督抚大员,均为其渗透乃至控制,所谓“文武各官,均出其门 下”。

鳌拜被擒后,其党羽也或死或革。不过,鳌拜集团的覆灭,并没经过军事流血,也未引发社会重大骚动,故而有人评论康熙处置鳌拜案说:“声色不动而除巨 恶,信难能也。”
康熙固然是一代政治强人,但灭鳌拜集团而不引发政体或社会巨变,也并非全因他的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当知,在皇权时 代,不论某人如何位极人臣,他的权势都必须依靠皇权的庇护才能存在。权臣的合法权力来源,只能是经由皇权授予、确立和保障,即使权臣可以偶尔超出皇权的管 辖和约束范围,但他终究还是不可能另立门户、改变江山的颜色。
如此看来,权臣与皇帝之间的斗争,只是上层政治人物的角力游戏,它关涉到高层权力的再分配, 是有中国特色的内阁重组,顺便也对民众进行公关教育,但对整个国家的走向、政体的变革、民众的福祉,并无太大影响。
那些被诛灭的权臣,本人既是皇权的支持 者、既得利益者,又是皇权的偷窥者、僭越者,最终还成了皇权的专政对象。以此观之,当权臣在权力最炽热之时,其人生已带有某种不值得同情的悲剧意味。
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东北大地上,一位来自苏完部的满洲镶黄旗将领,以“万人敌”的威名刻入历史。他不仅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更是权臣鳌拜的伯父——瓜尔佳·费英...
鳌拜 费英东 2025-11-20 康熙晚年为鳌拜平反:权臣与忠臣的复杂历史镜像1669年,16岁的康熙帝以“布库戏”为掩护,智擒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被后世视为少年天子巩固皇权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五十年后的康熙五...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9 鳌拜权倾朝野:康熙圣旨亦难逃其“二次审批”在清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鳌拜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多年的征战积累,逐渐在朝廷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权倾一时的权臣,其权力之大,甚至到了...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7 权臣末路:康熙对鳌拜的处置与历史回响1669年盛夏,北京紫禁城南书房内,14岁的康熙帝以摔跤少年为掩护,突然发难擒获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不仅改写了清朝政治格局,更在历史...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4 康熙早期四大顾命大臣中,索尼缘何善终?清圣祖康熙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其亲政之路与四位顾命大臣的辅政格局密不可分。这四位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本应共同维系朝局,却因权力博弈走向分裂...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03 顺治遗命:四大臣辅政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政治智慧公元1661年,24岁的顺治帝福临在临终前作出一个影响清朝命运的决策:放弃传统宗室辅政模式,转而选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异姓大臣组成辅政班子,辅佐年...
顺治为什么出家 鳌拜 2025-10-17 权臣困局:鳌拜手握四十万大军却至死未反的深层逻辑作为清朝初年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掌控着镶黄旗及部分八旗精锐,麾下兵力据传达四十万之众。然而,这位“满洲第一勇士”在康熙八年被擒时,既未调动军队反抗,亦未逃亡...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0-15 索尼的隐退与制衡:康熙扳倒鳌拜的关键政治铺垫公元1669年,16岁的康熙皇帝在武英殿以一场精心策划的“布库戏”生擒权臣鳌拜,这场权力博弈的胜利不仅源于少年天子的智谋,更与首辅索尼的政治遗产密不可分。索尼作...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0-14 鳌拜案真相:一场权力博弈下的历史迷雾在清朝康熙初年的政治舞台上,鳌拜案始终是绕不开的争议焦点。影视剧中那个飞扬跋扈、意图谋反的权臣形象,与历史档案中“效力年久,迭立战功”的记载形成鲜明反差。通过解...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0-14 鳌拜与多尔衮:谁才是皇权的真正威胁?清初政坛,多尔衮与鳌拜两位权臣的崛起与衰落,构成了皇权与臣权博弈的典型样本。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掌控朝局七年,其权力之盛甚至超越皇帝;鳌拜则以辅政大臣身份专权九年...
多尔衮怎么死的 鳌拜 2025-10-09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