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汉献帝和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献帝早已成为曹操的傀儡,为何曹操一直不称帝?
开篇思考
在人们固有的思维里,曹操一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形象。人们一提起曹操来,首先就会想到京剧舞台上那个白脸奸相,这是上千年来民间文学创作所导致的。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不能用单纯的忠与奸的观念来评价,在汉末群众逐鹿的舞台上,他控制了汉献帝这只肥鹿,表面上虽然是君臣关系,实际上汉献帝早已成为傀儡。
如果曹操想要废帝自立简直易如反掌,然而终其一生都没有篡位,一直以汉丞相,魏王的身份展现在世人眼前,一直到他的儿子曹丕才正式代汉称帝,这是为何呢?
曹操
一、曹操对汉室的复杂感情,使其在道义上不能称帝
早期的曹操,完全是汉朝的忠臣,家族也是世食汉禄的名门世家。董卓乱政时,曾笼络他为己用,但是曹操却不接受董卓的垂青而弃官逃走,并招募义兵反抗董卓。
此时的曹操是想着要扫除国贼,兴复汉室的。然而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诸侯之间互相争权夺利,不以国家大事为重的现实使曹操失望透顶。他曾批评不积极进讨董卓的各路诸侯是假公济私,以救国为幌子实则扩张自己的势力,并自此为耻。
然而,汉末军阀割据的现状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在现实的压力下,曹操由一个汉朝的忠臣转变为军阀的一员。并且夺取了汉献帝这个名义上的天子,当时的形势注定了汉献帝不可能掌控实权,而权力的诱惑是可以改变任何人的初衷的,于是便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进位魏王的后续。
汉末军阀割据
曹操也深知汉朝不可能复兴,虽然各路诸侯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对他口诛笔伐,然而大家都是军阀,他们在想什么曹操一清二楚。所谓的忠臣只是一个光面堂皇的幌子罢了,所以他说了那句很霸气十足的话:
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三国志. 武帝纪》
在他看来,他控制汉献帝,只是防止更多的假借救国的人出来称王称霸,自己虽然在客观上把控了天子,但其实还是在拯救这个国家。每个人都不会承认自己的行为是自私的,都会从心理上寻找一些理由来支撑自己继续行动下去,这是很普遍的心理学。
汉献帝
所以在曹操自我的认识中,他与群雄争霸,控制天子,其实都是为了保卫汉朝的江山正统。对于儒学盛行的东汉,曹操也知道不能乱了君臣本分,反正自己虽无天子之名,却也已经行天子之权,又何必去为一个虚名而背上篡权的骂名呢!他更愿给史官留下一个善始善终的形象。
二、献帝虽是傀儡,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曹操不愿也不能称帝,否则后患无穷
汉末的皇帝很像东周时期的周天子,虽然手下的诸侯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但在名义上仍没有人敢僭越。曹操曾经称颂晋文公、齐桓公虽然称霸于诸侯,但仍能奉周天子为正统。其实曹操也愿意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能成为一个维护正统的霸主,而不是一个取代天子的叛逆。
周天子
而汉末的各路诸侯也都明白这个道理,只要天子还在,就是一张很好的王牌,刘备、孙权也都打着忠于天子的旗号与曹操对抗。曹操借天子之名消灭其他势力,其他势力也借口天子被曹操控制之名讨伐曹操,这是一个所有势力都尊崇的游戏规则,谁也不敢贸然打破。
假如曹操贸然称帝的话,就会失去封建礼法上的支持,到时候不光所有的敌对势力都能光明正大的来讨伐自己,甚至已经归附的地区都将重新反叛。
为了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去面对各路讨伐,曹魏集团的行政成本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大。并且有袁术称帝的前车之鉴,自然都不会贸然废天子称帝的。曹操的内心是想借天子之名消除各路反抗势力,天下一统之后再顺势而为,而不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过一把皇帝瘾。
孙权
孙权曾撺掇曹操称帝,但曹操知道称帝以后要面临多大的麻烦,所以并未理睬。而是笑着对群臣说:“孙权是想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烧烤啊!”称帝就等于是把自己变成一块肥肉,而引来各路诸侯如同熊熊大火的炙烤。
曹操深知这个道理,所以自己不愿意,形势也不允许他称帝。
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曹操愿取代汉朝的任务由后代来完成
曹操称魏王时,已是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此时如果还要代汉称帝的话,都不知道自己能当几年皇帝。他自知年迈,没必要争皇帝的虚名,汉朝大权早在曹氏手中,自己不称帝后代也必定可以取代汉朝,所以他更愿意做周文王这样的人。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 武帝纪》裴注引《魏晋春秋》
周文王姬昌是纣王的臣子,他一生为西周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在天下三分,二分归周的情况下仍然把商纣王奉为天子,并没有夺取天下。一直到死后由儿子武王伐纣,才替代商朝成为天下共主。曹操自比周文王,其实也是传达一个观点:我这辈子都是汉朝的忠臣,如果上天注定该由我曹氏来当皇帝,那也是我儿子的事情。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曹操的儿子确实像周武王一样,取代了汉朝。
曹操的内心其实是希望儿子能统一全国然后名正言顺的取代汉朝。可惜曹丕是个急性子,在没有统一的情况下,逼迫汉献帝禅让,也给刘备和孙权有了相继称帝对抗曹魏的理由。
曹丕
假如曹丕是在消灭所有反抗势力的情况下代汉称帝的话,史书上绝对会把他描述为周武王一般的英明神武,而汉朝统治者必定会成为独夫民贼一般的形象,因为大多数史官的笔,是为政治服务的。
总结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明白曹操为何没有称帝。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充分表明了曹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权谋家,是历史的车轮一步步把他这个汉朝忠臣推向了权臣的地位。而他控制天子的同时也招贤纳士,不以出身门第评价一个人,使众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曹魏政权内部,也奠定了曹丕代汉的基础。
《三国志》曾称赞曹操说: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客观的来说,这样的评论还是很中肯的,曹操不愧是汉末的一代奸雄。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09-29 荀霬:三国乱世中的权力纽带与命运浮沉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荀霬以独特的身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注脚。作为东汉尚书令荀彧之孙、魏武帝曹操之外孙、司马懿之婿,这位生于颍川颍阴的士族子弟,其人生轨...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28 七女共嫁一人: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博弈东汉末年,朝堂如棋局,诸侯如棋子。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掌控中枢,却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尽数嫁予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这一违背常理的决策,既是政治权谋的巅峰...
曹操怎么死的 刘协 2025-09-28 曹操处决吕布:先缢后斩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权力逻辑东汉末年,下邳城破之日,吕布被生擒后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酷刑——先被缢杀,再遭枭首示众。这一流程远超常规斩首的刑罚规格,其背后既包含曹操对吕布的私人仇恨,更折射出汉...
曹操怎么死的 吕布 2025-09-28 许昌与洛阳:曹操定都抉择背后的战略密码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键节点,毅然放弃东汉旧都洛阳,将汉献帝迁至许昌。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曹操基于政治、军事、经济与地理等多重...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8 马超归蜀后的郁郁之困:英雄末路的政治困局在三国乱世中,马超曾以西凉猛将之姿令曹操割须弃袍,却在归降刘备后陷入“常怀危惧”的困局。这位曾威震关中的“神威天将军”,最终在蜀汉政权中郁郁而终,其命运转折折射...
马超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