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1359年,朱元璋打下浙江金华之后,听闻刘伯温(刘基)、章溢、叶琛等名声很大,于是派遣孙炎邀请他们加盟,其他人都答应了,但刘伯温却拒绝了。随后,朱元璋再一次邀请,刘伯温还是拒绝,直到第三次邀请,刘伯温才答应出山。朱元璋三请刘伯温,刘伯温拒绝两次,为何第三次答应了朱元璋?
1356年,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攻取了战略要地集庆(今南京),史称“集庆之战”。然后,朱元璋乘势扩大战果,巩固集庆,使其成为朱元璋发展势力,争雄天下的大本营。
占领南京第二年,朱元璋派遣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自己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基础。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14世纪最重要的也是人才!有志建立一番功业的朱元璋,也非常渴望人才,听闻刘伯温大名,于是就在1359年派一个叫孙炎的人前往聘请。
所谓孙炎,史载“孙炎,字伯融,句容人(如今隶属江苏镇江)。面铁色,跛一足。谈辨风生,雅负经济。与丁复、夏煜游,有诗名”。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后,闻孙炎之名,于是召见委任江南行中书省掾,深得赏识,后从征浙东,受命聘请刘伯温等名仕。
《明史·孙炎传》记载三请刘伯温:“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炎使再往,基(刘伯温)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朱元璋命令孙炎招聘刘基、章溢、叶琛等,但唯独刘基没有答应。于是,孙炎再次前往聘请,刘伯温赠送孙炎一把宝剑,但孙炎声称“剑应当献给天子,斩尽那些不肯顺应天命的人,作为臣子不敢私有”,于是将宝剑退还给刘基。第三次是孙炎给刘伯温写了一封信,刘伯温与之相见,并将宝剑送到南京,交给朱元璋,实际就是答应出山辅佐朱元璋。
朱元璋三请刘伯温,刘伯温拒绝了前两次,为何第三次就答应了朱元璋?《明史·孙炎传》中没有给出答案,但透过考古与史料,却能解开其中的真相。
《明史·刘基传》记载:“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名,以币聘,基未应。”
朱元璋第一请刘伯温,采用的是“以币聘”手段,刘伯温根本就没有回复。刘伯温为何拒绝?不谈理想,单就钱财而言,刘伯温看得非常淡。
刘伯温少有神童之名,23岁考中进士,成为元朝一名官员,做了五年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之后辞官归乡。辞官后,刘伯温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此后数年,刘伯温隐居乡间教书。
可见,朱元璋的“以币聘”,根本不可能打动刘伯温,否则刘伯温就不会辞官隐居乡间教书了。
二请刘伯温时,刘伯温赠送宝剑给孙炎,“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还是没能打动刘伯温,这与当时形势息息相关。
1,1359年的朱元璋,尽管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因此,朱元璋形势不容乐观。
2,天下割据势力众多,除了上述张士诚、徐寿辉等之外,还有陈友谅、方国珍,以及红巾军系统的小明王、刘福通等,刘伯温凭什么要为朱元璋效命?更何况,朱元璋还不是势力最大的一股。
三请刘伯温时,《明史》没有记载孙炎给刘伯温的信件内容,但在江苏南京聚宝山发现的孙炎墓志铭上,却有了重大发现。
与《明史·孙炎传》中的“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简略描述不同,孙炎墓志铭上记载是“遗基书,言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皆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救天下之心。唯太祖据金陵,神武不杀,顺天应人,心怀天下。”后者说的比较详细,孙炎指出朱元璋志在天下、心怀天下,与张士诚、陈友谅等军阀不同,于是心怀苍生的刘伯温才答应出山。
从刘伯温经历来看,的确是一个心怀苍生之人。1336年,刘伯温担任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时,勤于职守、不避强权,对一些劣迹斑斑的土豪劣绅坚决予以严惩,所以深受百姓爱戴,深受劣绅痛恨。在江浙儒副提举职位上,甚至敢于检举监察御史。
因此,当孙炎谈到朱元璋志向时,刘伯温才最终答应加盟还不强大的朱元璋。当然,以刘伯温的见识,肯定不会轻易被孙炎三言两语打动,而首先是观察到了朱元璋与其他军阀不同,再加上孙炎谈及朱元璋志向,由此才会投奔朱元璋。
“明君择臣”,贤人也会择主。在当时混乱的天下势力之中,刘伯温选择了朱元璋,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两个历史人物的不期而遇,必然是朱元璋与刘伯温都有拯救天下之志,刘伯温想要不负平生所学拯救万民,最可能实现梦想的是朱元璋,朱元璋想要平定天下,少不了刘伯温相助。
汉初三杰是萧何、张良、韩信,没有这三人,刘邦夺不了天下。笔者以此衡量,明初三杰可以概括为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阵营之后,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就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
在明朝开国功臣的命运轨迹中,徐达与汤和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被传因背疽遭赐蒸鹅而死,后者却得以善终并获封东瓯王。这种差异背后,既折射出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复杂心...
朱元璋多少岁 汤和 2025-09-10 含山公主:跨越八朝的传奇人生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公主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跨越了洪武至天顺八朝,见证了明朝从建立到鼎盛再到动荡的完整历程。她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女——含山公主。这...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9-03 朱标之死真相揭秘:权力、亲情与时代的悲剧交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大明皇宫中传来一则惊天噩耗:年仅37岁的皇太子朱标突然离世。这位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悉心培养的帝国接班人,其猝然离世不仅让朱元璋痛...
朱元璋多少岁 朱标 2025-09-02 朱元璋的皇后:乱世中绽放的仁德之光在中国封建帝制史上,明太祖朱元璋以铁腕治国著称,其统治时期以严刑峻法整肃吏治,却因一位女性的存在而平添温情底色——孝慈高皇后马氏,这位出身寒微的传奇女性,用一生...
朱元璋多少岁 孝慈高皇后 2025-08-29 朱温与朱元璋:同姓不同源的两位开国帝王在中国历史上,朱温与朱元璋作为两位朱姓开国皇帝,常因同姓、同为开国之君且地域相近,引发关于二者关系的猜测。然而,从历史事实与学术考证来看,二人并无血缘关联,仅存...
朱元璋多少岁 朱温 2025-08-22 朱元璋为何诛杀傅友德全家:权力重构下的必然悲剧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冬夜,南京奉天殿内,朱元璋将酒杯砸向颍国公傅友德,怒斥其“教子无方”。这位为大明打下四省疆土的老将踉跄离席,次日自刎于府中,三日后全家...
朱元璋多少岁 傅友德 2025-08-15 朱元璋为何对江南首富沈万三痛下杀手?——权力、财富与政治博弈的深层逻辑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恩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君臣冲突之一。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铁腕手段巩固政权,而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覆灭,则成为其打击豪强、重塑社会秩序...
朱元璋多少岁 巨商沈万三 2025-08-05 徐达正史死因考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与传说在中国古代开国功臣的群体画像中,徐达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这位出身淮西的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助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却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突然离世,享年五十...
朱元璋多少岁 徐达 2025-07-30 达兰皇后:从陈友谅宠妃到朱元璋宫廷的悲剧终结者达兰,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复杂印记的女子,其人生轨迹与陈友谅、朱元璋两位乱世枭雄紧密交织。她曾是陈友谅的宠妃,后成为朱元璋的达定妃,最终却因复仇执念与宫廷阴谋走...
朱元璋多少岁 陈友谅 2025-07-29 傅友德后代子孙的流散与传承:乱世中的家族史诗明初名将傅友德以“七战七捷”的军事传奇闻名史册,却在洪武二十七年因“谋反”罪名被朱元璋赐死,家族遭灭顶之灾。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并未绝后,其子孙在历史洪流中...
朱元璋多少岁 傅友德 2025-07-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