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灭亡,其实还是让很多人感到有些遗憾的,毕竟是第一个建立起来的王朝,短短十几年就灭亡了,确实是有些可惜的。而也有很多人认为,秦朝的灭亡是一个意外,如果没有这个意外的话,或许秦朝未来的命运也不好说。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意外,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呢?如果没有这个意外,秦朝会一直存在吗?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每个王朝都有它存续的时间,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时间更迭,除了先秦的夏商周,存续时间分别为:470年、555年、515年。其他比较著名的朝代,如唐朝存在时间是289年,明朝存在时间是277年,清朝存在268年,都是三百年不到就灭亡。可是相比于秦朝的二世而亡,它们的存续时间却是有历史规律的,那就是存在时间所在三百年以内。
因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走向灭亡是有原因的,史学家们将其总结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王朝彻底老化,政治机制不行,最后走向衰亡,属于社会爆发了不可挽救的危机,百姓生存得不到保障。以明朝为代表,明末李自成引领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因为底层百姓得不到生活保障而导致的。
第二种是王朝并未老化,政治机制仍然在运转中,但是却因为突发性的政治事件而走向衰亡。比如西晋因为贾南风突发性杀死过多的司马家族的宗族王室,导致其他宗室的不满,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进而引发五胡乱华,西晋最后走向灭亡。
而上述两种情况中,第一种才是一个王朝真正走向灭亡的正常道路,并且多伴有严重的官吏腐败、皇权旁落,如,中央政府失去对军队和财政的调动权,以及严重的土地兼并所导致的流民问题。使得原本有耕地的百姓变为流民,而这股流民最后会成为推翻王朝的主要力量。毕竟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立国的,一个王朝存续了两三百年,难免要产生一些弊端,唐、明就是典型代表。
秦朝灭亡的原因
可是秦朝的灭亡是一个王朝灭亡的正常程序吗?不是的。第一个站出来试图推翻它的陈胜、吴广,虽然是农民起义不假,但他们并非流民。他们是受秦朝政府派遣去往守防的,只是在路上因为遇到了大雨,道路不通,最后因为秦律严苛,未按规定时间内到,是要丢掉性命的,为了保命才起义的。
《史记》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再则,他们原本是受到秦朝的派遣去守防,他们原本也已经上路,可见秦朝在兵源、财政上都并未出现问题,就证明当时秦朝政府,对于百姓尚有统治力。对这一情况的证实,《史记》中另有记载: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这是项羽本纪中范增对项梁讲的话说陈胜等人的起义部队被秦军追着打,也代表着秦朝对国家军队尚有统治力的佐证,可见秦朝政府的运行机制并未崩坏。
另外,秦始皇突然暴毙,加上陈胜吴广起义,使得原本观望新帝的各路人马纷纷效仿陈胜吴广,开启了他们的亡秦之路。他们都有谁呢?著名的项梁、项羽是原本的楚国贵族,刘邦更是秦国的亭长,属于政府底层工作人员。
《史记》还有记载: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彊,能得人。
田荣等代表的是六国的齐国后裔,可见主要反对秦朝的人,都不是流民,甚至出身都很不错。这一点也是佐证秦朝的农民起义并非是因为政府制度崩坏,导致的流民起义,只是因为陈胜等人偶然性的起义,以及秦始皇暴毙,让原本的六国遗民起了瓜分天下之心。
而项梁他们打出的口号是: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天下苦秦久矣;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都是在说,秦朝的"无道"统治者的"暴虐",百姓受苦,而这是因为秦朝行的是苛政,无人道。而所谓的无人道,就是指不重视百姓,而百姓是什么?百姓是人,百姓被忽视就是人被忽视。这一点也是对于秦朝并非是政府制度走向崩坏,导致的起义爆发的证据。
再则,现在对于秦朝的定义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其中大一统是个需要注意的点。因为"秦王扫六合",是集结了战国的其他六国所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可后来项籍加入讨伐秦朝时,除了说秦朝无道,还说的有"复立楚国之社稷",范增在游说项籍时就是以: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可见范增说服项籍加入亡秦之战,是把复立楚国作为理由的。
如此就可以知道,他们起义的最初目的在于恢复六国,意在"分裂"!在刚开始的亡秦战争中甚至举的是: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而随着亡秦战争的继续发展,六国甚至重新复立,比如项羽就曾担任六国联军的首领,后来更是重新分封: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这就与秦朝所建立的"大一统"相违背。因为在秦国建立以前,社会的形态是长达数百年的长期分崩状态,曾有:齐、楚、韩、魏、赵、韩、燕等诸国存在并立。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秦末爆发的大规模的战争是由于突发性的政治危机所导致的,再加上后期的加入者,是以分裂秦国的目的来加入争斗的,本质上是一场"统一"的"分裂"的政治冲突。
再则,不管是陈涉,还是项梁,后来都被秦军的章邯一一攻破,而灭起义军需要的多大的财力、武力、人力的调动,大家只需要对比一下清末曾国藩平"太平天国起义"时,有多难,就可以知道,分别打破陈涉、项籍的秦国政府机制是完全没有失灵的迹象的,如果不是项羽在巨鹿横空出世,秦国绝对不该走向灭亡。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们可以认为即使是在秦末动乱之中,秦帝国也并未丧失政府应由的机能,所以这并不是一次由于国家老化造成的社会危机。当时的社会走此昂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是必然,后世的刘邦也是如此践行的,可秦国的灭亡只是一场,由于大雨而引发的意外。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必然和偶然相交,促使着时代往前发展推进。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吕不韦以“奇货可居”的商业思维,将落魄秦国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包装成政治期货,最终通过精准运作助其登上王位,自己也从市井商贾跃升为秦国丞相。...
吕不韦 2025-09-28 本纪与项羽:历史书写中的帝王逻辑与英雄叙事在中国古代史学体系中,"本纪"是纪传体史书的核心体例,而项羽作为未称帝的军事领袖被列入《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特殊安排既体现...
项羽 2025-09-25 吕不韦之死:一封信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时代悲剧公元前235年,秦国前丞相吕不韦在洛阳封地饮鸩自尽,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这场死亡的核心导火索,是一封仅30字的书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
吕不韦 2025-09-25 司马卬之子:历史长河中的隐秘身影在秦末汉初的乱世风云中,司马卬作为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的殷王,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儿子,史书记载却极为简略,宛如历史长河中若隐若...
项羽 2025-09-24 虞子期与虞姬:历史与虚构交织的兄妹传说在楚汉争霸的波澜壮阔中,虞姬与项羽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而虞子期作为虞姬的“兄长”形象,也因文学创作与民间传说深入人心。然而,当拨开历史迷雾,会发现这对兄...
项羽 虞子期 2025-09-24 范增算顶级谋士吗?——历史迷雾中的谋略之辨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变幻中,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其谋略水平与历史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将其与张良并论,视其为绝代谋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因历史机遇而稍有...
项羽 张良 2025-09-23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有巢氏:文明曙光中的四大发明与人类生存革命在远古洪荒的混沌中,当人类与禽兽争夺生存空间时,一位被后世尊为“巢皇”的智者横空出世。有巢氏,这位被《庄子》《韩非子》等典籍记载的中华文明始祖,以“构木为巢”为...
韩非子 有巢氏 2025-09-22 刘承佑与刘邦:跨越四百余年的皇室血脉与时代变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刘邦与刘承佑虽同为刘姓帝王,却分属西汉与五代十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以布衣之身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开创四百年汉家基业;...
项羽 刘邦 2025-09-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