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罗宪:白帝城最后的守望者与三国末年的忠义化身

罗宪:白帝城最后的守望者与三国末年的忠义化身

时间:2025-10-16 16:17:14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三国鼎立的动荡岁月中,罗宪以两千孤军对抗东吴数万精锐,在白帝城(永安)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守城传奇。作为蜀汉灭亡后唯一坚持抵抗的将领,他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忠义,更折射出三国末期复杂的政治格局与战略博弈。

一、罗宪其人:从荆襄才子到巴东孤臣

罗宪(?—270年),字令则,荆州襄阳人,出身于东汉末年的官宦家庭。其父罗蒙曾任广汉太守,他自幼饱读诗书,十三岁能文,被名士谯周誉为“子贡”。早年因不愿依附权宦黄皓,被贬为巴东太守,协助阎宇镇守蜀汉东大门。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也为其日后坚守白帝城埋下伏笔。

公元263年,曹魏伐蜀之战爆发。当阎宇奉命西援成都时,罗宪仅率两千士卒留守永安。此时,蜀汉政权已风雨飘摇,但罗宪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却在此刻凸显。他通过严明军纪、稳定民心,将一座濒临崩溃的边城转化为抵御外敌的堡垒。

二、白帝城战略价值:三国格局的咽喉要地

白帝城(永安)的战略地位可追溯至刘备时期。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后退守此地,托孤诸葛亮并命李严修筑防御工事。这座扼守长江三峡的城池,不仅是蜀汉东线门户,更是连接荆州与益州的战略枢纽。即便在蜀汉灭亡后,其价值依然显著:

地理屏障:三峡天险使白帝城成为抵御东吴西进的天然防线,若失守,东吴可顺江直取益州。

政治象征:作为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发生地,这里承载着蜀汉政权的合法性记忆,对东吴而言具有心理震慑作用。

经济命脉:控制白帝城意味着掌控长江航运,可截断东吴与曹魏(西晋)的水路联系。

东吴对白帝城的觊觎绝非偶然。孙权时期,陆逊曾在此击败刘备;孙休继位后,更试图趁蜀汉崩溃之机扩张领土。这种战略意图,直接导致了罗宪与东吴的生死对决。

三、坚守白帝城:忠义、现实与统一的交织

1. 忠义底线:拒绝与东吴“合作”

当刘禅投降曹魏的消息传来,东吴立即派盛曼假意“救援”,实则图谋永安。罗宪一针见血地指出:“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这种选择源于对东吴背信弃义的深刻认知——219年吕蒙偷袭荆州、222年猇亭之战的旧仇未消,东吴的“援助”实为落井下石。

2. 现实考量:避免无谓牺牲

面对东吴步协、陆抗的轮番进攻,罗宪曾对部下坦言:“汉主失政,大势已去,但东吴亦非明主。与其为吴作嫁衣,不如静待天下一统。”这种判断基于对三方实力的清醒认识:曹魏(西晋)已统一北方,综合国力远超吴蜀,联合东吴抗晋无异于以卵击石。

3. 民生关怀:减少战乱之苦

永安之战中,罗宪部下曾建议弃城逃往上庸或牂柯,但他坚决反对:“危急时弃百姓,非君子所为。”即便城中半数人染瘟疫,他仍坚持抵抗六个月,直至西晋荆州刺史胡烈援军抵达。这种选择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与刘禅“不战而降以保百姓”的决策形成呼应。

四、历史回响:从孤城到统一的桥梁

罗宪的坚守最终促成西晋统一天下。公元264年,陆抗因西晋攻打西陵而撤军,白帝城解围。次年,司马炎褒奖罗宪“忠烈果毅”,封其为西鄂县侯、冠军将军。罗宪则投桃报李,向晋武帝推荐陈寿、杜轸等蜀地人才,为西晋治理益州提供智力支持。

这种选择具有双重意义:对个人而言,他实现了从“蜀臣”到“晋将”的身份转型;对历史而言,他通过归顺西晋加速了三国归晋的进程。正如《晋书》评价:“罗宪德行高尚,坚守气节,其忠烈可与古人比肩。”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血色明月:北魏皇室遗孤的权力绞杀与命运困局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