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并有着吞并其他国家的野心。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灭巴蜀之战,于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战争。在春秋战国时期,巴国、蜀国位于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到了战国中期,巴国、蜀国兵戎相见,这给秦国攻占巴蜀之地提供了一个契机。对此,秦国名将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于是,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在公元前316年消灭了巴国、蜀国,从而攻占了巴蜀之地,进而为秦灭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秦国,楚国和巴国、蜀国也是非常邻近,二者都处在长江流域,可谓一衣带水。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占领巴蜀地区的为何是秦国,而不是楚国呢?也即楚国为何没有对巴国、蜀国动手呢?
一
首先,在战国时期,巴国和蜀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是,其在整体实力上,无疑是弱于战国七雄的。因此,对于楚国来说,同样具有消灭巴国、蜀国的实力。不过,因为楚国的战略方向一直是向中原地区扩张,这让楚国错过了攻占巴蜀之地的机会。楚国(?-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一说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对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不仅和晋国长期争霸,还消灭了诸多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比如申国、息国、蔡国、许国、陈国等。而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同样在向富庶的中原之地扩张。
二
在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推行“吴起变法”。在吴起变法之后,楚国和魏国、韩国、齐国等中原之地的诸侯国交手。因此,在主要精力放在中原之地后,楚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旁边的巴国和蜀国。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自然也是在向中原之地扩张。不过,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对于向中原地区扩张的秦国,在公元前318年遭到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的联合进攻。
虽然在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国取得了胜利。不过,这也意味着秦国的进攻势头,遭到了魏国、韩国、赵国的坚决遏制。于是,在公元前316年,秦国调整策略,先拿实力较弱的巴国、蜀国下手,无疑是一件让人理解的事情了。也即秦国适当放慢向中原之地的扩张步伐,显然可以化解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
三
另一方面,楚威王一至十一年(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楚国把兵锋指向巴国最后一道盐泉,很快攻占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置为巫郡。至此,巴国三大盐泉已尽失于楚,巴国也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在秦灭巴蜀之战前,楚国实际上已经在蚕食巴国的疆域。对于楚国来说,比较看重巴国的盐泉,这能为楚国带来直接的利益。
但是,对于巴蜀之地的其他地区,楚国则不是非常感兴趣。毕竟在战国时期,楚国长期是地域最为辽阔的诸侯国,也即楚国更加看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疆域。虽然大家都知道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但是,这是因为秦国攻占巴蜀之地之后,修建都江堰等水利设施,这才逐渐让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的。在秦国消灭巴国、蜀国之前,主要还是巴国的盐泉更加令楚国觊觎,所以楚威王这位君主曾经多次攻打巴国,却没有直接吞并巴国和蜀国的打算。
四
最后,在战国中期,相对于楚国,秦国的疆域则相对较小,主要包含了今甘肃肃、陕西省等地。因此,秦国对于攻占巴蜀之地的需求更加强烈,这成为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16年发动秦灭巴蜀之战的重要原因。更为关键的是,在秦国出兵之前,苴国君主主动向秦国,而不是楚国求援,这给了秦国出兵干涉的理由。苴国,都城在吐费城(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是东周战国时期开明氏蜀国的分封国,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开明氏九世)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也称葭萌国。苴国虽然是蜀国分出的诸侯国,却在战国时期和巴国关系亲近。到了战国中期,蜀国派兵攻打苴国,后者不仅和巴国联合,还顺便向秦国求援。于是,秦国得以名正言顺地派兵进入蜀地。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对于坐收渔翁之利的秦国,不仅消灭了苴国,蜀国,还顺便吞并了本就衰落的巴国。在此之前,楚国的多次进攻,一定程度了削弱了巴国的实力,促使秦国得以轻松消灭巴国。总的来说,在战国中期,秦国顺利攻占了巴蜀之地,从而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包夹。如果楚国能在秦国之前捷足先登,先消灭巴国、蜀国的话,那么,这就是楚国包夹秦国了。换而言之,巴蜀之地的归属,直接关系到了秦国和楚国之间的攻守之势。
在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的时代,秦国能够从西北边陲崛起,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离不开众多贤臣良将的辅佐。其中,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这四位名相,以其卓越的才能和...
范雎 张仪 2025-05-28 楚怀王真有那么蠢吗?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再审视在战国历史的长河中,楚怀王熊槐常被贴上“昏庸”“愚蠢”的标签,其因张仪欺骗而断绝齐楚联盟、轻率赴秦被囚等事迹,成为后世评判其无能的典型例证。然而,深入剖析史料与...
楚怀王 张仪 2025-05-28 被张仪欺骗的楚怀王:智商争议与历史真相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与外交策略尤为复杂多变。其中,“张仪欺楚”的典故尤为引人注目,张仪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两次成功欺骗了楚怀王,使秦国在战...
楚怀王 张仪 2025-02-11 张仪欺楚后胆返楚宫:策略、勇气与外交智慧在中国战国时期的纷繁历史中,张仪以其卓越的辩才和深沉的外交手腕闻名于世。其中,张仪欺骗楚王的故事尤为引人入胜。令人不解的是,张仪在欺骗行为被揭穿后,竟还敢再次面...
张仪 2025-01-17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智谋较量在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苏秦和张仪无疑是两位杰出的纵横家。他们分别以合纵和连横之策,在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智谋较量。那么,苏秦和张仪究竟谁更胜一筹?为何连...
张仪 2025-01-17 张仪之妻非苏萱:历史上苏萱人物考证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张仪以其卓越的辩才和外交手腕,成为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流传的故事和影视作品中,张仪常被描绘为与一位名为...
张仪 2024-11-29 战国权谋: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大戏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国之间勾心斗角,权谋纵横。在这一复杂多变的政治舞台上,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之计,无疑是最为人称道的经典案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秦不...
张仪 2024-11-20 张仪之残樗里疾:秦国重臣樗里疾的遭遇与逝世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深远的政治谋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樗里疾便...
樗里疾 张仪 2024-11-05 张仪的“连横之术”对秦国统一六国的帮助在战国纷争的历史舞台上,张仪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外交手腕,成为了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的“连横之术”,不仅为秦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机遇,更为其最终统一天下奠...
张仪 2024-11-01 张仪:历史上的“三无”之人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其卓越的辩才和谋略在各国之间游说,对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关于他的结局,历史却给出了一个颇为悲惨的评价:被后世评...
张仪 2024-08-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