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马懿和三千死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懿“阴养三千死士”,如何保证死士誓死效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时代,各个地方英雄辈出,准备投身时代浪潮之中,然而我们都了解三国最终归于晋,究其原因,那就不得不谈到司马懿带领3千死士所发动的高平陵事变了。
死士的重要性
不管后世对司马懿的评价怎样,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是一个相当善于隐忍的人,所以司马懿才能够一直待在曹魏的核心权力层。
然而个人在大时代的当中,往往只能随波逐流,即使是隐忍如司马懿,最终也不得不对自己效忠数十年的曹魏政权做出强硬的举措。
因为曾经帮助曹丕赢得皇储之位,司马懿深得曹丕信任,后来曹丕死前还专门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可见司马懿的地位之高。
然而即使如此,司马懿还是被曹爽排挤出了权力核心,升官成了没有什么实权的太傅,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那么司马懿出局是迟早的事情。
而这个时候,就看出了豢养死士的重要性了,因为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没啥权力了,自然也调动不了多少士兵,他唯一能够依靠的,除了自己多年攒下的影响力以外,就只有这3千死士了。
而事实证明,死士的确相当有用,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时,这3千死士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一下子使得主动权掌握在了司马懿手上,从此以后,曹魏的军政权都落到了司马家族手中,包括了大将军曹爽、武卫将军曹训等人都被司马家族找理由斩杀并且夷三族。
高明的豢养手段
死士跟一般的士兵不同,士兵可以背叛,但是死士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拼命,那么怎样才能够使死士愿意把命都给你呢?司马懿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首先是抚育之恩,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士兵的年纪一般也就是18岁左右,在古代寿命普遍低的情况下,士兵的年纪更小一些。
所以司马懿豢养的死士大部分都是各地的弃婴,他们从小就被“洗脑”,被灌输的唯一思想就是效忠司马家族。
除了从小就养育死士以外,司马懿还有2计高招,那就是将死士分散培养,同时都只教授专业的技能。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分散培养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死士之间建立关系网,最大程度效忠司马家族,而至于只教授给他们专业技能,其实也是为了避免他们脱离司马家族,所谓只教授专业技能就是说每个人掌握的技能都不同。
这样一来,即使一个死士脱离司马家族,也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去,因为他们掌握的技能是单一的。
当然了,豢养死士是一个技术活,毕竟人都是怕死的,要一个人愿意为你付出生命并不容易,所以在培养死士的过程中,也会给他们想要的金钱以及美女,同时还会对他们的弱点加以操纵,这就是所谓的威逼利诱。
正是因为司马懿有着如此高明地豢养死士的手段,才能够使得他放心发动高平陵之变。
一击即中
拥有一批死士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些人愿意以命相搏,所以古代就有一个成语,叫做“围城必阙”,意思是包围一座城时要给敌人留一个缺口,这样一来敌人有了后路才不会跟你死战,而死士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跟你死战。
当然了,从古至今豢养死士的人多了去了,特别是世家大族,豢养死士基本上是必备的,但是真正将死士用得好的少之又少,而像是司马懿这样利用死士使自己掌握大权,奠定晋朝基础的,则完全是空前的。
所以高平陵事变,一方面是有这3千死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司马懿准备充足。
当时的司马懿已经70岁了,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算是相当大了,身为一个老人,司马懿自然会担心自己死后,司马家族会遭到曹爽的强力打击,毕竟在他活着的时候,曹爽就不断在排挤他。
政治是相当残忍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司马懿为了家族的未来,早就在寻找机会独揽大权,而之所以选择发起高平陵事变,也是因为当时的曹爽提拔大量新人,得罪了魏国元老,而司马懿在魏国元老心目中的地位还不错。
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导致了司马懿发起这“致命一击”,如果成功,那么司马家族今后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如果失败,那么包括司马懿以及整个司马家族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回过头来看,司马懿的选择显然是正确的,他向曹魏政权的攻击可谓是一击即中,直接给自己赢来了一个“晋高祖”的名号,这也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然而司马懿自己都不了解这件事,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小结:
《晋书》上记载司马家族“阴养三千死士”,但是我们都了解,古代的数字不像是现代,基本上是虚指,因此这3千死士可能还不止3千,如果是这样,那么说明司马懿的准备恐怕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充足。
我们很多人常常会以为,司马懿就是一个有着狼子野心的人,他以前做的一切都是装的,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就会了解其实他也是被迫无可奈何。
司马家族是当时的大家族,司马懿不仅要保护自己,更要保护整个司马家族,所以司马懿当然希望在自己去世之前再给司马家族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
然而虽然司马懿这么做有他的苦衷,但是司马懿的做法从古至今都被仁人志士耻笑,因为他背叛了曹魏,而他的后人更是撬动了曹魏的根据,篡魏自立,这也是古语所说的,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公元239年1月22日,曹魏王朝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睿在洛阳病逝,年仅36岁。这位曾指挥曹真、司马懿击退吴蜀联军、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的雄主,其生命戛然而止的结局...
司马懿 曹真 2025-09-19 司马懿:乱世权谋的集大成者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温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权臣、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的一生跨越...
司马懿 2025-09-16 司马懿与柏灵筠的子嗣之谜:历史真相与影视演绎的碰撞在三国历史与文学艺术的交织中,司马懿与柏灵筠(史称柏夫人)的情感纠葛常被后世津津乐道。作为司马懿晚年最受宠的妾室,柏灵筠在影视作品中常被塑造成兼具智慧与美貌的传...
司马懿 2025-09-09 因果轮回:桓范后人终结司马家族百年霸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权力更迭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与因果循环。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以雷霆手段诛灭曹爽三族,却意外漏杀一人——桓范之子桓楷。这场看似偶然的...
司马懿 2025-08-28 司马懿掌权多少年:权力更迭中的风云岁月在三国历史的宏大叙事里,司马懿是一位极具影响力且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谋略、深沉的心机和坚韧的意志,在曹魏政权中逐步崛起,最终为司马氏家族掌控天下奠定了坚...
司马懿 2025-08-26 高平陵之变:中国历史转折中的权力重构与制度震荡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洛阳城郊的高平陵笼罩在料峭春寒中。当魏帝曹芳率领曹爽兄弟的仪仗队前往祭拜魏明帝陵寝时,七旬老臣司马懿以雷霆之势发动政变,三千死士封锁城门,...
司马懿 2025-08-20 曹爽为何不反抗:一场权力博弈中的必然选择公元249年,曹魏政权的权力天平在高平陵之变中彻底倾斜。当司马懿以雷霆手段发动政变时,手握重兵的曹爽却选择放弃抵抗,最终导致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这场看似...
司马懿 2025-08-18 陈群与司马懿:曹魏权力场中的双璧之交在汉末三国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陈群与司马懿的交往超越了简单的君臣关系,他们既是曹丕“太子四友”的核心成员,又是曹魏政权制度建设的共同奠基者,更是权力斗争中相互...
曹丕 司马懿 2025-08-18 张春华与司马懿:乱世中从相濡以沫到恩断义绝的婚姻张春华与司马懿的婚姻,是三国乱世中一段极具戏剧性的故事。从少年夫妻的相濡以沫,到权力巅峰后的恩断义绝,他们的关系折射出权力、人性与情感的复杂纠葛。一、少年夫妻:...
司马懿 2025-08-14 卤城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巅峰对决,真相究竟如何?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祁山,与司马懿在陇右地区展开了一场决定三国格局的战役——卤城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诸葛亮与司马懿首次正面交锋,更因史书记载的矛盾性成...
诸葛亮 司马懿 2025-08-1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