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宋太宗赵光义?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第二位皇帝,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不高。一位近代名人熟读《二十四史》,在读到《宋史》中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部分时,曾批注说:“不择手段,急于上台”。
在读到涉及高粱河战役的部分,这位近代名人又作注说: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也就是在这一战中,赵光义想要攻破幽州,结果反被契丹人在腿上射了一箭。
最后丢盔弃甲,连马车也扔了,骑个驴车逃回来,狼狈不堪。这个事件,堪称是赵光义一生最丢人的事件,后世的宋神宗更是将其视为奇耻大辱。
尽管年代久远,再也没人能证实,当初赵光义的确杀害了兄长宋太祖赵匡胤,但是他篡位登基一事,基本是得到了公认的。因为按照古代皇家继统规则,他不篡位根本没有可能上台。
那么,这位近代名人为何还要特别批注说他“不择手段,急于登台”呢?下面我将为大家一一道来。
一、迟到六年的“金匮之盟”
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也就是他篡位当上皇帝之后的第6年,让手下的赵普站出来对世人说,他找到了杜太后生前留下的一份遗诏。
杜太后是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的生母,这份遗诏的内容大致是说,赵匡胤同意在死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他想通过这个遗诏来证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录了这件事情。有一天,杜太后问赵匡胤说:你知道你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吗?赵匡胤回答说:我得到天下时,托了祖先和太后您的福。
杜太后说:不对,你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周世宗的儿子还小,没办法治理天下,所以你才当上了。将来如果你不在了,这个皇位就应该传给你弟弟赵光义,不能够传给小孩子。
杜太后让当时在场的赵普把这件事记录下来,还拟了一份遗诏,藏到一个金柜里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这个故事可以说是错漏百出,逻辑非常奇葩。
试问,杜太后怎么能够预知赵匡胤的死期呢?她又怎么能够知道,赵匡胤死的时候,他的儿子一定是个“幼主”?
事实上赵匡胤被害之时,他的二儿子赵德昭已经25岁了。汉光武帝刘秀在他这个年纪,都在宛城起兵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他这个年纪都开“文学馆”招贤纳士了。
然后,上述的这两个人都在过了两三年后就都当上皇帝了。因此,在古代的时候,这个赵德昭显然不能算是“幼主”。而且宋朝当时的情况,和后周的情况完全不同。
所以这位近代名人看了以后,就觉得这一则故事里面,显然有赵光义美化自己的成分。赵光义这个人,心眼够坏,但没深思熟虑。
假如他稍微沉得住气一点,完全可以一开始就伪造好遗诏。那么,等到他哥哥赵匡胤去世以后,他立即就可以拿出来,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拖到6年之后呢?这说明他是在仓促间杀害了自己的哥哥赵匡胤,连假遗诏都来不及准备,这就是这位近代名人所说的“急于上台”。
历史上谋朝篡位的人那么多,诸如曹丕、李世民、朱棣等人,他们都是准备好了的。李世民也是杀了自己的亲哥哥,然后武力逼迫李渊让位,然后上位的。
但是这位近代名人对李世民就只有夸奖,为什么呢?因为李世民深谋远虑,他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夺得了政权,就再也没有大杀功臣了。
反观赵光义:缺乏谋略,冲动行事,逼死兄长的两个儿子,害死亲弟赵廷美、吓疯自己的亲儿子,又害死跟赵匡胤打天下的“义社十兄弟”中多位老臣。这就是这位近代名人说的“不择手段”。
二、“御驾亲征”结果落荒而逃
北宋建国之初,五代十国的北汉势力依旧还在,并且勾结辽国与宋军作战。赵匡胤还活着的时候,就曾经和北汉在石岭关打过一仗。
因为宋军感染了瘟疫,北汉又有辽人相助,所以没有打下来。到了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的当年8月,又发兵攻打北汉,不幸10月就发生了“斧声烛影”事件。于是宋军就停止进攻了。
其实当时的北汉已经衰弱无比了,而辽军也有内乱,局势对宋朝相当有利。无奈宋朝有了“国丧”,三方暂时讲和。拖了三年,期间宋朝先收了吴越国。
宋朝拿了吴越国的钱,在第四年去把北汉打下来了。打北汉的这一仗可谓是“摧枯拉朽”,而这让完全不懂军事的赵光义“飘”了。
好大喜功的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的能耐,选择“御驾亲征”,指挥着军队疲劳作战,跑去打“燕云十六州”。那时的赵光义,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所以他完全不了解辽军骑兵对于宋军的优劣,也不顾宋朝将士的疲惫,妄想通过速战,一举拿回燕云十六州。最后围城二十日,又让精疲力尽的宋军追辽军,结果被辽军“包了饺子”。
这一役,宋军死伤的人数超过了万人,损失战车、兵器、粮食不可计数。从此以后,宋朝的元气大伤,再也没能把“燕云十六州”要回来。
而赵光义自己负伤驾着驴车逃回,还被敌人起了个“驴车天子”的外号。这个腿伤跟了他一辈子,也让他痛了一辈子。到了一百多年之后,宋神宗还对此事耿耿于怀。
结语
古往今来,多少政治家上台靠的都是阴谋。赵光义靠阴谋上位,本不稀奇,但是他的确是太着急了,他甚至不等准备好“假圣旨”,就要上位。
可见在这一点上,赵光义的智慧连民间的说书先生都不如。不信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看清宫传奇剧,说雍正篡位的时候,都得给他编出来一个修改诏书的情节。
杀兄上位的,也不止赵光义一个,李世民也杀了兄长,还武力逼宫了。但人家知道啥叫点到为止,起码知道不乱杀功臣。不同于赵光义,把兄长的儿子逼死了,把自己的儿子逼疯了。
另外,赵光义的确不懂军事。他一门心思想着出风头,对于辽国的军事实力完全不了解。让士兵疲劳行军的情况下追击辽国骑兵,简直不知道脑子里在想啥。
所以这位近代名人说他“不择手段,急于登台,不知兵”,一点儿都不假。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宁远军节度副使赵汝愚暴卒于衡州(今湖南衡阳),时年56岁。这位宋太宗八世孙、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及第的宗室宰相,在“绍熙内...
宋太宗 2025-09-03 小周后其实没有死?历史迷雾中的另一种可能公元978年七夕,汴京的月光洒在李煜的囚居小院。这位南唐末代君主在《虞美人》的绝笔中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随后被宋太宗赵光义赐牵机药毒杀。...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8-29 赵光义皇位传承:从“金匮之盟”到赵恒继统的权力变局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皇位由第三子赵恒继承,史称宋真宗。这场看似平稳的权力交接,实则暗藏北宋初年皇位继承制度的深刻矛盾——从“金匮之盟”的...
宋真宗 宋太宗 2025-08-18 雍熙北伐失败原因解析:战略误判、将领失和与制度缺陷的三重困境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以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北伐,试图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战役,最终因东路军岐沟关惨败、西路军杨业殉国而彻底失败,迫...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7-25 卢多逊:功过交织的北宋权相,能否冠以“好官”之名?北宋初年,卢多逊(934—985年)以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为起点,从后周进士起步,历经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官至宰相,成为北宋初期政坛的核心人物。然而,这位以“...
宋太宗 2025-07-22 末代北汉主的汴梁岁月:刘继元投降后的生存轨迹与历史回响在五代十国的烽烟中,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统治。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当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的连城台上,看着这位曾经不...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6-27 赵光义与金匮之盟:皇权更迭下的历史迷雾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崩逝于万岁殿,其弟赵光义旋即继位,史称宋太宗。这一权力交接的背后,牵扯出一桩缠绕北宋初年政局的悬案——“金匮之盟”...
宋太宗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6-25 赵士程:南宋宗室情痴的专一婚姻与悲剧人生在南宋的烟雨江南,一段跨越世俗偏见的婚姻,将宗室亲贵赵士程与才女唐婉的命运紧紧缠绕。这位宋太宗玄孙之子的情感抉择,不仅颠覆了当时对再嫁女子的歧视,更以一生未娶的...
宋太宗 2025-06-16 赵光义三位皇后:权力与情感的交织轨迹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作为宋朝第二位皇帝,其三位皇后的人生轨迹与北宋宫廷政治、家族权力格局紧密相连。从淑德尹氏的追封哀荣,到懿德符氏的早逝遗憾,再到明...
宋太宗 赵光义 2025-06-13 烛影斧声:北宋开国皇权更迭的千年谜案与权力隐喻公元976年冬夜的开封城,一场改变宋朝国运的密谈在烛光与斧声中悄然展开。宋太祖赵匡胤与晋王赵光义的兄弟对酌,不仅终结了一个时代的传奇,更在历史长河中投下一道永恒...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光义 2025-06-0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