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明代诗人曹学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虽然这句话有些以偏概全,但并非全无道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皇城陷落,崇祯帝自缢在万寿山,宦官王承恩一同殉死。
明朝享国两百七十六年,底蕴深厚,也很多文臣武将在抵御外敌时战死沙场,比如孙传庭、杨嗣昌、满桂、赵率教,杨国柱、孙承宗等等,这些人都是忠贞为国之士。不过在李自成攻破京城之际,大量官员直接举手投降,而只有王承恩一人陪崇祯赴死,这是为何?
一、宦官的忠诚度较高
朱元璋在明初曾经设置了严格制度,约束宦官专权,在朱元璋看来,宦官只是侍从和奴仆,他们没有掌权的必要,只要服侍好皇族便可。而随着时间流逝,皇帝们越来越懒,文官权力越来越大,于是朱瞻基开始教宦官读书,随即王振成为第一个权倾朝野的宦官。
朱祁镇从小就在王振的教导和服侍下长大,深宫之中等级森严,朱祁镇没有什么朋友,他只能见到一大群正严令色的大臣,对比这些大臣,宦官就成为朱祁镇最好的伙伴。人都是有感情的,皇帝和宦官也一样,朝夕相处下,王振逐步获得了朱祁镇的宠信,慢慢开始掌控大权。
事实上,朱祁镇即位的时候年仅九岁,根本无法处理政务,而王振就成了他最好的帮手。宦官身体残缺,没有子嗣,也不可能成家立业,所以皇宫就是他们的家,这就像是无根之水,宦官只有依靠皇权才能有所作为。
朱祁镇和王振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存在,王振帮助朱祁镇控制朝臣,处理政务,也帮助朱祁镇树立皇帝尊严和威信。而朱祁镇则赋予王振相应的权力,让王振得以位极人臣。换言之,没有朱祁镇,王振根本无法掌权。
王振怂恿朱祁镇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自己还被瓦剌俘获。直到一年之后,朱祁镇回到大明,也丝毫没有怨恨过王振。
史料记载:
“英宗复辟,顾念振不置。用太监刘恒言,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朱祁镇复辟后,仍对王振念念不忘,厚葬并祭祀王振,还修立寺庙。可见王振和朱祁镇的感情,可能超过的主仆关系,成为亲人。由此判断,宦官和皇帝关系有多么亲近,而由于宦官权力来自皇权,所以宦官哪怕权倾朝野、坏事做尽,却几乎威胁不到皇权,反而只要皇帝发话,宦权或在顷刻间土崩瓦解,比如刘瑾和魏忠贤。
大臣之中也有很多誓死报国的仁人志士,但要论起亲疏远近,想来宦官和皇帝更为亲近。
二、朱元璋的“家天下”统治
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相继殉国,而陪同赵宋帝国一同赴死的就有十万军民百姓。这源自赵匡胤开创的“君臣共治”的政治体制,宋朝对官员极为宽容,几乎从不杀文官,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之辈,最多也就是个贬职流放,这让很多宋朝官员心甘情愿为国效力。
反观朱元璋明显不同,朱元璋平民出身,经历无数艰苦困苦、血腥厮杀才爬上皇帝的宝座,他的权力欲极强,并把整个天下看成了他老朱的私人财产。既然是私人财产,那便是想杀就杀,想留就留。
什么胡惟庸案、蓝玉案,都是牵连数万人被杀,对此朱元璋毫不介意,这样操作的过程中,也把士大夫全部得罪了。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杀伐之气,在靖难成功后,对建文旧臣大肆杀戮,方孝孺、铁铉、卓敬、陈迪等人相继被杀,无数忠孝之士人头落地。
史料记载:
“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故步、阐之门皆尽,机、云之种无遗。世谓天道好还,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
所谓伴君如伴虎,在北宋的官员相当幸福,就算顶撞皇帝也不会有杀身之祸。而在明朝则不同,只要皇帝一句话,官员可以被即刻处死。到了明末,山河变色、大厦将倾,既然这是老朱家的江山,那么士大夫们也不会太在意它的死活。
公元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城,以钱谦益为代表的百官,在大雨中匍匐在地,向多铎请降,钱谦益还落得个“怕水凉”、“头皮痒”的标签。崇祯死后,明末的官员们丑态百出,这可能便是朱元璋过度“家天下”的后果。
三、崇祯皇帝的猜忌心过重
崇祯上位后很艰难,他既没有帮手,也没有贤臣,主要靠他自己,万历可以依靠张居正、申时行,但崇祯什么都没有。崇祯接受的是一个烂到不能再烂的摊子,还有一个一手遮天的魏忠贤,所以崇祯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成废掉魏忠贤,受先天环境影响,加之朝局的不稳定,造成了崇祯猜忌多疑的性格。
崇祯废掉阉党,所以他对宦官极其不信任,其次,崇祯对手下大臣、将领同样不信任,做事情经常是猜忌多疑、首鼠两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的基本准则,而崇祯用人正好相反。
孙元化是明末极少的西洋火炮专家,袁崇焕的两次大捷都得益于红衣大炮的威力。崇祯四年,孔有德突然在北直隶吴桥发动兵变,孙元化自杀未果,被叛军俘虏。囹圄之中,孙元化一直在劝说孔有德等叛军回头,孔有德有归顺之意,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
孙元化说服叛军,让他回到明廷陈述原委,等到孙元化回去后却成了众矢之的。原来后金从孔有德叛变后,习得了火炮的使用,这让朝廷怀疑孙元化叛变,最终孙元化在狱中受尽酷刑,在西市被斩首。
因崇祯猜忌被杀的将领有很多,比如袁崇焕、卢象升、郑崇俭、孙传庭等等,忠臣义士之死换来的是离心离德,朝廷大臣和明军士兵都因此变得患得患失,于理崇祯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崇祯勤政节俭,一心要挽救大明危局,但他用人不当、猜忌多疑,很多人因此被杀,很多决策因此失误,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明亡便不可避免。
就像《大明王朝1566》中演的那样,海瑞最后的《治安疏》:
“厉行一君独治,置内阁,视同仆人,设百官,视同仇寇,说打就打,要杀便杀,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或许,明朝的士大夫们,在方孝孺等人被诛之后,就再也挺不直腰杆了。只是不知道这些士大夫被满清统治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舒服点呢?
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岁月里,李自成妻子高桂英以“双刀娘子”的勇名与“忠贞皇后”的谥号,在男性主导的军事史中劈开一道璀璨裂痕。这位未留画像的传奇女性,其生卒年份虽因史...
李自成 2025-09-05 崇祯南迁之议:理想与现实的撕裂1644年春,北京城在李自成大顺军的围困下摇摇欲坠。崇祯皇帝朱由检站在紫禁城的高台上,望着远处升起的烽烟,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绪。这位以勤政著称的末代君主,曾三次...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李自成 2025-09-02 闯王之妻高桂英死之谜:烈火淬炼的巾帼忠魂1645年秋,湖北茅麓山巅燃起冲天烈焰,李自成旧部将领李来亨率全家投火自焚。这场持续三日的大火,不仅吞噬了抗清义军的最后堡垒,更将一位传奇女子的命运推向历史迷雾...
李自成 2025-08-29 李自成与李继迁:跨越六百年的血脉与精神传承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米脂县殿市镇李继迁村(原名李继迁寨)的窑洞群依山而建,这个被当地人称为“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不仅见证了西夏王朝奠基者李继迁的崛起,更...
李自成 2025-08-22 田见秀降清:绝境中的无奈抉择与历史洪流下的悲剧命运1646年,荆州城外硝烟弥漫,田见秀望着身边仅存的残部,粮草耗尽、士气低落,突围数次均告失败。这位曾随李自成转战十余年的大顺军核心将领,最终在清军孔有德部的围困...
孔有德 李自成 2025-08-21 大顺朝:李自成与明末农民起义的巅峰与终结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大顺朝是一个短暂却极具戏剧性的政权。它崛起于明末的动荡与混乱,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明朝统治,却又在极短时间内因内外交困而崩溃。这个政权的建立者...
李自成 2025-08-21 刘体纯:大顺余晖中的抗清孤忠在中国明清交替的动荡岁月里,刘体纯(?-1663年)以“陕南王”之名,在秦巴山区与清军展开长达二十年的殊死抗争。这位出身陕北的农民军将领,从李自成麾下的“光山伯...
刘体纯 李自成 2025-08-01 李自成击败孙传庭:明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1642年至1643年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与明朝名将孙传庭在中原大地展开两次关键战役,最终以起义军全胜告终。这场战略对决不仅摧毁了明朝最后的主力军团,更直...
李自成 孙传庭 2025-07-23 李自成是太平天国的吗?——历史真相的澄清与时代背景的辨析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农民起义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在众多农民起义中,李自成与太平天国运动因其规模和影响,常被后人混淆。...
李自成 2025-07-21 李自成失败的三个重大原因:战略短视、治理失当与阶级局限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然而,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却成为大顺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短短42天后,李自成仓皇撤离北京...
李自成 2025-07-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