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怎么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多少都能说出一些关于二战的历史。在这场规模巨大的世界级战争当中,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因此被拖入到了战争的泥潭之中。这场战争从欧洲到亚洲,再到大西洋、太平洋、大洋洲,几乎遍及整个世界,先后61个国家与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当中,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在这场波及全球的战役中,各参战国家被分为了两大主要阵营:
一方是以地外扩张为主要目的的法西斯国家;
另一方则是以美、苏等国为主要代表的反侵略国家。
由于,我国和当时疯狂扩张的法西斯国家日本是两个紧紧相邻的国家,正所谓:“柿子先挑软的捏”,这句话在战争中也同样适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更是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因此,当法西斯国家筹谋对外扩张的时候,中国很快就被拖入到了战争的深渊之中。
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中国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储备库,只要拿下了中国,那么,它在二战战场上的战略物资就完全不用担心了。为了满足自己的狼子野心,日本将侵略的目光投向了当时矿产资源丰富的东北。
一九三一年,日本借“九·一八事变”出兵侵占沈阳。仅仅一个沈阳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并且,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消极态度和不作为,让其行事越来越肆无忌惮。不到一年的时间,它就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至此,东北三省最终成为了它的囊中之物。
之后,日本在此地一建立了伪满洲国,通过控制傀儡政权的方式,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如此肆无忌惮的大规模侵略行动,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敲响了警钟。没过多久,一场全国性的的抗日救国运动,就在中国境内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很显然,民国政府将东北三省拱手送于日本的行为,并没能满足自己的野心,它并没因此而停下自己扩张的脚步,我国政府的步步退让,愈发助长了它的野望。有的人就是这样,你越是退让,它就越认为你软弱无能。
曾经的不抵抗,竟让它认为中国人全都是任人拿捏之辈,因此,日本的行事竟愈发的张狂了。国民政府虽然不太愿意投入大量的兵力抵抗其侵略步伐,但是,事实上早在三一年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开始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做出了抵抗。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政府虽一心想先稳定内政之后再打击外敌,但是,他们也不能完全无视民众的呼声。
所以,在全国人民的一致呼吁之下,我国抵抗侵略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从三七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至四五年日本正式投降,我国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苦苦支撑了八个春秋。战争从来都没有绝对的胜利者,任何一个被拖入战争的国家,其实,都是受害者。虽然,在这场持续了许八年的战争中,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国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四大战胜国之一。
作为主要的参战国之一,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英国和苏联。但是,即使到了今天,许多国家依然不愿承认中国为这场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在这些人看来,即使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但是,我国所做出的贡献,依旧远远比不上其他三个国家。因此,中国并不配与其他三国相提并论。
可是,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我们不能把在战场上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评判一个国家对战局贡献的唯一因素。如果,非要计较每个国家在当时战争中贡献的话,无异于将一个身价百万的富翁,和一个一个仅仅能够维持温饱的普通人相提并论。因为,百万富翁贡献出了自身百分之一的财力,就足以碾压普通人倾尽所能的付出。
虽说,对于受益者而言,他应该对二者都感激不尽。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确实是前者给了他更大的帮助。所以说,判断一个国家对整个战局的贡献,并不能单单看他在这场战争中消灭了多少敌人的有生武装力量。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在当时那个情况下,中国的国力是非常孱弱的。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仍坚持抗战已经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了。
可以说,若是没有中国人民在中国战场上极力牵制住日军势力的话,世界战局恐怕又将是另一番天地了。据可靠资料显示:当时,日军大概2/3的陆军兵力都被牵制在了中国境内。在这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中国消灭了将近40万的日本军队。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多达几十万的军队被死死的拖在了中国境内动弹不得。
战争虽然能够达到在其他国家掠夺资源的目的,但是,战争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将一个国家拖垮。此时的日本早已债台高筑,国家财政早已千疮百孔。并且,二战全面爆发之时,日本在亚洲战场上已经损失很多兵力了。所以说,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军事力量上,中国都起到了极大的效牵制日军的作用。
正是由于中国的有效牵制,让其既无法出兵配合德军进攻苏联,也无法南下进攻英国。同时,中国更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日军向美国进攻的战略步伐。夸张一点来说的话,在这场战争中,如果,没有中国军队的极力抵抗,其他三国将会在这场战争中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而且,在这长达数年的抗战中,我方军队的伤亡数量,简直超乎世界的想象。
这其中:战死沙场的中国军人就超过了180多万,在这场战争中致伤致残者更是不计其数,并且,在战火中丧生的民众超过了3000多万。除了国内战场的坚持抗战之外,中国还派遣了40多万远征军,远赴国外作战。正是这些远征军,给东南亚战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除了军事支援之外,我国还向盟国开放提供了许多如:桐油、钨矿等重要的战略资源。
因此,从以上几点来说,我国在这场战役中的贡献还是比较突出的。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没有中国,其它反法西斯国家也未必不能成为这场战役中的最后赢家。当然,我并不否认他们的这种说法,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话,即使这些国家最终获胜了,那么,他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蒙受更大的损失。
所以说,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贡献其实并不是逊色于战胜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人能够无视中国对这场战争的贡献和付出,同时,中国在这波及全球的战争中举重若轻的地位,也应该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与认可。
隋末唐初的权力棋局中,王世充作为割据洛阳的郑国皇帝,其政权架构与军事部署一直是史家研究的焦点。在众多历史人物中,王仁则作为王世充侄子的身份,既存在于正史记载,又...
郑国 2025-09-08 羊斟:一碗羊羹背后的历史悲歌公元前607年的春天,郑国在楚国授意下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统帅华元率军迎战,却在战前犒劳将士时犯下一个致命疏漏——他的车夫羊斟未分得一碗羊肉羹。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
郑国 2025-08-22 邓析:春秋末期的思想革新者与法治先驱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邓析以其独特的思想主张和大胆的革新行动,成为郑国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既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又是名...
郑国 2025-08-13 列子的思想主张:虚静无为中的生命觉醒战国时期,郑国隐士列御寇以“御风而行”的传说闻名于世,这位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思想家,在《列子》八卷中构建了以“贵虚”为核心、融合宇宙论与生命哲学的独特体系。其思...
郑国 启 2025-08-05 夏目漱石相当于中国的谁:跨越国界的文学镜像在东亚文学的星空中,夏目漱石与鲁迅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以日本和中国为坐标,以文学为棱镜,折射出时代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与人性挣扎。若以“国民作家”为标尺,夏...
鲁迅 2025-08-04 郑庄公为何名“寤生”:一场跨越千年的命名之谜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张载哲学:唯物与唯心的千年辨析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体系,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引发了长达千年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学术史的定位,更折射出中国哲学对...
太虚 2025-07-15 王世充的武功之谜: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王世充以“郑国皇帝”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段备受争议。然而,关于他是否精通武功、修炼何种绝技,史书记载极为有限,更多线索却...
郑国 2025-07-15 王世充当了几年的皇帝?——隋末群雄中的短暂帝王梦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逐鹿中原的混战中,西域胡人王世充凭借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在洛阳建立郑国,自立为帝。然而,这位篡位者的帝王生涯却如昙花一现,仅...
郑国 2025-07-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