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对于赤壁之战来说,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另外两场分别是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此战,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
在火攻这一计策之下,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但是,因为损失惨重,曹操短时间内难以继续调集大军消灭孙权和刘备了。所以,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取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对于赤壁之战的胜利,火攻这一计策,自然是非常关键的。受到《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是诸葛亮或者周瑜提出这一计策的。但是,实际上,在赤壁之战中,建议火烧赤壁之人,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另有其人。
一
首先,在赤壁之战,真正建议火烧赤壁之人,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冲锋陷阵的黄盖。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在东汉末年,黄盖生活艰难,但仍有壮志,虽然贫穷,仍然经常警戒自己,又自习读书、学兵法。在此基础上,黄盖能够在成年之后之后担任郡吏,再被考察为孝廉,升任公府。初平元年(190年),在董卓篡夺了东汉王朝的大权后,孙坚起兵,黄盖跟随了他。孙坚南向击败山中草寇,北往击败董卓,于是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黄盖先后追随孙策、孙权,披甲转战南北,冒死攻城略地。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江东势力崛起和壮大的过程中,黄盖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将黄盖称之为东吴功勋之臣,显然是非常合适的。更为关键的是,在决定东吴命运的赤壁之战中,黄盖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即黄盖不仅提出了火烧赤壁的计策,更亲自去执行了这一方案。
二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八月,荆州刘表病死,蔡瑁、张允等就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叶。面对曹操大军带来的压力,孙权和刘备两家,在诸葛亮、鲁肃等人的纵横捭阖之后,选择了联手抗衡曹操。当然,在抵抗曹操的联军中,主力还是江东派出的兵马。在拒绝归降曹操之后,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自带领万余人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
而这,意味着赤壁之战的正式爆发,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江东孙氏的存亡,更会直接影响东汉末年的天下格局。换而言之,如果是曹操取得胜利的话,那么,不仅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将不会出现,曹操很可能会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结束汉末群雄割据一方的局面。
而在赤壁之战中,黄盖向周瑜提出了火烧赤壁的计策。对此,《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中记载: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三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南下,黄盖跟随周瑜跟曹军于赤壁作战,两军对峙,黄盖提出火攻战术,并亲往诈降,周瑜认为可行。交战之日,黄盖准备了几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牙旗。黄盖先向曹操投书通报投降,使曹军看见黄盖船只前来而毫无戒备。对此,在笔者看来,赤壁之战爆发前,江东内部确实存在诸多想要归降曹操的文臣武将。而这,很可能是曹操没有对黄盖的归降保持足够警惕的原因。
在曹操大军没有防备的背景下,黄盖遂令手下燃点柴草,同时发火,火乘风势波及曹军岸上的军营。黄盖在战争途中不幸被流矢所中堕下水中,被救起时,东吴将士居然认不出是黄盖,将他安置在厕床中。黄盖惟有自己大声呼叫韩当,韩当发现他时,流着泪地解开他衣服,才得以保留性命。虽然如此,但仍大败曹操,被授任武锋中郎将。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和《三国演义》中着重刻画和渲染情节不同,在正史中,黄盖不仅冲锋陷阵,更向周瑜提出了火攻的计策,从而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
最后,在黄盖执行火攻和诈降的方案之后,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鼓声震天,奋勇向前,曹军大败。曹操率军从华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泞,道路不通,天又刮起大风。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老弱残兵被人马所践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曹军在这场战役中死者大半。周瑜、刘备率领的大军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但已经来不及,也即没能成功俘获曹操。赤壁之战后,武陵发生叛乱,进攻城邑,黄盖被调驻为太守,当时郡中只有五百人。
不过,虽然兵力有限,但是,智勇双全的黄盖运用战术,大开城门引叛军入城,入了一半时,立即发动攻击,斩杀数百人,并收复所失的城邑,斩杀其首领,放了投降者。以一季的时间,平定所有的叛乱,当地的各部落的头目对他以礼相待。对此,在笔者看来,在赤壁之战后,黄盖忙于平定后方的叛乱,而没能继续和曹操大军作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黄盖的知名度。在平定武陵郡的叛乱之后,长沙郡的益阳县也受到贼寇的侵犯,黄盖再次率军平定,孙权便升他为偏将军。最后病死于任内。黄盖去世之后,武陵郡、长沙郡等郡县的百姓都很思念他,及至孙权登上帝位,追论他平生功绩,赐予他的儿子黄柄爵位为关内侯。因此,在笔者看来,对于黄盖这样智勇双全的猛将,没能继续建功立业,显然是东吴的一大损失了。
东汉末年,天下崩裂,群雄逐鹿。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权力博弈中,曹操以卓越的战略智慧与多维能力脱颖而出,最终奠定曹魏基业。其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军事、政治、人才、经济...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同样是被曹操包围,赵云为何能脱困而吕布不能?——从战场抉择到命运转折的深层解析公元208年长坂坡与公元198年下邳城,两场被曹操大军包围的战役,将赵云与吕布的命运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前者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成就“常胜将军”威名;后者率千余骑...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30 吕蒙与孙权:君臣相得的典范与一场未解的死亡谜题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中,孙权与吕蒙的君臣关系堪称东吴政权稳固的基石。吕蒙从一介武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孙权则以识人之明与用人之度成就其霸业,二人关系既包含传统...
孙权 吕蒙 2025-09-30 熬死劲敌却难圆统一梦:孙权为何未能终结三国乱世?公元252年,七十一岁的孙权病逝于建业,此时他的主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均已离世,曹魏三代君主更迭,蜀汉政权也步入暮年。然而,这位坐拥江东五十余年、熬死诸多强...
曹操怎么死的 孙权 2025-09-29 张裔东吴流亡三年:权力博弈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益州郡首领雍闿的叛乱将时任益州太守的张裔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位以干练敏捷著称的蜀郡成都人,因被叛军押送至东吴孙权处,开启了长达...
孙权 启 2025-09-29 乱世棋局中的英雄相惜:曹操为何看重投靠的刘备建安三年(198年),徐州城破之际,刘备带着残部投奔曹操。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投靠,实则是东汉末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博弈。曹操以“豫州牧”高位相待,甚至说出“天下英雄...
曹操怎么死的 刘备 2025-09-29 从许都到邺城:曹操权力布局的双重转向东汉末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将汉献帝从洛阳迎至许都,开启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然而,公元204年攻破冀州后,曹操却将统治中心从许都迁至邺城,仅留汉献...
曹操怎么死的 启 2025-09-29 荀霬:三国乱世中的权力纽带与命运浮沉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荀霬以独特的身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注脚。作为东汉尚书令荀彧之孙、魏武帝曹操之外孙、司马懿之婿,这位生于颍川颍阴的士族子弟,其人生轨...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28 七女共嫁一人:曹操的权力棋局与人性博弈东汉末年,朝堂如棋局,诸侯如棋子。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掌控中枢,却将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尽数嫁予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这一违背常理的决策,既是政治权谋的巅峰...
曹操怎么死的 刘协 2025-09-28 曹操处决吕布:先缢后斩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权力逻辑东汉末年,下邳城破之日,吕布被生擒后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酷刑——先被缢杀,再遭枭首示众。这一流程远超常规斩首的刑罚规格,其背后既包含曹操对吕布的私人仇恨,更折射出汉...
曹操怎么死的 吕布 2025-09-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