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不甘作傀儡,拔剑登辇讨逆贼。
成济不懂识实务,挺戈弑君把命陪。
曹魏末年,司马氏替代曹氏的趋势世人皆知,不可逆转。公元260年,皇帝曹髦不甘心为人傀儡,终于决定奋起一击。出发前,尚书王经曾劝说曹髦:“春秋时期就有鲁昭公因不忍季氏专权而出兵讨伐,结果兵败出走丢了国家,为天下人耻笑。您现在这样做,后果不可预测,应该重新考虑考虑。”
可是曹髦不听,勇敢地拔出宝剑、登上御辇,率领着一百多宫中侍卫和奴仆们,喊叫着就出了宫,向司马昭的住宅杀去。路上碰见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曹髦及手下大声呵斥,竟把司马伷及其兵士吓跑了,曹髦旗开得胜。
再继续往前走,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着军队可就来了,这是专门来镇压叛乱的。曹髦还是张牙舞爪,大喊大叫,精神极度亢奋。贾充部下成济问贾充:“事情紧急,现在怎么办?”贾充回答:“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处理今天这种事,没什么可问的。”
成济得到贾充的回答后,愣头愣脑地抽出长戈,一戈向曹髦刺了过去。结局大家也都知道,曹髦就这样被弑杀,比上面提到的鲁昭公惨多了。
曹髦死后,群情激愤,要求斩杀贾充,以谢罪于天下,可是司马昭舍不得杀贾充,他跑到郭太后那里,逼着郭太后写了一封懿旨,大意是这样说的:曹髦当皇帝后,性情暴戾,越来越不像话,就连太后我的训斥都不管用。我让大将军把他废黜,但大将军觉得他年领尚小,应该给他个机会。结果这小子变本加厉,还用箭射我的宫殿,弓箭都落在了我的面前。我数十次让大将军把他废掉,曹髦知道了,就收买我的下人准备毒杀我。事情败露之后,他又带兵来杀我,幸亏大将军派兵保护。而曹髦混在兵士当中,不好分辨,被大将军的部下所杀。这小子即使死了,也应该废为庶人,以民礼埋葬。
这懿旨编的也算是能自圆其说吧。但编的终归是编的,人们还是为皇帝忿忿不平,议论声不绝。为了稍微平息一下众怒,司马昭决定牺牲个小卒子,那就是直接动手的成济,下令诛其三族。这个小卒子可真是太惨了。
当兵士逮捕成济时,成济兄弟俩光着身子爬到屋顶,大骂司马昭不是人。这是为了通过行为艺术来扩大影响力,以舒展自己的憋屈。兵士用乱箭将房屋上的这兄弟俩给射死了。
成济的事情和曹操借粮官的人头抚慰将士的故事很像,想必那位粮官将死之时也是成济的那种心情吧,如果有条件,肯定也想光着身子痛骂曹操。
司马昭(211年—265年)作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奠基人之一,其家族在魏晋交替的权力场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位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闻名的政治家,一生共...
司马昭 2025-09-28 诸葛诞兵败司马昭:一场被战略失误与时代洪流裹挟的悲剧公元257年,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城举起反旗,集结十余万大军对抗司马昭。这场被后世称为“寿春之变”的叛乱,是曹魏末年规模最大的军事对抗,却以诸葛诞兵败身死...
诸葛诞 司马昭 2025-09-25 司马昭真实死因考辨:正史记载与历史迷雾的交织公元265年9月6日,曹魏权臣、西晋奠基人司马昭突然离世,年仅五十五岁。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三国格局的进一步瓦解,更因后世对死因的争议,成为历史迷雾中颇具戏剧性的...
司马昭 2025-09-16 黄皓之死:历史与演义的交织真相在蜀汉末年的政治漩涡中,宦官黄皓以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形象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关于其最终结局,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被司马昭凌迟处死”,但这一说法实为《三国演义...
司马昭 2025-09-10 司马昭之死:一场被艺术加工的历史迷雾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两年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时,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笑死司...
刘禅 司马昭 2025-09-04 乐不思蜀:生存智慧与历史责任的辩证之思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在洛阳宴会上面对司马昭的试探,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名句。这一场景被《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完整记载,并演变为成语“乐不...
刘禅 司马昭 2025-08-14 司马师与司马昭:权力接力中的兄弟共谋与历史分野司马师与司马昭,这对生于河内温县的兄弟,以截然不同的性格与手段,共同完成了司马氏从权臣到帝王的转型。作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嫡子,他们既是血浓于水的兄...
司马懿 司马昭 2025-08-07 西晋的开国之君:司马炎的崛起与统治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是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河内司马氏家族,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掌控曹魏...
司马懿 司马昭 2025-07-07 贾充与司马昭:权力漩涡中的忠诚与猜忌公元265年,司马昭因中风骤逝于洛阳,其子司马炎随即代魏建晋。然而,在后世野史与民间传说中,司马昭之死却被蒙上一层阴谋色彩——“贾充毒杀司马昭”的流言流传千年。...
司马昭 2025-06-23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由来与深刻寓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广为人知的历史成语,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的野心或阴谋暴露得极其明显,以至于连普通人都能轻易察觉。那么,这句成语究竟是谁说的呢?它背...
司马昭 2025-03-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