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事变的时候,张良娣和鱼朝恩、李辅国等人对唐肃宗有极大的恩义。唐肃宗执政后期过度宠信这三个人。安史大乱过后,北方三镇全部流失在外。唐肃宗在后期想让郭子仪和建宁王出兵范阳收复河北,将募兵制度一举扭转成为唐初的府兵制度。总结来说主要在于宠信宦官和没管理好后宫这两个原因造成的。
如果,这个事情给他们办成的话,唐朝可能还会延续好几百年。但是,鱼朝恩怕郭子仪争功,不断的和唐肃宗哭着说应该先将洛阳给平了。接着诬陷建宁王。说他谋朝篡位,堂堂一世英名的唐肃宗,居然听信宦官的成语,将精明能干的建宁王给杀了。此后唐肃宗得了重病,李辅国和张良娣垄断所有的专权,李光弼被罢免元帅,郭子仪基本上养老在家,吐蕃此时趁唐王室虚弱,趁机威胁河北。所以河北三镇从此未能收回。这也给唐灭亡留下了极深的祸端。

所以唐肃宗办了好事,当然也有坏事。客观来说,它并不是一个昏君,只是在晚年时期,一些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上面始终不太果断,因为他相信李辅国和张皇后不会欺骗他。有时过度的信任反而是一种软弱。而且李亨此人有一个极大的缺点,他不信任宰相和一些文官,反而对宦官非常的亲近。这也是唐朝后期宦官奸佞的一个表现。唐肃宗哪些作为加速了唐朝衰落?
唐肃宗李亨,是唐朝第七位皇帝。最开始的时候唐肃宗叫李嗣升,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肃宗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城的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756年到762年,丧命于宫廷政变,享年50岁。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逃向马嵬驿,随行将士兵变杀死宰相杨国忠。唐玄宗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平定叛乱。
唐玄宗继续向西逃。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镰之后,于公元756年的七月十二日,在灵武即帝位,即为唐肃宗。李亨即帝位后,封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唐肃宗即位之后,便筹谋划策决定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宰相房馆要求带兵出击,唐肃宗一向都很看重房琯,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结果房琯在陈涛遭遇叛军的袭击,全军覆没。
全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部产生矛盾,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唐肃宗任命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并且借用回纥兵,乘机对叛军进行袭击。
唐军分别在至德二年六月、十月收复了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唐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 帛、子女皆归回纥。”这就使得洛阳遭受到很大的破坏。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和李光弼率60万大军讨伐安庆绪。而唐肃宗没有把军权交给郭子仪和李光弼,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总揽大权。 第二年三 月,双方军队展开激战。宦官鱼朝恩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用兵,以至于唐军大败。
在朝廷中,自宦官鱼朝恩之后,唐肃宗开始宠信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人,宦官势力开始膨胀,在朝廷中开始掌握政权。皇后张氏此时也公开干预朝政。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相互之间利用。后来,李辅国的专政引起了张皇后的不满,打算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因此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发生矛盾与冲突。在公元761年四月中旬的时候,唐肃宗因为在宦官与皇后的斗争中受惊过度,病情恶化,死于长生殿。
按正常套路发展,李亨是没机会的,但是老大李琮死的早,老二被立为太子,可是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寿王(就是杨贵妃的前任)当太子,便设计太子李瑛以及其他两位皇子带羽林军进入宫中护驾,同时又和李林甫诬告太子谋反,于是玄宗废黜太子为庶人,并赐死。
接下来应该来说还轮不到李亨,应该寿王了呀,武惠妃除掉了老二,结果亏心事干多了,被自己吓疯了,没过多久就死了,玄宗伤心之余,也看到了是武惠妃害了太子诸王,也看出寿王并非皇位的合适人选,就犯了嘀咕,不知该立谁为太子,这时高力士提醒他以长幼次序传位,于是李亨作为第三子,就被赶鸭子上架成为了太子。
李亨当了太子之后,日子也不好过,身边没有信任的人,玄宗也不想李亨早日掌权,处处打压,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害怕太子即位后自己权力不保,而自己跟太子有没有什么交情,便处心积虑想要废掉他,使得李亨一日三惊,整天提心吊胆,说话的艺术编辑分析可是李亨却在众人保护之下一次次化险为夷。
755年安史之乱后,他与玄宗在逃跑途中分离,玄宗入蜀,他则在灵武被妻子和身边太监李甫国等人怂恿,登基称帝,为肃宗。就这样玄宗一脸懵逼的成了太上皇。
之后,玄宗肃宗父子之间有着一场权力之争,肃宗最后在宠臣李辅国的蛊惑下将玄宗软禁于兴庆宫,762年玄宗病逝后十几天,他也在宫廷政变中被吓死了,或者是病死了。
他的一生,很难评价,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四十多岁才当上皇帝,前四十年基本是看人脸色过日子,其中有他的兄弟、父皇以及权臣;当皇帝的几年又是安史之乱,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可是他最终能力有限,又对将领们充满猜忌,用权阉李辅国掌禁军,在妻子和李甫国争权中,妻子张皇后失败在肃宗的寝宫被宦官拉走,肃宗在惊吓之下一命呜呼。最终留下了宦官乱政的局面,而且尾大不掉,直到唐朝灭亡
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以“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功绩载入史册,其八十五载人生横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历经安史之乱、吐蕃入侵、仆固怀恩叛乱等重大危机,始终以...
郭子仪 2025-09-16 唐肃宗时期的权臣:宦官与文臣的权力博弈唐肃宗李亨(711—762年)在位仅七年,却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安史之乱的爆发迫使玄宗西逃,肃宗于灵武即位,肩负平叛复国的重任。然而,在内外交困的局势...
李亨 唐肃 2025-09-15 白虎星三世轮回:罗成转世背后的隋唐英雄宿命论在隋唐演义的民间叙事中,白虎星转世的故事如同一根贯穿时空的银线,将罗成、薛仁贵、郭子仪三位名将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一传说不仅承载着古代民众对英雄轮回的浪漫想象,更...
郭子仪 2025-09-05 李嗣业与郭子仪:盛唐双璧的军事传奇与历史定位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李嗣业与郭子仪两位名将如双子星般闪耀。前者以陌刀阵破敌的勇猛闻名,后者以统筹全局的智略著称。若以军事才能为标尺,二人恰似利刃与权杖的完美互补...
郭子仪 2025-08-19 郭子仪拜寿:忠孝两全与家族兴衰的千年叙事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汾阳王府内张灯结彩,七子八婿身着绯紫官袍,手持象牙笏板,齐聚中堂为郭子仪祝寿。这场盛况被《旧唐书》记载为“笏床重叠”的奇观,后演变为...
郭子仪 2025-08-19 刘穆之:未入武庙的南朝“萧何”,何以成为历史坐标中的关键支点?在中国古代军事荣誉体系中,武庙自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确立以来,始终是历代名将的最高精神殿堂。从最初的姜太公居中、张良配享,到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形...
唐肃 萧何 2025-08-07 郭子仪八子结局考:盛世功臣家族的兴衰镜像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以“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智慧,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再造大唐。其家族因军功显赫,形成“八子八女皆显贵”的盛况。然而,随着时代...
郭子仪 2025-08-05 李亨是个好皇帝吗?——从历史功过与时代困局看唐肃宗的复杂统治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是唐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他以“灵武称帝”扭转安史之乱的战局,却因任用宦官、纵容后妃干政导致朝政腐败;他收复两京的功绩被后...
李亨 唐肃 2025-07-21 和政公主:以“和政”为名的乱世仁心在唐朝的公主封号体系中,“和政”二字绝非随意赐予的荣耀,而是政治寓意与个人品德的双重投射。唐肃宗李亨为第三女择选“和政”作为封号,既暗含对太平治世的期许,更成为...
李亨 唐肃 2025-06-27 李勣:从战场谋士到武庙十哲的传奇跨越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武庙十哲的评选是历代对名将最高规格的追封。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李勣与孙武、白起、韩信等兵家巨擘并列武庙,成为唐代唯一入选“十哲”的非...
白起 唐肃 2025-06-09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