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即建文帝,是明代第二位皇帝,他登基后力行削藩政策,却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最终下落不明,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纵观历朝历代,第二代皇帝基本上都得位不正。秦朝的秦二世,汉朝的汉太宗,唐代的唐太宗,宋代的宋太宗,明代的明太宗等莫不过如此。封建王朝里面搞分封的三个朝代分别是西汉,西晋,明代。这三大王朝里面以藩王身份跟朝廷较量最终取胜的就是明代的燕王朱棣,以八百士兵起兵夺北平九门,历时四年把侄子建文赶下台自己坐上大明皇帝的宝座。我们不得不感叹究竟朝廷大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跟建文息息相关。
第一:朱允炆比朱标更加仁柔,朱元璋心里头疼,老大死后对武将赶尽杀绝
1:朱允炆个人的成长史,没有主见,比起父亲更加仁柔
朱允炆这个人出生在明代洪武十年,这时候大明建国已经十年了。他不是父亲朱标的长子,老大朱雄英还没长成气便去世了。根据史书记载朱允炆这个人为人宽厚聪慧,比他的父亲朱标还要有过之。本来朱元璋对朱标就不是特别满意,可打心眼里想要培养他为接班人。哪怕让宋濂当其老师也在所不惜,这么一个强势的皇帝为了培养他,花费了不少力气。洪武24年朱元璋让朱标前往西安巡视,第二年病故去世。这个打击对朱元璋打击很大,迫使他在晚年发动了一个大案件。
2:晚年的蓝玉案便是为朱允炆铲除对手,临死之前说燕王不可不虑
洪武26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后的第二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根据史书记载,数万人牵连进去被杀。开国武将因此被屠戮殆尽,当然跟蓝玉本人也有莫大的关系。取得捕鱼儿海大捷之后嚣张跋扈,任意奸掠元代皇室,辜负了朱元璋对他的厚望。朱标在世的时候,以他的威望还能镇得住他。随着朱标去世,八个月后选择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面对这个更加仁柔的孙子,于是把屠刀对准了功臣。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临死前把驸马都尉梅殷召来,跟他说道:“燕王不可不虑!”
3:朱允炆登基仅仅四年,皇位便被四叔朱棣无情夺走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继位。这个时候他身边的黄子澄等人坐不住,建议皇帝开始削藩。兵部尚书齐泰建议皇帝从藩王之首燕王开始削起,此时朱标,秦王,晋王都已经去世。太常寺少卿觉得朱棣这个人过于勇武,应该从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下手。朱允炆恰恰选择的是后者,把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地狱。朱棣得知后非常痛心,用装疯麻痹朝廷。不久以北平为基础,用了四年时间推翻了侄子的政权,开创了长达22年的永乐盛世。
第二:朱元璋给他留下那么大的班底,上中下三策一个都没用
1:朱允炆操之过急,明了解朱棣这么危险,应该选择团结其他藩王一致对外
朱允炆刚登基的时候才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反过来看朱棣已经是四十多岁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这场政治的博弈,朱棣首先就占了上风。不过是一个小小燕王,手中的兵马很有限。你作为皇帝,掌管天下的军马。如果建文作为皇帝能够拉拢这些藩王叔叔,首先用道德礼法来争取把他们为自己所用,实在不行就剑拔弩张。皇帝削藩应该找哪个最强的开始削,把燕王削掉皇帝一点事都没有。说来说去朱允炆读了许多儒家经典著作,还是被这些儒生给带坏了。这个上策如果实施,就没朱棣什么事。
2:临阵换将是建文犯得最严重的一个错误,让草包代替耿炳文跟燕军决战
很多人说朱元璋把开国武将屠戮殆尽,才让朱棣有机可乘。其实则不然,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名将叫耿炳文的尚有可为。早年曾经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老朱非常器重他。也是给朱允炆留下的一个比较好的班底。
八月己酉,耿炳文兵次真定,徐凯屯河间,潘忠、杨松屯鄚州。壬子,燕兵陷雄县,潘忠、杨松战于月漾桥,被执。鄚州陷。壬戌,耿炳文及燕兵战于滹沱河北,败绩,李坚、甯忠、顾成被执,炳文退保真定。燕兵攻之不可,引去。召辽王植、宁王权归京师,权不至,诏削护卫。丁卯,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代耿炳文。
根据史书记载,建文元年七月份燕王朱棣斩杀布政使张莴谢贵二人,正是开始决定起兵造反。八月份的时候,耿炳文北伐跟燕军交战。由于燕王朱棣有北方连年作战的经验,耿炳文这边讨不得一点好。逐步采取退守,朝廷为此非常不满,用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北伐。这样的草包将军屡战屡败,再次证明朱允炆的选择是错误的。
3:最臭的一招选择跟朱棣南北分治,慢慢把朱棣耗死,主力全部调往大军北上
我们把最坏的结果给想到,无可厚非就是朱棣占领明代北部大部分疆域,建文帝朱允炆占领整个南方。自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就由北方转而投向了南方。有南方这么雄厚的基础,想要北伐成功直取中原也不是不可能,恰恰朱允炆连这一招都没有做。调集主力北上跟燕军决战,朱棣这边眼看这么耗着也不是办法。虽然朱棣百战百胜,朝廷的大军却是取之不竭。这个时候他的黑衣宰相姚广孝看出了问题的根本所在,建议朱棣直取南京,建文四年南京被朱棣攻破,明代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评语:朱棣是一个好的皇帝,不是一个好的人;朱允炆不是一个好的皇帝,却是一个好人。叔侄二人的性格恰好相反。很多人拿朱棣谋朝篡位的事情来说他,用雄才大略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明代的历史还是建文朱允炆所统治,那么后来的大航海等都是看不到的。明代一直以南京为国都,很有可能土木之变会提前上演,后果不堪设想。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太子朱标因病去世,这一突发事件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权力布局。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继承人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既要避免权力真空引发...
朱元璋多少岁 朱允炆下落 2025-09-29 黄子澄与黄香:跨越千年的宗族迷雾黄子澄(1350年—1402年)作为明朝初年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要谋臣,因削藩政策引发靖难之役而名垂青史;黄香(约公元64年—122年)则是东汉时期以孝行闻名天下的...
朱允炆下落 黄子澄 2025-09-18 秦三世子婴:乱世末路的明君之殇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与赵高的乱政下,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已摇摇欲坠。此时,秦三世子婴登上历史舞台,他在位仅46天,却以一系列举措展...
秦二世 赵高 2025-09-11 黄子澄的四个女儿:靖难之役下的血色人生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皇权争夺战,这场战争不仅颠覆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更将无数忠臣良将及其家族拖入深渊。黄子澄作为建文帝削藩政策的核心推动者,其...
朱允炆下落 黄子澄 2025-09-05 耿炳文死守不战:能否成为拖垮朱棣的战略?靖难之役初期,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上讨伐燕王朱棣。这位以防守著称的老将,在真定之战中采取“据城坚守、伺机出击”的策略,与朱棣的骑兵...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9-03 姓与氏的千年迷雾:解码胡亥不称“嬴”的深层密码公元前207年,望夷宫内,23岁的秦二世胡亥在赵高女婿阎乐的逼迫下自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这位被后世称为“暴君”的统治者,不仅因残酷统治闻名,更...
秦二世 赵高 2025-08-28 卫国为什么不算六国:从历史脉络与战略格局的双重解构战国时期,“六国”作为秦国统一战争的主要对手,通常指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然而,与这六国同时存在的卫国,虽延续至秦二世时期才正式灭亡,却始终未被纳入“六国...
秦二世 2025-08-26 朱棣靖难成功: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必然靖难之役(1399—1402年)是明朝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燕王朱棣以北平一隅之地起兵,最终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开创永乐盛世。这场看似以弱胜强的战...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21 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忠义、伦理与政治的抉择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在群臣纷纷跪迎新君的场景中,唯有魏国公徐辉祖独守父亲徐达的祠堂,拒不承认朱棣的帝位。这位朱棣的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允炆下落 2025-08-13 秦二世陵墓:末代暴君的寒酸归宿与历史警示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池南路252号,一座高仅5米、直径25米的圆形封土堆静卧于现代住宅区与曲江遗址公园之间。这座被当地人戏称为“墓景房”的秦二世陵,不仅是秦朝速亡...
秦二世 2025-08-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