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36年-1912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其发展轨迹都是一样的。
建国初期,国家统一,社会百废待兴,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稀少,土地大量闲置。这个时期,皇帝只要给老百姓分地,并且稍微鼓励生产,那么老百姓就会安心于生产,社会经济也会得到恢复。
到了王朝中期,由于发展红利没了,再加上天灾人祸,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成为雇农,整个社会暮气沉沉,国家财政出现亏空,经济发展也趋于停滞,甚至是严重倒退。
进入王朝末期,国家财政赤字很严重,官员执行力很差,无官不贪,民不聊生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一时期,王朝基本要完了。
因为皇帝想要缓解社会阶级矛盾,就必须要牺牲王公贵胄的利益,把王公贵胄霸占老百姓的土地还给老百姓,补贴于民。可如果皇帝敢这么干,王公贵胄肯定又不答应,会跟皇帝对着干,甚至是卖国,投靠敌对势力颠覆本国。明朝末年投靠清朝的读书人,那数量可不少。最终,皇帝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所以,任何一个封建王朝进入这一时期,必然要灭亡。明末经济崩溃,是必然现象。

具体来说,当年朱元璋接手元朝留给他的烂摊子,明朝也经历了前期的繁荣,享受到了百废待兴的发展红利期。可发展到了王朝末期,各种问题就全来了。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口剧增,明初才五千多万人,到了明末,实际人口一亿多,增加了这么多要吃饭的人,可是土地又衡量不变,社会岂能不动乱?
第二个问题,就是宗室俸禄对朝廷的财政压力过重。由于朱元璋早年定下的不靠谱的宗室厚养政策,明朝后期的财政开支,有三分之一都要拿去养宗室。
第三个问题,就是宗室和士绅不用纳税。中国自古定下的这个规矩在明朝中前期为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但是到了明朝末年,这一政策却变成了毒瘤。(所有封建王朝都一样,不单是明朝的问题)

当时的宗室、官绅,不仅可以领到朝廷发给他们的工资,而且他们名下的土地也不用向朝廷缴税。比如万历皇帝为了补偿福王朱常洵没当上太子的遗憾,一次性在河南就赏赐了他两万顷良田。当时河南的土地都不够赏赐的,户部官员还要在湖北、湖南另外找土地补给福王。而这些土地,都不用向朝廷交税。
一个亲王的土地就有如此之多,天下的宗室和士绅占了多少地可想而知。
王公贵胄占了大量的土地,却不用纳税,而朝廷又要给他们发工资,养军队,打仗。这么多的开支要找谁收税?只能把税收压力全转嫁到老百姓头上了。
但前面也提到了,天下土地大部分都在王公贵胄手里,只有一少部分在老百姓手里,朝廷把财政压力全部转嫁到有土地的老百姓头上,到头来,老百姓只能把土地抛荒,出去靠要饭讨生活。成为一个新群体——流民。流民赶上了太平年月,要饭也能活命,可赶上灾年,没有粮食吃,要饿死人了,他们就会换一个名字——流寇。
明朝末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大规模,而且怎么杀也杀不灭的农民起义?是明朝老百姓都不怕死吗?

当然不是了,但凡老百姓吃得饱肚子也犯不着去玩命。明末起义说白了,就是因为大量的土地都被王公贵胄占去了,而且朝廷又拼命在老百姓头上征税,到头来,大部分的老百姓只能跟着李自成、张献忠讨生活了。
再说清朝。
清朝其实并没有从结构上解决封建王朝的发展周期性问题,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能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实际上只是因为他们搭上了王朝初期的发展顺风车而已。
首先,由于明末战争和清军入关混战厮杀的影响,清初人口相比于明末,数量锐减。人地矛盾不严重了。并且依赖于玉米、土豆等高产量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清初的老百姓也不存在吃不饱饭,要抛弃土地去当流民要饭的情况。
其二,明朝灭亡,明朝的宗室被屠戮,大量的土地成为无主荒地,这使得清廷手里有了笼络老百姓的资本。纵然说,八旗子弟也圈地,但八旗子弟圈地的数量与明末宗室占地相比,不是一个量级。清廷有足够的土地安置老百姓。
第三,清朝虽然也有针对士大夫免赋税、徭役的政策,但从清世宗开始,士大夫的待遇被大幅度削减,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相应的国家财政收入就宽裕了,用不着再对老百姓极尽之所能的盘剥。虽然后来高宗又恢复了士绅的免税特权,但相比于之前,待遇削减了很多。
总体而言,清初能稳定明末的社会动荡,主要原因就是明末战乱导致的社会特权阶级大洗牌和人口锐减造成的土地抛荒现象,清朝皇帝手里有足够的资本可以安置老百姓,使流民变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料。清世祖和圣祖的政绩,实际上与昔日的西汉文景二帝、东汉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没有本质区别。
圣祖驾崩之后欠下了4700万两的外债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这个格局一直到了世宗推行摊丁入亩与火耗归公后才有所改观,而清朝经济崛起则是在高宗时期开垦了4000万顷土地之后的事了,说到底还是生产力决定一切。
在农耕时期,生产力非常低,和平时期自己吃还可以战争时期根本就不够用。明代末期,由于与清军作战长达50年之久,巨额军费开支导致赋税大幅增加更是让更多的农民破产加入反抗军,国家开支在不断增加,生产力不断减少,这是明朝末期经济崩溃破产的主因。

进入清朝以后,虽然生产力没有提升,但是战争却停止了,这是清朝初期经济恢复的主因。但是从本质上看并没有改变经济孱弱的问题(圣祖跟世祖基本上是沿用明朝的经济体制),这直接造成了康熙后期清朝的经济同样崩溃,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始整个清朝的国家财政就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连西北平叛的军费都拿不出来。这也是世宗改革新政的主因(推行摊丁入亩)。
在雍正后期,由于推行了摊丁入亩,老百姓的种粮积极性增加了,高宗继位后又大力鼓励开垦荒地,这生产力增加了白最终实现康乾盛世。
而且,清朝也没有逃过王朝兴衰规律。清朝发展至乾隆末年和嘉道年间,实际上也进入了衰退期。人口的大量增长,生产力和土地规模却没有随之增长,导致清朝后期的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
1629年冬,后金(清朝前身)汗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突破长城防线,直逼北京城下。这场被称为“己巳之变”的战役,因袁崇焕率关宁铁骑千里驰援而成为明末战争史的关键转折点...
皇太极的皇后 袁崇焕 2025-10-16 爵位稀缺的密码:清初封爵制度背后的权力逻辑与政治平衡清朝初期,宗室与功臣的封爵现象远少于后世想象。从努尔哈赤起兵至顺治年间,获得“王”“郡王”“贝勒”等高等爵位者屈指可数,多数宗室仅以“宗室”身份存在,功臣封爵更...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10-13 鳌拜手握重兵却未造反:权力困局下的忠诚与现实公元1669年,康熙帝以“布库戏”为名诱捕鳌拜,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终结了鳌拜的权臣生涯。作为清朝三代元勋、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在皇太极、顺治两朝立下赫赫战功,更在...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10-10 兄弟阋墙与权力更迭:代善与多尔衮的宗室权力博弈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爱新觉罗·代善与爱新觉罗·多尔衮作为努尔哈赤家族的核心成员,其关系贯穿了后金至清朝政权交接的关键节点。从血缘纽带到权力角逐,从战场协...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9-24 哲哲皇后:五十一载春秋,见证大清开国风云哲哲皇后,这位出身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传奇女性,以五十一载春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她不仅是满蒙联姻的典范,更是大清王朝首位中宫皇后,其...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23 努尔哈赤的情感谜题:阿巴亥——权力漩涡中的挚爱悲歌在清朝开国君主努尔哈赤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其情感世界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尽管史书记载他共有十六位妻妾,但关于“最爱之人”的争议从未停歇。从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到权力斗...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阿巴亥 2025-09-18 尼堪外兰之女与李如柏的复杂纠葛:历史与戏剧的交织在明清交替的动荡岁月中,尼堪外兰、李如柏与努尔哈赤三方的恩怨纠葛,不仅深刻影响了辽东的政治格局,更衍生出一段充满争议的情感传奇——尼堪外兰的女儿是否曾成为李如柏...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尼堪外兰 2025-09-15 明末熊廷弼:军事天才与政治悲剧的双重镜像在明末风雨飘摇的辽东战场上,熊廷弼以“铁血书生”的姿态横空出世,用三年时间重建辽东防线,令皇太极感叹“熊经略在,安敢南顾”。然而,这位被后世称为“唯一能扼杀后金...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12 布喜娅玛拉与皇太极:历史与虚构的交织之问在女真族的历史长河中,布喜娅玛拉(即东哥)与皇太极的名字常被并提,但二人是否真正有过情感联结或婚姻关系,需从历史与文学两个维度进行辨析。一、历史真相:布喜娅玛拉...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10 和硕公主与固伦公主:清朝皇室嫡庶之别的具象化符号在清朝的公主等级体系中,“和硕”与“固伦”不仅是两个封号,更是皇室嫡庶制度的具象化符号。自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仿明制确立公主等级制度以来,这两个封号始终承载着...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09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