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刘禅和诸葛亮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于他?
真实的诸葛亮,早有谋朝篡位的想法。他架空刘禅9年,设计夺走兵权,对刘禅更是毫不尊重。北伐若能成功,他就是下一个曹操。
说到刘禅,可能大家想到的都是他的“废材”事迹。
诸葛亮在世时,他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蜀国灭了,他能“乐不思蜀”,安享富贵。
而诸葛亮呢?
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诸葛亮是神话一般的人物,他智谋无双、忠心耿耿,能让司马懿闻风丧胆,能让周瑜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但这些只是故事而已。
《三国演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还是要到史料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刘禅并没有那么无能;诸葛亮,也没有智谋无双、忠心耿耿。
真实的历史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刘备去世时,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深受信任。
当时,刘备临终托孤,并对诸葛亮说:“若是刘禅无才无能,就可以取而代之。”
而诸葛亮听了,则泪流满面:“臣一定倾尽全力,呕心沥血,效忠新皇。”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一幕,真是君臣和睦的典范。
皇帝说,你的才华比曹丕厉害10倍,一定可以稳定国家。如果我儿子能力不错,你就辅佐他,如果我儿子能力不行,你就直接当皇帝。
臣子说,我一定倾尽全力,培养幼主,忠贞不二,以死来证明自己的臣节。
只惋惜,真实的历史,从来没有这么和睦。
刘备死后,诸葛亮大包大揽,直接架空了刘禅的权力。
若他没有野心,就算刘禅能力不行,他也一定会试探性培养一番。
可事实上,刘禅17岁登基,一直到28岁,只要诸葛亮活着,他就没有半点权力。
这哪里是“辅政”,这直接就是“代政”了。
刘禅真的能力不行吗?
在史书的记载中,诸葛亮曾力挺刘禅,称赞他:“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取自《与杜薇书》)
然而,诸葛亮完全没给刘禅任何锻炼的机会。
在刘备面前,诸葛亮一边哭,一边发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可刘备一死,诸葛亮就独揽大权,无论是大事小事,根本不给刘禅插手的机会。
这是培养君王成长的方法吗?
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会不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吗?
他那么聪明,却根本不让刘禅插手政务,你说这背后有没有阴谋?
诸葛亮的野心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就呕心沥血,一心只为蜀汉。
这种形象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不肯还政于刘禅,也是为了大局。
刘禅年少继位,经验不足,只顾玩乐,根本不是个好帝王,而三国局势严峻,只有诸葛亮站出来,才能稳住大局,保住刘备留下的江山。
这一切看似顺理成章,却根本经不起推敲。
不还政,和压根不让君王插手,是两回事。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不仅没有那么忠贞,对权力更是野心勃勃。
他的野心勃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架空刘禅,完全不给他面子。
刘禅登基时,是17岁,这个年龄已经不小了。
你看,康熙13岁除鳌拜,秦始皇21岁亲政寻素除嫪毐、罢免吕不韦……
17岁的君王,虽然年轻,但并不少见,完全可以慢慢接触国家大事。
可是,诸葛亮在世时,刘禅是完全被架空的状态。
从17岁到28岁,他的手里,基本上没有半点权力。
诸葛亮在成都时,大事小事都由他决策;
诸葛亮北伐,他就把事情交给蒋琬、董允等人接替。
总而言之,无论诸葛亮在不在,国家大事都轮不到刘禅处理。
刘禅不傻,他看出了诸葛亮的布局,但他不敢正面对抗,便用一件无关政务的事情来试探——充实后妃。
不管哪个朝代,皇帝想要选妃,都是自己的事。
但董允一点都不给刘禅面子,他直接说:“古代天子历代后妃都不超过12人,现在您的妃子已经够数了,不宜再增加。”
《三国志》: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
董允的口气,是非常不客气的,甚至是教训。
而刘禅的反应则是“惮之”。
“惮”,就是害怕。
刘禅在害怕什么?
董允是诸葛亮的心腹,若诸葛亮对刘禅很尊重,董允绝不敢对君主如此不客气。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刘禅毫无君王的尊严,已经完全被架空,连选个妃子的权力都没有。
而诸葛亮这一派人,对他更是毫不客气,毫无尊重可言。
这绝不是“辅佐”,而是明晃晃地“夺权”。
其二,“设计”李严,牢牢掌握兵权。
前文提到,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泪流满面,发誓表忠心。
你认为刘备是真的想把江山给诸葛亮吗?
当然不可能。
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要让诸葛亮发誓表忠心。
除了诸葛亮,刘备还留下了李严辅助儿子。
在刘备的遗诏中,诸葛亮和李严的地位是一样的,诸葛亮负责政治辅佐,而李严则掌管内外军事,手握兵权。
《三国志》: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是刘备的算计。
他口头上承诺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可一涉及到军权,刘备半点都不给他,而是让李严手握军权,来牵制诸葛亮,避免他一家独大。
但诸葛亮却“算计”了李严。
他先是推荐李严北上汉中,册封他为骠骑将军,又让他的儿子接手江州防务。
这是实打实的升职,李严不疑有它,欢欢喜喜上任。
骠骑将军是要干活的,因此,李严就需要负责押送粮草。
一次,李严在押送粮草的过程中,出了纰漏,诸葛亮马上站了出来,正义凛然地下令:废李严为民。
就这样,李严不仅丢了爵位,还丢了兵权。
说实话,这件事怎么看都透露着诡谲。
李严是大军首领,却因为“押运粮草误了日期”,被贬为平民。
你觉得这里没有诸葛亮的算计?
反正,李严手里的兵权,最后到了诸葛亮的手里。
若诸葛亮没有野心,若他不想要皇位,他如此处心积虑要兵权,做什么?
当时的诸葛亮,早就是蜀汉的实际掌权者。
刘禅对他惟命是从,没有半点忤逆,一直按照刘备的遗言“事之如父”。
《三国志》:“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要兵权做什么?
《琅琊榜》中,麒麟才子问誉王:“如果不造反,你要兵权干什么?”
这句话,放在这个位置,也非常合适。
其三,决议北伐,一意孤行。
在史书的记载中,诸葛亮北伐,是一意孤行。
刘备临终托孤,希望诸葛亮“安国”,并不希望他北伐。
而从《出师表》的苦口婆心来看,刘禅对北伐也并不支持。
最开始,北伐的战绩也不佳,可诸葛亮却一心一意,一定要北伐。
为什么他这么执着?
我猜测,诸葛亮这是想要战功,这是他顺理成章当皇帝最关键的要素。
此前,诸葛亮只有辅政之功,没有战功。
若他能立下赫赫战功,那么皇位绝对手到擒来。
只惋惜,诸葛亮并不是军事天才。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非常厉害,有非常多出其不意的战役,比如火烧博望、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
可这些都只是小说。
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厉害。
火烧博望,不是他做的。这件事,发生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与他完全无关。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久之,先生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也没有立下赫赫战功。
他只是出使江东,智激孙权联刘抗曹,至于其他行为,史书并未记载。这一战,真正的关键人物,应该是周瑜。
至于草船借箭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大多是小说的夸张写作手法。
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擅长谋略、擅长管理大军,但他并不擅长奇谋妙计,也不擅长随机应变。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你看,行军打仗,并不是诸葛亮的长处。
可他偏偏一手把持朝政,不给刘禅半点权力,另一手把持大军,非要立下军功。
这就是明晃晃地在打皇权的主意。
若他能活到北伐成功,后期,就算他不想谋朝篡位,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也会逼着他登基。
毕竟,曾经“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刘禅,已经变成了人们口中“扶不起的刘阿斗”。
若是有机会,他模仿一下曹操、曹丕,也不是没可能。
因此,你若问诸葛亮为何不还政给刘禅,答案很简单:他想谋朝篡位。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题目中“诸葛亮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的说法,不一定是真的。
理由如下:
第一,这句话出自《晋书·桓温传》,没有史料相互印证。
《晋书·桓温传》,记录的是东晋权臣桓温的故事。
当时,桓温掌控朝政,在废立皇帝前夕,带着甲士百人上殿,自称是效仿诸葛亮。
“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晋书·桓温传》
乍一看,这好像有模有样的。
可我翻遍了三国时期的其他史书,都没有找到相应的线索。
史料是否真实,讲究相互印证。
单凭这本书中,桓温的这一句话,很难确定诸葛亮带兵上朝。
毕竟,这极有可能是桓温给自己带兵上殿,找的一个借口。
第二,诸葛亮大权在握,没必要带兵上朝。
正如前文所言,诸葛亮大权在握,是蜀汉实际掌权人,刘禅只是个“傀儡”,连选妃的权力都没有。
而根据刘备的遗命,刘禅对诸葛亮很尊重,是把他当父亲一样尊重。
在那个时期,诸葛亮意气风发,基本上相当于“皇帝”。
他没有危险,也根本不用显摆自己的权力。
此时的诸葛亮,若是带兵上朝,只会给人留下把柄。
基于上述2个理由,我认为:诸葛亮带着甲士百人上殿,大概率一种误解。
不过,无论诸葛亮是否带兵上朝,他对权力的野心还是很明显的。
我们只是被《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正面形象给误导了,才认为他呕心沥血,只为蜀汉。
细挖史书,诸葛亮做的每一件事,放到别的权臣上,绝对是“擅权”“弄权”。
你看,宇文邕时期的宇文护、顺治时期的多尔衮,都被骂成什么样了?
偏偏到了诸葛亮这里,就是“顾全大局”。
由此可知,文学作品的力量,还是很惊人了。
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火烧博望坡”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既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也是史书《三国志》中刘备军事才能的实证。这场发...
诸葛亮 刘备 2025-09-19 长坂坡之战:血色长坂下的将星陨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湖北当阳长坂坡的黄土被铁蹄踏碎,曹操五千虎豹骑与刘备残军展开了一场关乎存亡的生死对决。这场战役不仅成就了赵云“单骑救主”的千古传...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9 三国杜氏为何嫁给秦宜禄:乱世中的命运抉择与政治棋局在三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杜氏——这位被后世称为“三国第一美人”的女子,其婚姻轨迹始终与权力博弈、人性挣扎紧密交织。她先嫁秦宜禄,后被曹操纳为妾室,甚至引得关羽两...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7 赤壁之战:谋略交织的经典战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长江赤壁的江面上火光冲天,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大破曹操二十万大军,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不仅改写了三国格局,更因其精妙的谋略运用成为军...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7 诸葛亮临终顿悟:刘禅的“傻”原是帝王心术的至高伪装公元234年秋,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咳血不止。这位以“鞠躬尽瘁”闻名的蜀汉丞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看穿了那个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帝王——刘禅,实则深...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6 曹松是谁的儿子:历史迷雾中的家族探寻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曹松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如曹操、曹植等曹氏名人般如雷贯耳,但他以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在晚唐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曹松的身...
曹操怎么死的 曹植 2025-09-15 关羽为何在华容道放过曹操:忠义、恩义与战略的交织建安十三年(208年)冬,赤壁战火未熄,曹操率残军逃至华容道。当这位曾以“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枭雄,面对关羽横刀立马的阻截时,却因一句“将军别来无恙”触动了对方心...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5 刘禅诛杀重臣:权力博弈下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迷雾在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统治生涯中,诸葛亮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期成为其政治手腕的试金石。面对魏延、李邈、刘琰、杨仪四位重臣的挑战,刘禅以雷霆手段连杀四人,这一系列决策不...
诸葛亮 刘禅 2025-09-11 杜畿:乱世中堪比萧何的曹魏能臣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岁月里,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在这璀璨星河中,有一位被曹操赞誉为“堪比萧何”的能臣——杜畿。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治理才能和...
曹操怎么死的 萧何 2025-09-11 诸葛亮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历史真相与民间传说的交织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忠诚与勤勉,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然而,关于他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因历史记载的简略与民间传说的丰富而显得扑朔迷离。...
诸葛亮 2025-09-1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