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东吴却在十七年之后才被灭,为什么会这样呢?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263年,相国司马昭拟定了攻打蜀国的总方针,分魏军三路进军汉中。此时吴国的主公孙休立马派老将军丁奉率领吴国士兵作势攻打寿春,意图以攻打魏国来救援蜀国的佯攻。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原本反对伐吴的大将军邓艾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对蜀国格外仇恨,采取先偷偷到达阴平,再突然奇袭江油,绵竹,至此诸葛瞻被打败,魏军兵临成都城下,蜀国后主刘禅被迫献城投降,蜀汉灭亡。
这一下子吴国的孙休傻眼了!,本来准备去援救蜀国,然后从其中捞点好处,最后好处没捞到,还被打的灰头土脸,于是孙休被这么一气,就去世了。在这种外部魏国虎视眈眈,内部君王陨落,皇权岌岌可危的状态下,吴国又是如何坚持了十七年呢?
孙皓早期当政贤明
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虽然孙休有儿子,但是年岁太小,当时蜀汉又刚灭亡,国内还发生叛乱,东吴国内动荡不安,大臣们想立一个年长的皇室为主公。
在左典军万或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强烈推荐孙皓登基,之后濮阳兴和张布说服了朱太后,成功让孙皓继位,于是孙皓废掉孙休的长子,被朝廷文武群臣举荐称帝,孙皓继位后,把自己的父亲追加为文皇帝,还封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分别为太后和皇后。
根据《江表传》中记载:"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一时吴国的朝廷内部纠纷得到了解决。
吴国实力尚存,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当时吴国雄据当时的扬州、交州、荆州三州之地,和蜀汉的一州之地相比,人口和土地乃至于经济都很雄厚。再加上东吴从孙坚、孙策到孙权,都在苦心壮大江东,在山越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得到了江东的各大家族的拥护、支持,内部的统治巩固,人民团结一心。
孙氏家族父辈几代人积攒下来的雄厚家底,就算是孙权病危时没有及时立世子导致后续皇权旁落,所以吴国势力依然强大,尤其是吴国不像蜀国后期人才凋敝,吴国后期还有陆抗、陆凯等军事人才撑腰。再加上孙皓当时听取陆抗的建议,在蜀国被灭亡时,吴国从交州、荆州出军,和魏国争夺云中、巴郡等地区,最后吴国的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古代战争中,长江可以说一直都是打仗防守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一年四季都很难去攻打,江面宽阔,难以跨越也是一大难题。再加上魏国的军队都是北方人,水性极差,本来就不适应水上作战。还会因为水土不服生病导致兵力减弱,这也是为什么赤壁之战中蜀吴联盟可以打过曹操的原因。
长江天堑作为重要屏障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赤壁之战曹操曾经被周瑜诸葛亮等人打败,在魏国的士兵中,往往和吴军打仗会有赤壁之战的阴影。而吴国的水军一直都是骁勇善战的,他们的战斗力自然是魏国军队所不能相比的,再者是吴国还有陆抗等名将镇守边疆,魏国很难突破长江天堑,在水军尚未成熟以前很难从长江攻过去。
一代名将陆抗,"西陵之战”一战成名
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人。是吴国名将陆逊的次子,三国晚期吴军军事大家。孙皓登基后,便做了一个很正确的决定,重用陆抗,首先就加封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陆抗超越常人的地方在于,在吴国内乱的时候,他一直没参加任何反叛动乱,一直在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坚守着他的地区。
公元265年,司马昭传位给司马炎晋王之位,数月后司马炎不满足晋王的称号,从魏元帝曹奂也就是曹氏家族中夺取了皇权,建立西晋帝国。意味着魏蜀国消失,只剩下晋国和吴国相争天下。
大家想想这种情况下,晋国肯定要攻打东吴,在公元272年,两国爆发西陵之战。原因是公元272年八月,孙皓听信谗言把步阐派发去建业。本来大臣们就觉得孙皓喜怒无常,好听谗言,经常没有任何原因就杀掉大臣。步阐害怕自己在建业做不好这个官,也害怕朝中有人陷害自己,于是就投降了晋国。
陆抗知道这个情况后,派手下将军左奕、吾彦出军西陵进行平叛。但是害怕腹背受敌,陆抗先命令士兵在西陵城外修筑高墙,准备包围步阐,对外抵御晋军,不着急去攻打西陵。陆抗手下的将士们对此举措都很困惑。
陆抗对部下解释道:“西陵城地势险要,粮草充足,短时间内难以攻克,等到晋国的军队一到,腹背受敌,我们就失败了。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以求稳为主。”陆抗说的“西陵的城墙防御工事是他监督修建的,质量这方面,没得说,所以很难攻克。
这些话在军营里的有些士兵是不相信的,于是陆抗就专门让手下士兵去放手一搏。结果信心满满的将士们去攻打西陵之后,发现那里的防御工事真的坚不可摧,于是就安心在西陵外修筑高墙了。
东吴众将士听说晋国大将羊祜将要率领五万晋军攻至江陵,都劝陆抗去江陵督战。而陆抗却认为江陵城墙坚固,兵力充足,即使是江陵失陷,只要吴国攻下西陵,就可以以包围之势围击江陵,晋军必定退走。
于是陆抗放弃江陵,让羊祜的五万大军去进攻江陵,自己带着吴国军队攻打西陵。公元272年十一月,杨肇大军也支援到西陵,陆抗怕西晋大将羊枯围击自己,在长江的南岸做好了防守。自己则亲率大军迎击杨肇,还没有打起来,自己这边的都督俞赞叛逃。因为俞赞知道吴国军队的排列阵型。
陆抗赶紧连夜换防,将夷族兵和精兵的位置相互调换。第二天,杨肇听信了余赞的话奇袭了原先夷族兵的位置,因为陆抗的正确举措,使得杨肇失败而归。又过了一个月,杨肇兵败,羊祜、徐胤也相继弃城而逃,当月陆抗就攻下了西陵。
西陵之战使得晋国对攻下吴国所需要花的成本重新计算,值不值得现在去攻打。同时陆抗在吴国因为这一场战役,也是被孙皓所重用,其官职也加都护一职。陆抗虽然为吴国立了大功,但是平时还是很谦虚,得到了吴国将士的尊敬与爱戴。
西陵之战的胜利也是奠定了吴国在陆抗大将军驻守边疆时,晋国想要攻打,还要多考虑考虑。所以说陆抗对于吴国的稳定所作的贡献真的是难以估量。
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元老派反对伐吴
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承父位称晋王,官享相国,掌控魏国政权和军事大权。与此同时,司马炎认为司马家族已经可以代替魏家,掌控皇权。于是他效仿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司马炎让自己这边的人去劝说魏元帝曹奂把皇位禅让给晋王。最后曹奂因为势单力薄,只能屈服,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
司马炎刚刚建立起晋国,满朝文武众多,但是和他一条心的人却不多。司马炎对于这种情况很不放心。比如,司马昭去世前,让司马炎信任支持司马家的第一大功臣贾充。但是吧,贾充仗着自己权大势大,让成济在万众瞩目的视线下将皇室家族的人处死,所以说这种人显然是不会太听自己的话的。
这样的贾充,司马炎怎么可能放心?朝廷中像贾充一样的皇族元老、大臣,司马炎也是调动不动他们的。怎么办?立刻起兵伐吴。但是一旦吴国被灭了,那肯定要论功行赏,封大功之臣。
新的大臣如果有很大的权利,而且还站在司马炎那边,那么以贾充为首的贾家党岂不是慢慢就被司马炎淘汰,蚕食了?贾充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以贾充为首的贾家党是一直阻挠西晋去伐吴的。
自然灾害和少数民族反叛阻挠西晋伐吴的脚步
西晋建立之初,也是时运不济,中原地区自然灾害遭遇不在少数,水灾,旱灾,蝗虫,几乎样样都来。在这种情况下,在雍州,秦州,凉州等地由邓艾招来的与汉人混住在一起的少数民族,本来就不受汉人的待见,这又是连年天灾,之后便出现大规模的闹饥荒,使本来就被欺负打压的少数民族生活更加困难,所以他们做出来很多扰乱边疆的行为,再加上本来这三州的少数民族就有很多。
西晋政府考虑到这些,以雍州陇右五郡、凉州金城和粱州阴平统称为秦州,将胡烈派去当管理秦州的刺史,胡烈就是为了压制这些可能反叛的少数民族,再加上民族歧视。因为这些胡烈多少有些偏激思想,对于少数民族的反抗没有安抚,而是强行压制。这刚好激发了秃发树机能为首的少数民族反叛运动。
秦凉之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胡烈战死,司马骏被任命为镇西大将军,但是依然没办法镇压住叛乱,少数民族起义军得到进一步地扩大,接着祸不单行,凉州刺史牵弘战死,晋王朝没办法,又派出文鸯去镇压叛乱,双方交战,这回起义军失败了,损失惨重,起义进入低谷期,第一部分的起义结束;第二部分是又一个凉州刺史杨欣被少数民族杀害,起义军把整个凉州全部占领。
马隆被朝廷派去继续镇压起义。马隆也是骁勇善战,杀死了秃发树机能,失去领袖的起义军,犹如树倒猢狲散,该逃跑的逃跑,该投降的投降。至此,持续了将近十年之久秦凉之变结束,这次少数民族的反叛是西晋伐吴的步伐被死死拖住。
虽然说东吴灭亡,天下合并是大势所趋,但是本可以几年之内就可以灭掉的吴国,也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又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存活了十几年……
公元265年9月6日,曹魏权臣、西晋奠基人司马昭突然离世,年仅五十五岁。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三国格局的进一步瓦解,更因后世对死因的争议,成为历史迷雾中颇具戏剧性的...
司马昭 2025-09-16 黄皓之死:历史与演义的交织真相在蜀汉末年的政治漩涡中,宦官黄皓以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形象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关于其最终结局,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被司马昭凌迟处死”,但这一说法实为《三国演义...
司马昭 2025-09-10 司马昭之死:一场被艺术加工的历史迷雾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两年后,司马昭宴请刘禅时,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竟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笑死司...
刘禅 司马昭 2025-09-04 乐不思蜀:生存智慧与历史责任的辩证之思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在洛阳宴会上面对司马昭的试探,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名句。这一场景被《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完整记载,并演变为成语“乐不...
刘禅 司马昭 2025-08-14 司马师与司马昭:权力接力中的兄弟共谋与历史分野司马师与司马昭,这对生于河内温县的兄弟,以截然不同的性格与手段,共同完成了司马氏从权臣到帝王的转型。作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嫡子,他们既是血浓于水的兄...
司马懿 司马昭 2025-08-07 西晋的开国之君:司马炎的崛起与统治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是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河内司马氏家族,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掌控曹魏...
司马懿 司马昭 2025-07-07 贾充与司马昭:权力漩涡中的忠诚与猜忌公元265年,司马昭因中风骤逝于洛阳,其子司马炎随即代魏建晋。然而,在后世野史与民间传说中,司马昭之死却被蒙上一层阴谋色彩——“贾充毒杀司马昭”的流言流传千年。...
司马昭 2025-06-23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由来与深刻寓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广为人知的历史成语,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的野心或阴谋暴露得极其明显,以至于连普通人都能轻易察觉。那么,这句成语究竟是谁说的呢?它背...
司马昭 2025-03-26 司马昭是否知晓邓艾被冤枉?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的名将邓艾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而名垂青史。然而,在灭蜀之战立下大功后,邓艾却遭遇了悲惨的命运,被诬陷谋反,最终身死族灭...
司马昭 2025-03-20 司马昭之心:为何人尽皆知及其表现探析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以其英雄辈出、智谋纵横而著称。在这一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司马昭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深沉的心机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了...
司马昭 2025-03-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