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地区正统王朝的史官的笔下,匈奴最终的衰落似乎是跟汉王朝对其的军事打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若是我们摘下了有色眼镜再去观察,其实真实的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匈奴的最终消失,追究其原因,还是要怪他们自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以长城为标志,划分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也划分了传统意义上华夏与蛮族的边界。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农业聚落得到巨大的发展与增长,使得其不得不向外进行扩展,到农业条件相对较差的黄土高原边缘以及西辽河地区。这时,并没有明显的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甚至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游牧”。
好景不长,公元前1500年左右,全球气候由湿润走向干旱。华北的湿润期随之结束,这对处在农耕边缘区的人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约在商早期,这些地区的人们渐渐放弃了纯农耕的生活,开始农牧兼营,定居化程度也相应降低。青铜武器这时也渐渐在这些地区普及,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对资源的武力争夺愈发激烈。
到了西周中期,关中平原的“宗周”地区受到北方戎狄部族的威胁。周穆王西游,周孝王封秦人的祖先抵御西戎,周宣王伐猃狁,可能都是出于保护领土的无奈之举。但这,也阻挡不了西周被犬戎灭亡的命运。周成王东迁,自此再也没有回到渭河流域,可见戎狄侵入之深。
伴随着戎狄入侵的逐步深入,东方诸侯之间的认同也渐渐加深,产生了“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攘夷”也被提升到与“尊王”相同的高度。这就是华夏认同的萌芽。此时的戎狄也不是纯游牧人群,但游牧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较此前大大提高。
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末期到汉初,北方草原民族定居遗迹完全消失,随葬品全部变为小物件,需要定居畜养的猪等动物消失,只剩下可供游牧的羊、马、牛。农耕的成分完全消失,专业化的游牧终于在此时兴起。中国北方草原上的第一个游牧民族——匈奴,就是在此时悄然崛起的。
战国时期,北方边国秦、赵、燕等国都广筑长城,抵御胡人,文化认同上的华夷终于实质化为阻隔两者的长城。此时也不再有春秋早期中原国家与戎狄通婚的场景,游牧与农耕的对立自此完成。
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游牧族群必须充分利用不同季节与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其实,这是躲避风险的无奈之举,毕竟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就会使牧群损失惨重。所以,夏秋两季让牛羊长距离迁徙,以此健体养膘,春冬两季则躲到背风山下的草场,度过寒冷的时节。
但移动使得游牧族群结构极其不稳定,很难像农耕民族一样,建立稳定的政权与秩序。匈奴社会就十分典型,在不同的游牧地区,有不同的王,左贤王、右贤王、浑邪王、休屠王等等,其实,他们就是不同部落的首领。
另一方面,游牧是一种难以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态,需要各种辅助性的生业,如贸易、掠夺、狩猎。对匈奴来说,塞北环境恶劣,狩猎、农耕的产出太少,如果部落间互相掠夺,则内耗太大,甚至两败俱伤。而长城以南富庶的农耕地区深深吸引着北方游牧人群南下掠夺,极大地填补了游牧自身的不足。于是,一种为了突破边界、获取资源而组成的“游牧国家”应运而生。游牧国家不同于一般的游牧部落联盟,而具有相对复杂的政治组织,甚至有常备军。
在汉帝国无力反击时,游牧国家还能维持,但一旦展开反击,这样的游牧国家,便会土崩瓦解。
匈奴对汉帝国的掠夺一年四季不消停,这表明,这种掠夺是战略性的掠夺,而并非仅仅保证生存。这也说明,匈奴可以动员一支四季常备的军队,但这恰恰违反了游牧民族季节性的移动,造成游牧活动本身的困难。
汉初,天下初定,国家疲敝衰弱,白登之围更对匈奴产生了恐惧心理,只得与其进行和亲与贡赐贸易,但仍不能阻止匈奴对边地的掠夺。经过汉初70多年的休养生息,又恰逢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一改对匈奴和亲的姿态,而是进行战略性的反击。在这种反击之下,匈奴顷刻就显露出自己的弊端。
汉军很了解匈奴的特性,匈奴出击的时间大多选在春季。刚刚度过寒冷的冬季,初春时节正是游牧族群最困难的时侯,而这时进攻匈奴正好命中其要害,所以对匈奴的缴获动辄成千上万的牛羊。这说明为了战争,匈奴各部落聚合在一起组成军队,但游牧人手不够,只能一边放牧一边战争。战败后,匈奴人可骑着马逃走,但他们的牧群则没有这样的移动性,只能拱手送给敌军。
牧群是游牧民族的根本,这样的损失其实比人的损失还要惨痛。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机动性,在匈奴“游牧国家”的结构下,面对汉帝国的反击,反而变成了劣势。
此外,国家结构也使得匈奴丧失了各牧团分散移动,以应对季节性灾害的能力。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对乌孙的战争,“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冬季本来是游牧族群少有的安定日子,应当在背风的山下休养,但匈奴冬天出击,让他们正好遭遇灾害,损失惨重。
自武帝的漠北决战后,匈奴内部便产生了一定的分裂,而宣帝时期的西域之战更是给匈奴以重创。匈奴的衰落分裂在汉帝国的打击下,势成必然。最终经历了五位单于并立相争,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附汉帝国,漠南漠北匈奴彻底分裂。漠南匈奴用和平的方式逐步突破长城的封锁,并最终突破华夷界限与华夏融为一体。漠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帝国的联合打击下,不得已西迁,引发了亚欧游牧带上其他民族的历史变迁。
除了匈奴之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羌、东胡等也逐步突破以长城为主的封锁线,不断融入华夏之中。游牧民族突破华夷边界,以中原王朝为代表的“华夏文明”,也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东汉末年,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的深山之中,一位青年谋士正凝视着手中泛黄的《孟子》竹简。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即将在汉中割据的棋局中,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棋子。阎圃...
2025-09-26 单雄信:隋末唐初猛将的悲壮终章隋末唐初的乱世烽烟中,单雄信以"飞将"之名纵横疆场,其勇武与忠诚成为后世传颂的传奇。然而,这位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市曹县)出...
2025-09-26 冯道:忠奸之辨与历史评价的悖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冯道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历经四朝十帝,始终稳居高位,被称为“官场不倒翁”。然而,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政治生存能力,使他陷入了“忠臣”与“奸...
2025-09-26 窦婴之死:求情背后的权力漩涡与制度困境公元前131年,西汉丞相窦婴因“伪造先帝遗诏”被处决于渭城。这场悲剧的导火索虽是窦婴为好友灌夫求情,但深究其因,实则是外戚集团权力博弈、皇权集中需求与制度漏洞共...
2025-09-26 宇文泰未传子嗣之权的深层逻辑:权力博弈与家族存续的权衡西魏恭帝三年(556年),50岁的宇文泰在北巡途中染病,临终前将权力托付给侄子宇文护,而非自己的十三个儿子。这一决策看似违背传统宗法制度,实则是宇文泰在乱世中权...
2025-09-26 王经:曹魏末年的忠烈悲歌王经(?—260年),字彦纬,冀州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东南)人,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一位极具悲剧色彩的忠臣。他出身寒微,凭借才学与忠诚在乱世中崛起,最终却因坚守道...
2025-09-25 逆袭的帝王:从傀儡到实权掌控者的历史传奇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权力斗争如同一场永不停歇的棋局,无数皇帝在这场博弈中沦为权臣的傀儡,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然而,也有一些皇帝,虽身处困境,却凭借智慧...
2025-09-25 曹参“无为”之治:终日饮酒却成千古贤相的深层逻辑在汉初的政坛上,曹参以“终日饮酒不治事”的形象闻名,却因“萧规曹随”的治国方略被后世誉为贤相。这一看似矛盾的评价背后,实则暗含着汉初政治生态的特殊性、治国理念的...
2025-09-25 三顾茅庐:历史真实与文学演绎的交织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的隆中草庐,一场被后世传颂千年的君臣际会,在《三国志》中仅以“凡三往,乃见”六字轻描淡写,却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为“三顾茅庐”的经典...
2025-09-25 古代皇帝寿命为何那么短?看看后宫就知道了在中国古代,皇帝作为天下至尊,享受着最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们的平均寿命却远低于同时代的普通百姓。据统计,中国历史上被承认的皇帝共有302位,平均...
2025-09-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