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春秋战国 >  卞和:荆山泣玉的千古忠贞之士

卞和:荆山泣玉的千古忠贞之士

时间:2025-08-06 15:23:55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华夏文明的星河中,卞和的名字如同一颗历经磨砺却愈发璀璨的宝石,其故事跨越两千余年仍被传颂。这位春秋时期的楚国平民,以三次献玉的悲壮经历,在历史长卷中刻下“忠贞之士”的永恒印记。

一、荆山璞玉:命运转折的起点

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本是荆山(今湖北襄阳南漳县)的普通樵夫,却因一次偶然的发现改写了人生轨迹。相传他在玉印岩(今南漳巡检山区)目睹凤凰栖于洞中,遵循“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古训,深入洞穴寻得一块璞玉。这块未经雕琢的玉璞,在卞和眼中是“可雕琢成国宝”的稀世珍品,他毅然决定将其献给楚国君主。

然而,这块璞玉的命运远比卞和想象的坎坷。楚厉王时期,玉匠仅凭肉眼判断其为普通石头,卞和因此被以“欺君之罪”砍去左足;楚武王继位后,历史重演,卞和再次失去右足。两次献玉的失败,不仅让卞和失去双腿,更让他背负“骗子”的骂名,但这位荆山汉子始终坚信:“宝玉而视之石,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二、血泪泣玉:真理终见天日

当楚文王即位时,卞和已从热血青年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抱着璞玉在荆山下痛哭三日三夜,泪水哭干后竟以血代泪。文王闻讯派人询问,卞和道出心声:“臣非悲刖,悲夫宝玉而视之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这份超越个人苦难的赤诚,终于打动了文王。他命玉匠剖开璞玉,果然得到一块通体洁白、侧视泛碧的绝世美玉。为纪念卞和的坚持,文王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这段历史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得到印证:“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而卞和三次献玉的壮举,更衍生出“卞和泣玉”“卞和献璧”等典故,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中写道:“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元代傅咸则在《玉赋》中感叹:“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

三、文化符号:从历史人物到精神图腾

卞和的故事超越了简单的历史事件,演变为中华文化中“忠贞”“执着”的象征。他拒绝楚文王封赏零阳侯的举动,被后世视为“不慕名利”的典范;而“和氏璧”本身,更成为权力与正义的双重隐喻。

战国时期,和氏璧引发“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蔺相如面对秦王时“宁为玉碎”的勇气,正是卞和精神的延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雕琢为传国玉玺,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使其成为皇权正统的象征。尽管玉玺在五代后下落不明,但“和氏璧”的传说始终与王朝兴衰紧密相连。

在文学艺术领域,卞和的形象被不断重构。元代散曲《朝天子·卞和》以“楚王空怨卞和痴”讽喻统治者昏庸;明代画家戴进创作的《卞和抱璞图》,通过卞和拄拐抱玉的姿态,展现其不屈的意志;现代影视作品中,《大秦帝国之裂变》等剧集更以戏剧化手法再现卞和献玉的场景,让这位历史人物焕发新的生机。

四、历史争议:真实与传说的交织

尽管卞和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始终存在争议。有学者指出,《韩非子》成书于战国末期,距卞和时代已逾三百年,可能存在艺术加工;而“卞和”之名在先秦文献中鲜有记载,直至汉代《史记》《新序》才明确提及,引发“虚构人物”的猜测。

关于卞和的籍贯,湖北南漳、安徽怀远、河南灵宝等地均声称是其故里。湖北南漳的玉印岩留有卞和采玉的传说,岩下石洞可容数十人,洞壁刻有“青螺石帐”四字;安徽怀远的荆山则有卞和洞、抱璞岩等古迹,唐代诗人胡曾曾在此留下“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的诗句。这些争议恰恰反映了卞和文化影响力的深远。

五、永恒启示:真理与时间的较量

卞和的故事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在于它触动了人类最深层的共鸣:对真理的坚持。在信息闭塞的古代,一块璞玉的价值需要数十年甚至百年才能被认知;而在现代社会,新思想、新技术的推广同样面临质疑与阻力。卞和用双腿的代价证明,真理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人物: 卞和 分享 上一篇: 春秋战国周朝国是怎么衰落的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状况 下一篇: 没有了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