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益强盛,不断蚕食关内诸侯,可采取的都是步步为营的步骤,并没有全力进攻六国。可是,在公元前230年,秦国却一反常态,主力尽出,自公元前230年~221年这短短的十年间,扫灭群雄,统一天下。
诚然,秦国的实力远超关东六国,单独对敌关东任何一国都具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这种局面不仅是在公元前230年就出现的,而是自商鞅变法成功之后就已经成为了常态。
可是,在以往的战争中,关东六国在局势危急之际,往往都会组成联军与秦军对抗,也曾经战胜过秦国,也曾兵临函谷关,打的秦国不敢踏出函谷关半步。可是,自公元230年之后,面临着秦国的灭国行动,关东六国却再也没有组织起一次像样的联盟,以至于被秦国各个击破,这又是为什么呢?
周朝在灭商之后,为了自己的统治,大肆分封诸侯,最多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百个之多。各诸侯之间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卫护周王室。周平王东迁之后,局势为之一变,郑国首先发难,开始了兼并的风潮。到了战国初期,在中原大地上,只剩下秦、楚、燕、魏、赵、韩、齐等七个大国和卫、中山、越、宋、鲁等几个小国了。这几个小国虽然势力不大,但在战国时期的作用却非常之大。
从地理性形式来看,中山国横亘在赵、魏、燕之间,作为这几个国家的战略缓冲区。魏国和赵国几次覆灭中山国,可中山国却屡屡复国,这里面固然有中山国后裔不甘心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齐国和燕国是不会允许魏国和赵国占据中山国,进而势力范围扩大到自己身边来的。
因此,齐国和燕国才会在背后积极支持中山复国。卫国在太行山的东麓,掌控着三晋出兵中原的交通孔道,齐国和秦国也不会允许卫国落在三晋手中,因此,卫国虽然弱小,也是大国力保的对象。
位于齐国身边的鲁国是齐国和燕国之间的天然屏障,他的作用不仅于此,还可以在北部少数民族南下的时候,成为齐国御敌与国门之外的战场。如果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势必会先攻击鲁国,那是,齐国就可以出兵救鲁,把战场放在鲁国,以保证自己国家不受战乱之苦。
东边的越国也是这样,他是横在楚国和齐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虽然已经趋于没落,但是齐国和楚国并没有向其动手,其原因和中山国和卫国的情况差不多。而宋国呢,也是同样情况,他是楚国通往中原腹地的必经之地,只要是宋国存在,楚国就不能越宋进攻齐国。
战国初期宋国宋康王非常残暴,不断蚕食周边国家,但是楚国和齐国却并没有强烈反击,其原因就是不想失去宋国这个战略缓冲区,宋康王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敢与放心大胆攻击楚国与齐国。
这种各国之间的战略布局基本上保证了列国之间的战略平衡,这就是战国初期列国之间的战争频繁,但却始终没有任何一国能够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秦国虽然势力超强,但是一旦触犯众怒,也承受不住列国联军的攻击。可是,这种局面在公元前306年被打破。
公元前306年,楚国出兵灭了越国,在东部已经和鲁国接壤。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战略平衡,但是毕竟没有和齐国直接发生冲突,齐国又贪图安逸,也就没有和楚国发生严重的冲突。公元前296年,赵国灭中山国,给齐国和燕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不过,横亘在这几个国家之间还有个卫国,局势还不至于恶化。
公元前286年,秦国和魏国、齐国、楚国联军灭了宋国,成为了秦国灭六国的战略契机。从表面上看,宋国被灭,楚国、齐国、魏国大得其利,秦国因为离得远,并没有得到好处,可是,因为缺少了宋国这个战略缓冲区,楚国、齐国、魏国的边境开始接壤,几方的利益争夺呈白热化,严重的冲突使列国之间不仅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列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互相的不信任程度急剧加深,关东六国从此之后再也无法组织起联军来与秦国争雄了。
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中原列国只剩下卫国在苟延残喘。虽然秦国并没有覆灭卫国,但此时的卫国已经成为了秦国的附庸,名存实亡。到了此时,周初的百国也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了,史称战国七雄,而且老牌的国家也仅剩下燕国一国了。
在公元前241年卫国称为附庸开始,到公元前230年这十一年间,中原六国并没有认识到危险,反而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争夺、厮杀,不断消耗自身的实力。反观秦国,身处关中平原,根本不参与六国之间的争夺,反而趁着六国混战的间隙,不断蚕食关东六国。关东六国为了拉拢秦国助力,反而不断要求秦军出兵相助,这就又给了秦国增强实力的机会。
公元230年,秦国终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开始了覆灭六国的战争。此时的关东六国因为过去的仇恨和利益上的矛盾,互不相信,再也组织不起联军与秦国对抗,只得各自为战。以秦国积攒了百年的实力来攻打实力严重受损的六国,可谓是摧枯拉朽,因此,关东六国被各个击破,秦国仅用不到十年时间就覆灭了六国。
综上所述,秦国能够覆灭六国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秦国自身实力强劲
其二、中原列国之间作为战略缓冲区的卫、中山、宋、鲁、越不复存在。
其三、宋国的覆灭,使得中原列国之间,尤其是楚国、齐国、魏国之间的边境接壤,利益争夺愈演愈烈,使得列国之间丧失了基本的信任,再也组织不起联军来与秦国对抗。
因此说,宋国的覆灭从表面上看是齐国、楚国、魏国的利益,但却成为了秦国攻灭六国的战略契机。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 嬴驷诛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抉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溘然长逝,其子嬴驷即位后迅速下令逮捕商鞅,最终以谋反罪名将其车裂于市。这场震动秦国的政治风暴,表面是君臣反目,实则是新兴法家集团与旧...
商鞅 秦孝公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