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是但是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统称为战国七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看吧。
桂陵和马陵之役后,魏国进一步衰落,齐魏争霸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秦齐楚三强并立,魏、赵、韩、燕次之。此时的秦国,已占有崤函,又据黄河天险,有着十分优越的战略位置,东进的意图日渐明显,引起了各国的恐慌。
楚怀王承袭了先辈的基业,国力雄厚。当时,秦国和齐国势均力敌,若想压倒对方,必须与他国联合。楚国与秦、齐两国均接壤,且实力强大,成为秦、齐争相联合的对象。
然而襄陵之役的发生,使得秦惠文王不得不调整计划,转而选择与魏、韩、齐三国连横来扼制楚国,处于夹缝中的魏国更是借机激化秦楚之间的矛盾。在秦觉得伐三晋已得心应手后,秦惠文王对楚国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政策。
一、秦克巴蜀
1.古蜀的崛起
巴、蜀是较早生活在四川地区的两个部族。春秋至战国之间,巴、蜀立国。“此时的巴,东与楚,西与蜀,南与黔江,北与秦相界。”自春秋以来,巴国与楚国联系较为密切,呈战争与和平相交替的状态。
蜀国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历鱼凫、杜宇、开明三代王朝后,蜀国发展成为“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的泱泱大国。蜀国与楚国联系较频繁,但蜀国的敌人主要是秦国,双方曾因南郑展开长期的争夺。
“向东扩张是古蜀王国一贯的重要国策”,而巴国由于东、南、北三面的土地都被楚国掠夺,只得向西攻掠蜀国,因此两国世代战争,这为后来秦进占巴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魏国的衰落,秦国东部的局势大致稳定下来。
即便如此,从全局来看,以秦国当前的实力还不足以控制中原,且缺乏巩固的后方基地。当时的楚国占据着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上游并有汉中和巴、黔中地区,地理位置上相对占优势。可以说,巴蜀地区对于秦、楚两国的争霸战争都十分重要。
2.秦国软硬兼施
秦国历代统治者看到了巴蜀地区的重要性,并逐步向巴、蜀发展,到了秦惠文王时期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方针。秦惠文王时谋楚的第一步便是攻灭巴、蜀,争夺长江上游的优势位置,对楚国形成高屋建瓴之势。秦惠文王初立时便意识到蜀地“为入楚必由之道”。
后来,秦惠文王知蜀王好色,于是“数以美女进”,再加上当时楚国衰弱而秦国日渐强盛,蜀王便趁此时机与秦修好关系。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爆发了战争,两国都派使者求救于秦。是时,正逢韩国派兵向秦国挑衅,在伐韩还是伐蜀一事上,大臣们展开了激烈讨论。
最终,在司马错的建议下,秦惠文王更加坚定了伐蜀的决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有着明确的平定天下的目的和步骤,而且君贤臣明,上下一心,共同为东出的最终目标而努力。
另外,从全局来看,当时秦国东进完成统一大业的条件尚不成熟,且秦处于关中一隅,以一敌六仍力不从心,与东进相比,攻灭巴、蜀阻力要小很多,而且攻灭巴、蜀可以把巴、蜀变为自己的大后方。
另外,“在此之前,秦对楚的进攻路线集中于斜越秦岭的丹江与汉江通道,然而无论是南阳盆地南侧还是汉江通道东端上庸地,均属于楚国的掌控区,且由此攻郢,仍要面对大洪山两侧汉江、随枣走廊的楚军阻击。”攻占巴、蜀于日后伐楚十分有利,因此,秦惠文王决心伐蜀。
3.楚国的按兵不动
从楚国的角度来看,秦攻巴、蜀时楚国的不作为为秦灭巴、蜀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首先,从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吴起变法后,楚一度注重西南的发展。自楚怀王继位以后,逐渐放松了对巴蜀地区的警惕。其次,从文化角度上来看,楚人主要生活在平原地区,长此以往,只喜原居而恶山居。
楚国之所以未能一统天下,与楚人的这一文化特色息息相关。再次,从战略角度来看,当时巴、蜀之地地势险要,若楚国要进攻巴、蜀,走水路则要从长江逆流而上,走陆路则要穿过崎岖的巫山山脉,难度较大,且楚国的周边有太多选择,取巴、蜀是最耗时费力的一种,因此,楚国虽与巴之间发生过冲突,但仅是设置巴郡、筑扞关进行战略防御,并未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而且,从楚国的兵力分布来看,“楚军力只有少数分布在楚国腹心与古矿冶遗址,大部分在楚国北、东、南部”,因此,楚国无意向西拓展。更为关键的是,楚国统治者对巴蜀地区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从而为秦顺利攻占巴、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秦攻巴、蜀时楚国的不作为是楚怀王在对秦策略上犯的第二大错误。
二、汉中的争夺
秦在攻占巴、蜀之后,为了威胁到楚国的核心地带,秦对楚国发起猛烈攻势,为的是争夺东部汉中,汉中的重要性也决定了秦、楚两国争夺这一地区的斗争将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战国前期,楚国是汉水流域最大的支配者,秦人虽知汉水流域的重要性,但却无暇南顾。直至秦厉共公时,被三晋阻于关中、无法东进的秦人开始向汉中盆地渗透。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时,“左庶长城南郑”,秦国开始将势力延伸到汉中盆地。
此后,南郑的归属屡有反复,历经数代,最终在秦惠公时期,秦国夺取了这一地区。至此,秦国终于在汉水上游这一最大的盆地扎根。此时,秦国所得地区为西部汉中。此后由于秦国当时的战略重心仍在河西,在占领南郑后便未继续深入。
直至秦惠文王时,才再次展开对东部汉中的攻势,并通过丹阳之战夺取了这一地区。对于楚国而言,汉中是楚国的战略重地。春秋中后期,秦国日渐强大,其势力范围开始扩展到汉中盆地和商丹盆地。楚国为了防止秦人南下东进,在汉水的中上游设汉中郡,郡治便在丹阳,因此,秦惠文王时,丹阳被攻占便标志着楚汉中郡的陷落。
战国中期,经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逐步成为楚国的心头大患。楚威王时,便已看到秦国的野心。因此,“楚令昭鼠以十万军汉中”,加强汉中的防务。到了楚怀王之时,楚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依旧十分重视汉中的军事地位。为了保护楚国的西北大门,他们纷纷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却对此置之不理,使得楚国丢掉了汉中,楚国的西北边境由此门户洞开,为后来鄢、郢的陷落埋下了隐患。
五国伐秦之后,秦、齐又各自开始兼并土地。秦、齐两国本无直接的利益纠葛,但是当时的局势已经从齐魏争霸过渡到了秦齐楚并立的阶段,其中楚国既与秦、齐两国接壤,又实力强大,是制约秦、齐争雄的关键力量。
因此,对于秦国来说,齐、楚联合,一方面不利于秦国在中原的势力争夺,另一方面使得齐国的势力更加强大,这不得不引起秦国的警惕。再加上当时秦觉得伐三晋已得心应手,遂决定“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将斗争矛头直指楚国。
面对秦国的野心,楚怀王与齐国结盟,并屯兵于鲁、齐两国的边境和魏、韩两国的南边,同时派兵向北攻打曲沃和於中,威胁秦的盟国。在齐国的帮助下,楚国顺利攻下曲沃并准备进攻商於之地。
“而秦惠王不但想要战胜楚军于商於之地,还想要乘胜夺取楚的汉中地区,因此必须设法瓦解齐楚的联盟,还要做好反击楚军于商於和乘胜夺取汉中的军事上的准备。”这是秦国谋楚的第二步骤。五国攻秦失败后,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在内外政策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夫人郑袖、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对内嫉贤妒能、不思进取,在对外政策上仍然固守传统的亲秦政策。以屈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楚国上层守旧势力太过强大,因而对内要求革除弊政、选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初期曾心愿图强,支持屈原的政治革新,遣“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在此情形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张仪先是贿赂亲秦派的上官大夫靳尚、公子子兰和怀王宠姬郑袖等人,通过他们对楚怀王施加影响,将亲齐派代表屈原放逐出去。之后又要求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如此,秦、楚两国便可成为“兄弟之国”。
楚怀王听后欣然答应,“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并下令与齐国绝交。这是楚怀王第一次背叛齐楚联盟,也是楚怀王时期外交策略上的一大失误。等到楚国与齐国绝交之后,张仪却只承认献地六里,楚怀王方知上当,兴兵伐秦。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国在丹阳交战,韩国亦联合秦国进攻楚国。结果楚国大败,楚大将屈丐、禆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被俘,损失八万人。不久,秦军又占领了楚之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结语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对楚国的战略包围主要围绕巴、蜀、汉中三个地方进行。巴、蜀和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影响秦楚关系以及秦一统天下的重要因素。
巴、蜀的归附,不仅使秦国获得了富国强兵的基地,还使得楚国失去了对抗秦国的前沿阵地,解除了楚国对秦国的威胁,为日后秦国攻占楚国开辟出一条道路。秦得汉中,使得楚国的西北门户洞开,自此,楚国在两国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南朝宋的宫廷史中,路惠男的名字始终与“荒唐”“乱伦”“权力失控”等标签紧密相连。这位出身平民的妃嫔,从失宠的淑媛到权倾朝野的皇太后,其上位之路并非依靠政治智慧...
2025-10-17 乱世幸存者:汉末三国结局最优的三位诸侯汉末三国时期,诸侯并起、群雄逐鹿,绝大多数枭雄或死于非命,或湮没于历史尘埃。然而,仍有少数人凭借审时度势的智慧与灵活的生存策略,在乱世中全身而退,甚至得以善终。...
2025-10-17 狸猫换太子的历史真相:一场“替身”引发的王朝续命传奇在中国古代宫廷的权力游戏中,妃嫔以宫女顶替侍寝的戏码屡见不鲜,但若说一场“替身”事件直接改写了王朝命运,甚至延续国祚200年,则非南宋“宪圣慈烈皇后”吴氏的故事...
2025-10-17 楚文王:开疆拓土与郡县先声的春秋雄主公元前689年,楚武王之子熊赀在丹阳继位,史称楚文王。这位在位15年的君主,以"灭国设县"的改革彻底重构了楚国的政治版图,更...
2025-10-17 权力暗影:中国历史上五大宦官的权谋与覆灭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历史中,宦官群体始终是皇权体系下最特殊的存在。他们因身体残缺被排除于正常社会之外,却因贴近权力核心而成为政治博弈的关键棋子。从秦汉到明清,五...
2025-10-17 魏文侯的成功密码:从“皮之不存”到战国霸主的五重逻辑战国初期,魏国在三家分晋后仅据河东一隅,被秦、楚、韩、赵四面包围,看似注定沦为配角。然而,魏文侯魏斯却以一场“冒雨赴约”的诚信秀为起点,将魏国推上战国首霸的宝座...
2025-10-17 郝普:两次降吴的荆州守将,如何沦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建安二十年(215年),荆州零陵郡城头,蜀汉太守郝普面对东吴大军围城,在友人邓玄之的劝说下开城投降。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更让他成为三国历史上“反复降...
2025-10-17 血色浚稽山:李陵满门抄斩背后的权力、谎言与时代困局公元前99年,浚稽山战场黄沙蔽日,汉将李陵率五千步卒与匈奴八万铁骑展开生死搏杀。这场以少敌多的惨烈战役,不仅改写了李陵的命运,更成为汉武帝时期权力斗争与人性挣扎...
2025-10-17 宗爱:中国历史上唯一连弑两帝的疯狂宦官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史中,宦官群体始终是皇权阴影下的特殊存在。他们或以权谋颠覆朝局,或以才干推动文明,但鲜有人如北魏时期的宗爱般,以极端暴力改写历史轨迹——...
2025-10-17 天京变局:太平天国内耗的权力漩涡与责任归因1856年9月,北王韦昌辉率兵血洗东王府,两万余人在天京城内被牵连处决。这场被称为“天京事变”的权力清洗,不仅标志着太平天国从鼎盛走向衰落,更暴露出其内部权力结...
2025-10-1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