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中期人口可以从顺治年间的6000多万暴涨到道光年间的4亿多呢?要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而清朝曾一度占据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这其中的理由就由历史资料小编分享给大家吧。
自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人口基数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尺。然而受制于先天环境等因素的桎梏,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始终维持在极其低下程度。在清朝之前的中国历史中,虽然宋、元、明三代均曾突破过1亿人口的关卡,但却始终难以再进一步。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人口数量从顺治年间的6000多万迅猛增长到了道光年间的4个亿,前后仅仅过去了百余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清朝中期的中国人口会出现如此爆炸式的增长呢?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气候环境、经济制度因素和时代背景分析。
从17世纪末开始,全球范围出现了一次较大幅度的气候回暖现象,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初。在这段岁月里,由于气温提高、降水量增大,从而使得北半球的400毫米等降水线向北发生较大挪动。由于400毫米年降水量是农耕作物的基本生存保证,这就使得这条地理界线成为农耕(农作物)社会与游牧(牧草)社会的天然分界线。气温的升高使得清朝拥有更多的耕地可以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也就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大量新耕地的出现,使得清朝的水利工程在明朝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并且农耕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明末长期战乱和各类天灾,粮食成为十分可贵的资源,这迫使当时的人们不得不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开垦土地,对耕地的利用效率大为增加。
由于气候变化和精耕技术的进步,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即便不需要高产作物,也足以养活3亿人口了。但是玉米和各种薯类的引入,依旧对清朝的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明朝之前,五谷杂粮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而这些粮食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却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产量的不可控性。由于以小麦和水稻为主的传统农作物抗灾能力不强,导致产量的波动性很大,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光种植传统的农作物是难以养活4亿以上人口的。
不过玉米和薯类并不是在清朝才传入中国的,伴随着欧洲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和明朝解除“海禁”,原产于美洲的这些高产作物早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从东南亚(当时已经大多成为欧洲殖民地了)传入我国的,只不过到了清朝时期才开始大规模种植和推广。从高产作物的引入,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物种传播过程。美洲高产作物在全球的普及和气温的提升,共同促使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全球人口集体出现了一次爆炸式增长。其中英国从1600年的500万人口增长到了1900年的3750万(这其中包含海外殖民扩张和工业发展的因素)、日本从1600万增长到4500万、德国从1200万增长到4300万,即便是饱受英国殖民掠夺的印度也从1.3亿繁衍到2.8亿人口,东南亚的印尼更是从850万暴涨到3800万人口。只不过相较于别国,清朝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体量更快、更为巨大。
即便出现大量可开垦土地、引入了许多高产作物,如果没有稳定的内外环境也是难以持续的。清朝初年,特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虽然皇权专制不断加强,并出现了诸如“三藩之乱”、清准战争等一系列战事,但局势基本稳定,政治清明,没有出现较大动乱。
不仅如此,当时欧洲的先发殖民国家,诸如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兰等虽然早已将势力延伸到了南亚和东南亚等中国周边地区,但却渐露颓势,正遭到来自英国强有力的冲击。正当清朝处于清准战争的时候,欧洲却爆发了异常惨烈的七年战争,极大的牵制了西班牙、荷兰以及沙俄等欧洲国家的精力。当时的沙俄尚未完全崛起,更罔论日本了,所以17世纪到19世纪初期的清朝周边并不存在较大的威胁。稳定的局势是保证农业发展以及人口增长的重要条件。
清朝的统治逻辑有着非常独特的地方,这与清朝统治者的出身密切相关。由于清朝皇室崛起于白山黑水,是通过八旗制度将东北满洲、辽东汉人和漠北游牧部落结合起来的,因此清朝的皇帝同时也是八旗制度下的大可汗。由于同时统治着长城南北,清朝并不存在先前中原王朝所面临的漠北游牧族群南侵的威胁,因此军费开支相对较低。当清朝的人口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国家的税收就已经足够了,巩固皇室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反而成为最重要的事情。
康熙年间,清朝国库充盈,为了稳定民心,朝廷决定废除人头税,并规定了“兹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这就使得普通百姓能够大胆的繁衍后代,不用担心因为人丁增多而需要交纳更多的税赋了。清朝实行了“摊丁入亩”经济政策,将中原农耕王朝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以户籍人口作为征税标准的做法完全取消了。新的税制改革为清朝人口的繁衍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政策保障。
由于清朝征税制度完成了人地分离,户籍制度不再与征税紧密挂钩,人们可以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流动权利。再加上清朝初年国家推动的人口迁移政策,也从客观上调整了人口分布的均匀化。为人口的全面爆发提供了地理条件。“走西口”、“闯关东”在这段时间里迎来了一个高潮期。
人口活动范围的扩大,促进了边疆和山区的开发,提高了清朝整体的粮食产量和人口供养能力。清朝的疆域辽阔,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远胜历朝历代,漠北草原、雪域高原等边疆少数民族人口同样被囊括在清朝人口统计中,提高了人口基数。
医疗水平的进步是清朝中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另一个原因,尤其是牛痘的引入解决了天花问题。在中国,传统的中医以经验总结为主,汇聚了历代医者的心血,到了明朝后期由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作为集大成者,更是总结中国历代药物经验,显著减轻了中国用药错误的造成死亡的人数。西方医疗技术伴随传教士一起“西学东渐”,同样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清朝医疗水平的提升减少了人口死亡率,提高了出生率。
综上所述,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清朝的传统医疗水平和农耕技术显著提升,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另外随着气候的回暖出现了更多的可开垦土地,征税制度的变革和清朝前期对移民的鼓励政策促进了人口的流动,美洲高产农作物也在此时得到大力推广,就这样在土地、劳力、高产作物的共同促进下,清朝粮食产量获得极大增长,促进了人口的发展。
1850年2月25日,圆明园慎德堂内烛火摇曳,69岁的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在病榻上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位在位三十年的清朝君主,终其一生未能扭转王朝颓势,却以“节...
道光后面是什么皇帝 2025-07-18 奕经大败英军: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溃败与历史反思奕经(1796-1853),作为道光帝侄子、乾隆帝曾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中以"扬威将军"身份指挥的宁波...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道光后面是什么皇帝 2025-07-04 清朝为何不敢删除明朝历史:政治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考量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往往伴随着前朝史籍的销毁与篡改,但清朝却是个例外。从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明史馆,到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最终成书,清朝历时近...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7-02 查慎行:清初诗坛的孤光与历史褶皱中的文人标本在清初诗坛的星空下,查慎行如一颗孤星闪烁。这位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诗人,以万首诗篇镌刻时代印记,却在文字狱的阴影中活成惊弓之鸟。他的生平恰似一部微缩的清代...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6-27 佟国维与索尼:跨越满汉鸿沟的权力共谋者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佟国维与索尼的名字如双子星般闪耀。一位是出身汉军旗的“佟半朝”,一位是四朝元老的“辅政首臣”,看似分属不同阵营的两人,却在顺治遗诏制...
顺治为什么出家 索尼 2025-06-27 穆彰阿“万全之策”考:晚清权臣的务实外交与政治投机道光年间,当英国军舰封锁珠江口的炮声震动紫禁城时,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向道光帝进献了一纸“万全之策”。这份策略既非林则徐主张的“严禁鸦片、武力抵抗”,也非琦善倡导...
道光后面是什么皇帝 林则徐 2025-06-25 索尼:康熙朝的忠臣之辩与权力密码在清朝初年的政治棋局中,赫舍里·索尼的名字始终与“权臣”“忠臣”的争议相伴。这位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元老,以首辅大臣之姿主导了少年康熙亲政的关键转折,却...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6-20 林召棠“天下第一策”:科举殿试中的治国方略与时代洞察道光三年(1823年)春,广东吴川人林召棠以一篇策论力压群雄,被道光皇帝钦点为癸未科状元,其答卷更被御批为“天下第一策”。这篇策论不仅展现了林召棠深厚的学识与政...
道光后面是什么皇帝 林召棠 2025-06-12 鳌拜:康熙帝师到权臣的蜕变与清初政局嬗变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坛上,鳌拜的名字始终与“权臣”标签紧密相连。这位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勋旧重臣,其政治轨迹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满洲贵族政治向皇权专制转型...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6-03 顺治帝:功过交织下的帝王评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清朝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帝王。他年少登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亲政,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其统治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存在一些不足,...
顺治为什么出家 福临 2025-05-2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