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人作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科举作弊的人多吗?
康熙五十年(1711),江南乡试揭榜的那天发生了件大事。在看到上榜人士姓名后,扬州的秀才们一片哗然,纷纷聚齐起来上街抗议,更有情绪激动者还跑到了主考官左必蕃的生祠大肆破坏,直接拆了左必蕃的祠堂。此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还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
事情是这样的,这次乡试的中榜举人,整个江南才13人,其中居然有足足5人是扬州盐商之子。这五个人的底细考生们都一清二楚,全是些胸无点墨之辈,写出的文章只能说是狗屁不通。这些纨绔子弟能大批上榜,其中没有猫腻自然是没人相信的。因此考生们一致认为,一定是主考官左必蕃收了巨额贿赂,把录取名额卖给了这些盐商之子。这下秀才们炸锅了,愤怒地跑到考场,把“贡院”二字改成了“賣完”,来讽刺科举的名额就是用来卖的。

眼见事情闹大了,江宁织造曹寅赶紧把此事上奏,听闻科考舞弊已经如此猖狂,康熙大怒,立刻下令彻查此案。事实证明,被拆了祠堂的左必蕃是冤枉的,收礼的是他的副手赵晋。赵晋虽然只是个副考官,收起礼来却毫不手软,光是考生吴泌就孝敬了3000两白银,其他几位家底也不输吴泌,可想而知这次乡试赵晋捞了多少钱。案发后,几名参与舞弊的考官统统被问罪,赵晋则直接在狱中自杀,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主考官左必蕃也因“失察”被革职。
在考卷“糊名”、考官看不到考生姓名的情况下,吴泌是怎么串通考官的呢?很简单,靠的是写暗号。他花了5000两白银找人替考,替考者在每张试卷上都写上“其实有”三个字,阅卷的句容县知县王曰俞收了钱,看到暗号就把试卷推荐给考官了。而这样轰动全国的舞弊案只是科举作弊的冰山一角,单写暗号一种方法就能玩出花来,暗号种类多种多样,有“能是之乎”,也有约定一个生僻的开头或结尾用词,更有玄乎的,把“也”字的一勾故意省略,以此让阅卷人注意到。
不过通过特定笔迹串通考官的做法并不是那么管用,因为科举还有“誊录”制度,即交上的考卷由专门的誊录人员再抄写一份,以防阅卷人通过笔迹送人情。然而在金钱攻势下,誊录生也是可以被买通的。有一种叫“蜂采蜜”的作弊方法,就是事先选定一名文采比较好的誊录生,在他进入誊录房之前就把试卷和笔墨藏在誊录房内,等到特定考生卷子交上来后,就把目前所有文章的好词好句全拿来抄成一张完整的试卷,再把该考生试卷烧掉。由于这种集百家之所长而汇成的试卷,就像凝聚了无数花朵精华的蜂蜜一样,因此被叫作“蜂采蜜”。
“蜂采蜜”操作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收了钱的考官在阅卷时候,把甲的试卷割下来,换到乙的卷面上。仅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年,就查出了18名换卷考生,其中参与密封、誊录、阅卷的考官自然是沆瀣一气,统统被问罪。
然而如此明目张胆寻找代笔、买通考官的难度太大了,需要极雄厚的财力才能做到,更多没那么多钱的考生只能享受差一等的待遇——延长考试时间。别人早上进场考试,当天下午就得交卷,而花钱“继烛”则可以一直写到晚上。比如光绪年间就有次“继烛者竟有十数人之多,迟至戌正三刻始毕”,如此严重的舞弊也让科举制度愈发式微。

即使是“继烛”,也注定不是平民考生能玩得起的,更加广泛而廉价的作弊手段还要数带小抄。在河南洛阳发现过一本作弊小抄,全书仅有6.5厘米长,4.8厘米宽,1.5厘米厚,但这样袖珍的一本书竟然写了30万字,内容为《五经全注》全文。考生们藏小抄的位置和今天大差不差,有的藏在衣服夹层里,有的藏在鞋底夹层,有的塞在食物里带进去。
还有人把小抄写在考试时穿的衣服上,比如烟台莱州市就有人收藏了一件明朝马褂,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平均一个字长1.8毫米,也不了解考生是怎么看得清的。朝廷为了防止挟带小抄也是煞费苦心,除了加大搜查力度外,有一段时间还特意准备一统的衣物,让考生洗浴后换上才能入场,不过这样成本实在太高,没多久就废除了。

还有像现代考试带手机一样的场外求助方法。古代虽然无法用手机传出试题,但可以用飞鸽传书。信鸽可以定点飞行,将试题带出场外,再由工作人员赶紧写出答案送回科场。每年的春闱和秋闱往往是小偷挣外快的好时机,这些梁上君子来去自如,忙忙碌碌地传递消息给考生,虽然风险很大,但报酬也十分丰厚。

可以看出,古代考生为了谋得功名可谓费尽心机,这些人总想通过各种歪门邪道进行作弊,手段之繁杂比起今天的考试也不枉多让。但捷径也不是那么好走的,清朝一旦查实,考生革去功名,徇私考官则全部死刑。然而这样也无法阻止作弊军队,毕竟被抓住把柄的几率太小了,相当于一本万利的好事,于是催生了这么多作弊的方法,令人大开眼界。
田文镜(1662年—173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重要大臣,原隶籍汉军镶蓝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他以铁腕治政、清廉刚正著称,...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20 权力漩涡中的父子博弈:康熙两废胤礽的深层动机解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塞外行宫的寒风中,55岁的康熙帝当众痛哭流涕,宣布废黜皇太子胤礽。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储位之争,不仅撕裂了清廷权力结构,更暴露出封建...
康熙的儿子们 胤礽 2025-11-20 纳兰明珠:康熙朝权臣的辉煌与沉浮,词人纳兰性德之父在清代康熙朝的璀璨星空中,纳兰明珠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星辰。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显赫的官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作为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
康熙的儿子们 纳兰性德 2025-11-20 佟国维的“双面棋局”:支持八阿哥与善终背后的政治智慧在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激烈角逐中,佟国维作为上书房首辅、康熙帝的亲舅舅,始终以八阿哥胤禩支持者的形象活跃于朝堂。然而,这位看似押错宝的重臣,最终却以“善终”收场...
康熙的儿子们 胤禩 2025-11-19 康熙晚年为鳌拜平反:权臣与忠臣的复杂历史镜像1669年,16岁的康熙帝以“布库戏”为掩护,智擒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被后世视为少年天子巩固皇权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五十年后的康熙五...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9 康熙后宫姐妹花:繁华背后的命运沉浮在清朝康熙帝的后宫中,有四对姐妹花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她们身处权力与情感交织的深宫,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或荣耀一时,或凄凉终老,其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赫舍里氏...
康熙的儿子们 2025-11-19 鳌拜权倾朝野:康熙圣旨亦难逃其“二次审批”在清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鳌拜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多年的征战积累,逐渐在朝廷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权倾一时的权臣,其权力之大,甚至到了...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7 权臣末路:康熙对鳌拜的处置与历史回响1669年盛夏,北京紫禁城南书房内,14岁的康熙帝以摔跤少年为掩护,突然发难擒获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鳌拜。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不仅改写了清朝政治格局,更在历史...
康熙的儿子们 鳌拜 2025-11-14 雍正与宜妃:权力更迭下的恩怨纠葛在清朝康熙与雍正两朝交替之际,宫廷内的权力斗争错综复杂,其中雍正帝与康熙宠妃宜妃之间的恩怨,成为这段历史中颇具戏剧性的一幕。雍正对宜妃的羞辱,背后交织着个人情感...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11-12 施世纶:靖海侯之后,清朝第一清官的传奇人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政治舞台上,施世纶以其清廉正直、勤政爱民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作为靖海侯施琅之子,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荣耀,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
康熙的儿子们 施琅 2025-11-11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