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清朝 >  慈禧太后为何非要杀光绪?

慈禧太后为何非要杀光绪?

时间:2022-05-07 11:26:21来源:历史资料作者:Marshall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并不是光绪的亲生母亲,而二人的关系也不怎么样。甚至在外人看来,光绪对慈禧是言听计从,十分畏惧。既然如此,慈禧为什么杀光绪呢?慈禧杀光绪真的是因为政治斗争吗?

慈禧太后戊戌变法之后就很想杀掉光绪。当时有一种说法,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他们有个计划,调袁世凯的军队包围颐和园,把慈禧太后劫 持下来,甚至杀掉慈禧太后,这样来推行变法。这一点,我们历史学家一直不大相信,认为这是清政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但是大约在二十年以前,杨天石先生又 在日本发现了一本书——《诡谋直纪》,这本书是谭嗣同的朋友、维新派成员毕永年所作,描述百日维新期间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六他在北京的活动与见闻。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

其中说到谭嗣同要毕永年当包围颐和园的总指挥,要把慈禧太后抓起来杀掉。后来变法失败,毕永年逃到日本,写了这本书。在袁世凯告密以前,清政府下命令只是抓康 有为和康广仁他们兄弟两个人,没有说要抓谭嗣同。

谭嗣同是一个人去跟袁世凯讲,要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等袁世凯告密以后,隔了几天再把谭嗣同他们抓起来的。慈禧一听要杀自己了,这是不共戴天之仇,所以“戊戌六君子”抓起来以后,没有经过什么法律程序,就把他们杀掉了。

清朝政府杀人一般有一定的程序,而且皇帝要秋审,凡是地方上要杀人的,皇帝要一个个亲自看,有的人要死,就勾一下——勾决;有的人可以不死的,就不勾,不勾是缓刑。

这六君子没有经过秋审的程序,抓到以后审都不审,马上就杀掉,作为紧急情况特殊处理的。可见慈禧对这些人恨之入骨。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慈禧也是要先下手为强。

慈禧在戊戌变法之后,因为与自己的性命有关,一定要把光绪废掉,不让他当皇帝。怎样能够除掉光绪呢?

她有这样一个计划,就是制造谣言,称光绪病重,在慈禧政变之后的不久,就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了一道诏书:招全国名医进京,给光绪看病。诏书中光绪说,他从四月份以来,身体就一直不好,现在越来越重了,所以要各省的督抚找当地的名医进京来看病。

由此,其实不难看出,慈禧已然是打算撤了光绪,改立新的傀儡皇帝。纵然光绪由自己一手带大,但与权势相比,慈禧毅然决然动了杀机。对慈禧而言,任何人都是不能捍动她对权势的追逐与贪恋。可是,慈禧杀光绪究竟是不是出于政治考量呢?下面小编继续为大家介绍。

当时诏书一出,舆论哗然,因为四月份正好是百日维新开始,所以那时的光绪皇帝正是意气风发,精神非常好,在搞新政,发 布上谕,推动变法。八月又发诏书说自己在变法期间身体很不好,这个马脚就露了。

这是慈禧的话,这是为杀光绪做舆论准备,当然不会说是杀掉,说他病死的。当时舆论大哗,上海的一千多绅士、商人上书,要求保护皇上。后来慈禧把端王载漪子溥隽立为大阿哥,就是皇太子,就是准备要换一个皇帝了,让溥隽做接班人,当时接班人都已经进宫了。

慈禧征求几个著名的督抚的意见,张之洞不敢说话,刘坤一说:“君臣之份已定,中外之口难防”,天下人的嘴很难防。

外国人知道这个事,来干预了,要派医生进宫,要看看光绪身体好不好,是真病还是假病。慈禧拒绝,不让外国医生来,但是外国人非要给光绪看病不可,实际是 不同意她废掉光绪。慈禧也怕外国人啊,只有让法国医生进宫看病。

法国医生说光绪身体很好,没有病。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做了这么件事,弄得很尴尬,所以她很恨 外国人,后来利用义和团杀外国人,这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外国人让她没能杀成光绪。

光绪身体确实也不好,但是也不能突然就这么死了,这也没法交待。所以在全国招医生,在全国造舆论,说皇帝病重,以后说他病死了就顺理成章,不过她的这个计谋没成功。当时的力量不仅仅是慈禧单独的皇权了,有牵制皇权的力量了,一个是老百姓以及地方上的势力已经相当大了。

太平天国以后,地方督抚的势力相当大,他们不敢造反,不敢有大的动作,但是你要杀皇帝,他们不同意了。老百姓,特别是新式的商人起来反对,还有外国人也不同意慈禧废立。

后来医生给光绪看病,慈禧都派人监视。医生给光绪开的药都不是重药,是平和的药,慈禧对医生就很不满意。后来历史学家研究的清廷档案中的这些脉案,都是医生在慈禧的影响下写的,我怀疑有不可靠的地方。

尽管关于光绪是否被慈禧害死,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足以证实。可是光绪死在慈禧离世的前一天种种疑点,不由让人产生联想。小编相信不久的将来,历史学家终究会还原当时的真相。

人物: 光绪 慈禧 分享 上一篇: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篇: 徐锡麟安庆起义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