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很多人就非常喜欢吃火锅,火锅可以说是一种经久不衰的美食,而且能够放在火锅里面涮的食材非常多,各种不同口味的锅底也是满足了很多人不同的需求,而且不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火锅,都很有代表性。那你知道,在菜品并没有现代这么丰富的古代,古人吃火锅的时候都涮些什么菜吗?古代的火锅叫什么名字,古人又是怎么吃火锅的呢?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不断演变,火锅等日常用品也随着更新换代,五花八门,这就是社会的发展规律。
以前没有电热和燃气,只靠柴火、木炭作为燃料加热,食材之类大凡以大白菜、白菜花、菠菜,莲藕、鱼丸,羊肉片等等。食物丰俭由人,食品随心适口,加点小酒,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情趣。一直都认为,古人比现代人更懂得享受,就比如在吃火锅这件事沙,就涌现出不少历史上著名的吃货
比如西汉的江都王刘非发明了”九宫格”,不过当时被叫做“分格鼎”;东晋的陶渊明创造了“菊花火锅”这种新式锅底,后来还被慈禧太后发扬光大;另外还有为“涮羊肉”火锅命名的元太祖忽必烈,首创了“风羊”火锅的明太祖朱元璋。
当然啦,最有名的记载是乾隆皇帝,他除了下江南寻遍美食,还创下了一个月吃23种、66次火锅的最高纪录,同期还举办了以涮肉火锅慰劳“离退休职工”的——“千叟宴”,算是极致的火锅爱好者啦。
所以你要问古代人们是怎么吃火锅的,先来看看故宫博物馆展览上出现的几款“火锅”吧!至于古人吃火锅要下哪些菜,也来举几个著名的例子。魏文帝曹丕最爱吃的是“五熟釜”,也就是五个火锅格子,分别放猪肉、狗肉、羊肉、牛肉、鸡肉来煮,吃不同的口味。唐代的白居易有一首《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明当时吃火锅一定要喝米酒的。
到了明清时期,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各种香料进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火锅的味道和种类。简单的说,这个时候的火锅,秉着“能吃就不要浪费”的思想,各种食材统统可以丢下去涮!这里的带头大哥,就是皇帝们,他们不仅自己喜欢吃,还喜欢大宴宾客。
最后到了清末,吃火锅也讲究风雅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淡派吃法,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吃火锅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器具,用什么样的火锅。古代器具材料的发展也就是火锅材料的发展,从一开始的陶制品,到青铜鼎器,再到铁器,火锅器具也是在慢慢发展的。二是热源,吃火锅必须有源源不断的热源,古代没有现在的电和气,只能用柴火或木炭来加热火锅。三是食材,古代的食材大多是就地取材。可以吃到豆腐,白菜,猪牛羊肉,鸭血,菠菜等。
吃火锅的历史应该和人类发现用火开始,你想想,当时古人是吃生肉的,后来用上了火,用一个凹面的石头,把肉切小放入,吃起来肯定比吃生的好吃,水成了汤也很好喝,这就是吃火锅的开始。这一古老最简单吃法保留下来。北方游牧民族基本上是天天吃火锅,因为他们没有炒菜的概念。南方的人由于吃得很杂,所以将蔬菜放入火锅里与肉一起煮,也很好吃。几千年以来,只是在切肉方法有改进,主要是易熟上口快,还有蘸料味道更鲜美。
可以想象一下古人几个人围坐在火炉旁,架个青铜锅或铁锅,忍受着炭火的烟气,涮着牛羊肉,喝着小酒,边吃边聊。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辣椒”在未进入中国时,怎么会有辣的调味出现呢?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从元、明、清到现今,火锅器皿上的变化并不大,新的容器除了锅宝采用耐高温透明玻璃,煮的时候可见食物的翻腾,吃的时候较不会有漏网之鱼外,铜锅、铁锅、砂锅等锅具,只是在制作上更为精致,多已使用几千年以上,而现用的最普遍的也最广泛的锅具为“不锈钢锅”,也就是俗称的“白铁锅”。
古代一些帝王与火锅有一定情结,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吃火锅。有一年冬天,部队突然要开拔,而他饥肠辘辘,定要吃羊肉,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之,并加调料、葱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赞不绝口。后来,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赐名为"涮羊肉".相传,明代文学家杨慎小时候随其父杨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园设的酒宴。
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锅,火里烧着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联,上联云:"炭黑火红灰似雪",要众臣嘱对,大臣们顿时个个面面相觑。此时,年少的杨慎悄悄地对父亲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其父遂把儿子的对句念给皇上听,皇上龙颜大悦,当即赏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余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南宋理宗赵在位期间(公元1224~1264年),福建泉州出了一位名士,姓林名洪,自号可山。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以诗闻名当世。他性情恬淡,经常游历名山,拜访高僧隐士。
一年冬天,林洪专程前往福建武夷山拜访著名隐士止止师。武夷山是福建第一名山,相传古时有山神武夷君住在此山而得名。这座山绵延120余里,溪流环绕其间,分为九曲。止止师住在第六曲仙掌峰。
林洪快到仙掌峰时,天空下起了大雪。一只野兔在岩上奔驰,因下雪岩滑,滚下山来,被林洪捕获。林洪手提野兔,心里很是高兴,不知不觉来到止止师住的地方,要同主人一起美餐一顿。
他问止止师会不会烹兔。止止师说:“我在山中吃兔的方法是:在餐桌上放一个火炉,炉上架着汤锅;用酒、酱、椒、桂等作调味汁,把兔肉切成薄片,待锅中汤沸时,用筷子夹着肉片,在汤中测熟,蘸上调味汁来吃。”
于是他们就按止止师所说的方法,烹食了这只兔子。林洪觉得这种食法,不仅滋味鲜美,而且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非常有趣。几年后,林洪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市),在工部郎杨泳的筵席间又尝到了这种方法烹食的兔肉。
他看到炉上锅中汤汁沸腾,如浪涌江雪,宾主们夹着红色的肉片在蒸汽中频频摆动,如风翻晚霞,即席赋诗一首,其中有“浪涌睛江雪,风翻晚照霞”的名句。
随即给这一菜肴取了个名字“拨霞供”,而且把它收入自己撰写的《山家清供》一书中。从以上文字我们不难得知,林洪所谓的“拨霞供”就其用料和烹食方法来说,应该就是火锅涮肉。也许今天的测羊肉就是由此而来的吧。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有四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誉为“四大名著”。它们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2025-09-23 王世充墓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归宿探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隋末唐初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王世充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割据势力,其生平事迹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王世充墓的具体位...
2025-09-23 七国之乱后为何独留楚国:血缘、政绩与政治智慧的交织公元前154年,西汉景帝三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联军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叛乱以中央政权全面胜利告终,吴、赵、济...
2025-09-23 三公九卿: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基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三公九卿制作为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核心架构,不仅奠定了封建王朝官僚体系的基础,更通过权力分立与职能分工,深刻影响了后世两千余年的政...
2025-09-23 杨万里代表作品:诚斋诗韵中的自然与人文交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南宋诗人杨万里以“诚斋体”独树一帜,其作品以清新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灵动之美,也传递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一...
2025-09-23 鄢郢在哪里:历史迷雾中的地理坐标探寻在中国古代史中,"鄢郢"作为楚国都城的代称,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这个承载着楚国兴衰记忆的地名,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地理...
2025-09-23 平凉劫盟牺牲的将领:血色盟约下的忠魂悲歌公元787年4月19日,甘肃平凉城西泾河北岸的虎山之下,一场改变唐蕃关系的劫盟事件在此上演。吐蕃大相尚结赞以会盟为名设下陷阱,唐朝主盟使浑瑊虽侥幸逃脱,但随行将...
2025-09-23 陈宜中几个儿子:历史迷雾中的家族脉络南宋末年,风雨飘摇的朝堂上,陈宜中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成为支撑危局的最后一根栋梁。这位以“强硬主战”著称的宰辅,其家族命运与南宋抗元史紧密交织。关于他的儿子数量...
2025-09-23 禽滑釐怎么读:拨开历史迷雾的正确发音在战国时期的学术星空中,墨家学派以“兼爱非攻”的思想独树一帜,而墨子的首席弟子禽滑釐,作为这一思想体系的重要践行者,其姓名读音却因历史文献的复杂记载引发了长期争...
2025-09-23 犬养毅: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朝的日本政治家犬养毅(1855年6月4日—1932年5月15日),号木堂,日本第29任首相,日本近代史上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朝的元老重臣。他的一生,既是日本政党政治发展的缩...
2025-09-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