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末农民起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朝时期:爆发的农民起义为何最终会走向失败?
前言:
在经历过战国时期的洗礼,秦国依靠商鞅变法实现了变革图强,先后歼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改变了之前诸侯割据的局面,成为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国沿用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依法治国,一统度量衡,一统货币。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社会风俗,让民族更加团结,凝聚力更强,秦朝在秦始皇时期发展迅猛,国力也不断增强,但是到了秦末,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和赵高一起谋反撺掇了皇位,把秦律变得更加严苛。底层百姓长期在这样的压制下,无法生存,只能起义谋生存,于是爆发了农民起义,也间接的导致了秦朝的灭亡速度。那么这次的农民起义为何短短时间就会失败呢!
二世继位,加速危机
1、延续秦律,严苛暴政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继位,律法更加严苛,变本加厉的刑法让人民衣不裹腹,本来在秦始皇在位时期,由于严苛律法已经造成了动乱,但由于当时皇帝和开国大臣的镇压,没人敢去和秦朝作对,等到秦二世,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让人民不断交税,增加徭役,而且杀的人越多越是忠臣,官吏让交的税越多就是好官。完全违背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了更多的贪官污吏,社会腐败不堪,百姓人人自危。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吃的穿的连动物都不如,只能隐居深山。
2、大兴土木,纵情享乐
秦二世胡亥继位第一件事就是休建始皇陵,因为他的皇位也不是正规继承而来,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就要展示自己的孝心,先修建一座规模空前的皇陵。百姓都被要求去修建,还要建始皇庙,把之前秦始皇在世时没有完成的阿房宫继续修建,大兴土木,让百姓除了要被征收税收外,还要承担沉重的徭役,生活苦不堪言。胡亥自从跟从秦始皇去外出巡游过一次外,就喜欢上这种感觉,模仿秦始皇外出巡游,把秦始皇走过的地方又故地重游了一遍,还在写字的石碑加上了自己的名字,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不仅如此还滥杀功臣,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放过,担心他们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以各种理由和形式处死了他的兄弟姐妹,当初太子扶苏就是被他和赵高合谋杀害才取得皇位,所以也想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或者防止别人去效仿他。
农民起义,规模空前
1、天降大雨,延误日期
秦二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修建长城,还派出大量戍民驻守岭南,修建阿房宫等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将近二三百万人。当然长城对于现在来说已经成为了旅游胜地,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修建它的人来说确是很大的灾难。在当时秦二世为了修建长城,征收百姓去到达渔阳戍守,而且规定了时间必须抵达,当时的交通工具并不发达,只能依靠步行去,大多数人都来自五湖四海凑在一起,等到了大泽乡的时候,天公不作美,正好下起了大雨,众人只好躲雨等结束在行走,但也就是因为这次大雨时间过长导致了无法按时到达,按照秦律,延误工期未按时到达要被判处死刑。再加上一路上戍卒对百姓非打即骂,早已怨声四起,在得知延误处死的这一刻百姓的情绪到达了鼎峰。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于是一有人带头,都揭竿而起。最终爆发起义。
2、建立政权,对外扩张
郭正域说:“自古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秦之强盛,兼并六国,卒之扰乱天下者,非六国也,乃陈胜、吴广一二小民也。”意思就是陈胜吴广的起义加速了秦朝的亡国之路,为了能让起义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于是陈胜等人就在帛书上写上陈胜王的话语,然后放在鱼肚,等戍卒打捞鱼做饭时,被发现然后让人模仿狐狸的声音说:大楚兴,陈胜王。古代的人本来就特别相信鬼神迷信,这样大家都觉得陈胜是真命天子。起义也就顺利成章,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典故由此而来。为了让那个起义有合理的名头,就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称号,建立了张楚政权,讨伐昏君,诛灭暴秦为目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由此拉开帷幕。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爆发起义后,犹如星星之火,爆发出燎原之势,各地纷纷响应,开始往咸阳逼近。
内部激化,兵败身死
1、政治投机,引发猜忌
起义军刚开始的时候,秦二世依然专注享乐,根本没有把农民的起义当成一回事,导致起义军不断壮大,按理说秦国能歼灭六国,那军事实力肯定很强,怎么会轻易让农民武装的起义扩大呢?其实是当时秦军都被派到和别国攻打,再加上秦二世的不重视,当时受到压迫的百姓纷纷杀到当地的官吏,响应他们的起义。向西面、北面、南面三面进攻,葛婴在攻打下东城后,就把楚人襄立为楚王,但是后面听说陈胜已经自立为王的时候就赶紧杀掉了楚王,但是此时的陈胜已经不再相信葛婴,觉得他背叛自己,借机杀掉了他,他的死也让其他人开始防备,相互猜忌。自此内部的矛盾开始引发。
2、人心不齐,各自为政
起义军由于都是农民的武装,自然没有什么凝聚力。刚开始之所以能起义,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利益,都不愿意受到压迫,也是被逼无可奈何。陈胜让周文向西攻打的时候,一路打到函谷关,秦二世终于慌了,不得不重视,于是把监狱的囚犯赦免出来让抵御入侵,在章邯的指挥下周文不得不撤出函谷关,最终被逼退到绳池,被秦军打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没有人来救助他的大军,最终被灭,周文也自杀身亡。起义军都想着保存自身的实力,没有全局的方向,陈胜也不派兵去救援,最终损失一名大将。
武臣在受命攻取赵地之后,也开始不听陈胜的命令,想着自己占山为王,忘记了自己伐秦的目的,眼看着各路攻打秦军的势力都遭到了打击甚至灭亡,也没有伸出援手,虽然最后自己的实力是保存了,但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起义军都灭亡的时候,也就是他不再有依仗的时候,从而成为秦军的主要攻打目标,最终是因为李良造反,把武臣姐姐杀死的时候顺便把武臣也给杀死。
章邯的大军一路向陈县进攻,最终陈胜带领剩余的起义军奋起抵抗,但是因为实力悬殊,人手差距太大,导致失败,一路逃亡。在逃亡的路上,陈胜又被车夫给杀害,带着他的尸体去向秦军邀功。由此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持续了六个月后以失败告终。
总结:
秦朝的这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鼓动了后世反抗压迫的统治,也给后世项羽,刘邦的起义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朝的统治,也给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经验教训,面对压迫,一味的忍受,只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困苦,只有站起来反抗才能给自己一个生路,也给无数被压迫的人民站起来的权利。反抗暴政,这就是唐太宗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也是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才会更加重视人民,减轻赋税,鼓励生产,最终创造了一个盛世,在他的手里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人民生活繁荣富强,外族也不敢轻易来犯。
如果说陈胜不因为取得了一点胜利就沾沾自喜,不骄不躁,仍然能够爱惜人民,牢记自己起义的目的,站在百姓的利益上,说不定就会是称霸中原的一个最强大的力量。或许宋代会怎么发展也未可知,惋惜陈胜因为取得的一点小胜利而冲昏头脑,只专注享乐,开始相互猜忌,相互防备,各自为政。而且秦朝当时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大家都想着自己发展,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大军怎么可能长久的发展下去呢,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六个月的时间就灭亡也不足为其。这也与农民领导的起义有很大的关联,农民有其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很难有突破,不能够保持领导团体长期的团结,而且特别容易滋生贪图享乐的思想,特别安逸且迷信,连起义都是靠迷信建立,很难长久的保证,没有思想上的一统和前进,也没有政治人脉的积累,更没有威望。完成一次大的突破就很难成功。
参考文献:《史记陈涉世家》《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 嬴驷诛杀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抉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溘然长逝,其子嬴驷即位后迅速下令逮捕商鞅,最终以谋反罪名将其车裂于市。这场震动秦国的政治风暴,表面是君臣反目,实则是新兴法家集团与旧...
商鞅 秦孝公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