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仪和商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都是秦国功臣,为何商鞅被车裂,张仪却善终?
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最终吞并六国,一统中原,其发展进程可谓波澜壮阔。当然,它的发展历程中,历代秦王君主和大臣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艰辛。在历任秦国宰相中,有两个从魏国来的大臣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就是商鞅和张仪。
商鞅变法,在短短数年里,使得秦国的家家户户都能做到自给自足。男人们勇于参加国家的对外战争,对私斗却感到羞耻。秦国的百姓之间不再敢隐瞒触犯法律的亲朋好友的行踪,乡与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机构都得到了很好地治理。
张仪游说,以连横之术分化六国,使得秦国兵不血刃地得到了黔中郡,成功弱化了魏国和楚国的发展势头。史书称赞,张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商鞅和张仪,对于秦国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功臣。但同样是跌宕起伏的命运,张仪的结局和商鞅是相反的。商鞅惨遭车裂,张仪回到了魏国做了相邦。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差距呢?
1、两人与秦国贵族关系不同
根据史书记载,在第一次变法的过程中,商鞅除了对秦国管理百姓的法律进行了改革之外,还向贵族动起了手。商君之法规定,秦国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受爵,每个贵族应该以军功定爵位,以爵位来计算自己能得到的土地田宅,妾室人数,服装的数量。
秦国有军功的人显贵光荣,没有军功的人则只能吃祖先的老本,而再下一代就完全没了依靠。这样的做法就很让贵族们感到恼火了,不光自己要倒霉,自己的子孙也要跟着没钱花,你想想,他们能不对商鞅恨之入骨吗?
然而,张仪却不一样。他在秦国的成就,主要是外交领域。张仪不得罪秦国的贵族吗?其实也有所冲突,但是,都是为了主张策略,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比如,张仪曾经向秦惠文王进言,说樗里子一直与楚国勾结。比如,张仪曾与司马错在战略部署上有过矛盾。但是,张仪与秦国贵族大臣的矛盾本质上是为了秦国的发展,而且是尽职尽责,并不激烈。所以,张仪和贵族们的矛盾远远比商鞅小多了。
2、两人与魏国的关系不同
虽然商鞅和张仪都是从魏国来到秦国,但是二人对魏国却有不一样的感情和态度。商鞅本身是卫国贵族,在魏国受排挤而来秦国。张仪则是魏国出生的草莽一个,受苏秦套路而来秦国。从根本上,商鞅不喜欢魏国,而张仪则没有。
公元前340年,魏国大军进攻秦国,商鞅在阵前欺骗曾经的好友,魏国的公子卬来会见,等人前来,立即将其绑架。后来,又联合齐国和赵国袭击了魏国大军。商鞅因为这次军功获得了商地的十五座城池为封地,被尊称为商君。可以说,商鞅作为一个臣子,真的是恪尽职守,为了秦国主动牺牲了声誉。
悲剧的是,商鞅被秦国通缉时,曾经也想逃去魏国。可是,由于当年商君欺骗魏国,致使魏国失去了河西之地,魏国的守城将领就是不让商君回去。由此可见,商鞅与魏国关系极差,这也是他不能回魏国善终的原因之一。
张仪和魏国的关系,就比商鞅好多了。史书记载,张仪曾被惠王派往魏国做相,期间多次劝说魏王与秦国和睦,并且暗通秦国攻打魏国。与商鞅相比,张仪处事更加圆滑,虽然同样是忠心于秦,但方式方法完全不同。通过张仪的努力和斡旋,一段时间内,魏国臣服于秦国,并且委托张仪从中议和,魏国与张仪关系自然是要好的。
3、商鞅和张仪在政权交替时,选择不同
当年,秦惠文王还是太子的时候犯了法,商鞅为了保证第二次变法的顺利进行,强烈要求对其进行处罚。他认为秦法之所以运行不畅,就是因为有太子这样的以下犯上的贵族。结果,太子的两位老师,赢虔和公孙贾代替太子受刑,这成为了商鞅不得善终的重要导火索。
商鞅的强硬举措确实维护了变法的进行。但是,他忘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已经得罪了太子,就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后果和已知的隐患。秦惠文王继位之后,赢虔的徒弟趁机诬告商鞅想要造反,年轻的秦惠文王一面有立威的心思,一面又想报当年的受辱之仇,于是开始派官吏追捕商君,进而引发了商鞅走投无路的悲剧。
张仪是怎么处理和秦武王的关系的呢?惠王去世后,张仪面对不喜欢策士的秦武王,采取了另一种曲线策略。他可是人尖子,一面向秦武王请求辞职,一面又给秦武王出主意,“大王啊,等我走了之后,我去哪个国家,您就以这些国家收留我为由,攻打那些国家。”这样,秦武王有了攻打六国的理由,还顺便将讨厌的张仪踢出秦国。
这一招太漂亮了,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定位变成了“秦武王的臣子”,也让秦武王乐得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张仪相对于商鞅来说,他首先就是站在新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取了上司的想法和心思,自然使事情得到了最好的解决方式。
史书记载,商鞅出逃魏国不成,只好又回到了秦国商邑,和自己的门徒以及属下派商邑的士兵向北出发,去征伐郑地。最终,秦军将他杀死在黾池,又将尸体车裂。
商鞅从被诬陷谋反,到走投无路真正带兵谋反,是一个十分讽刺的过程。作为始终坚持法制的变法者,主动犯法去谋反,看似让人十分的不解。现在看来,商鞅也许正是在用自己的谋反了诉说自己的不甘。用生命来验证秦法对于秦国的有利之处,也在向秦惠王和那些贵族们进行一次最后的示威和法律宣讲。
而张仪离开秦国之后,被母国魏国收留,并且依靠过往的贡献被任命为宰相,在任一年后病逝。
商鞅主改革而伤贵族,张仪主外交而伤敌国。商鞅损害众多贵族利益,张仪善于明哲保身。商鞅为秦国以身试法,张仪隐忍曲线求活。正因为如此,张仪的下场比商鞅好很多,原来结局早就定下了。他们的故事这也是在告诫,做事情总要有点余地,临危不能过于冲动,否则定会品尝苦果。
嬴驷,即秦惠文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他早年车裂商鞅巩固权力,中年任用张仪连横破纵,晚年却陷入精神崩溃、身体衰败的悲惨境地,最终英年早逝。这位曾...
张仪 商鞅 2025-09-03 纵横捭阖:苏秦与张仪的战国棋局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如棋局纵横,而苏秦与张仪这对同门师兄弟,恰似棋盘上最耀眼的黑白双子。他们以三寸不烂之舌搅动天下大势,一个合纵六国筑起抗秦长城,一个连横破局为秦...
张仪 2025-08-28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历史浪潮中的关键推手北宋熙宁年间,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 王安石 2025-08-07 商鞅变法:历史天平上的功过评说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由卫国入秦的商鞅主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场变法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核心,将秦国...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赢驷车裂商鞅:权力博弈下的必然结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然而,这场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商鞅,却在秦孝公死后,被新君赢驷下令车裂,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赢驷车裂商...
商鞅 秦孝公 2025-07-31 商鞅:功臣与罪人的双重镜像——从历史评价与制度变革看其历史定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作为战国时期最富争议的改革家,其变法使秦国从边陲弱国跃升为战国霸主,却也因严刑峻法与激进手段被后世斥为“刻薄寡恩”。这种矛盾...
商鞅 2025-07-29 战国七雄:除秦之外,谁执牛耳?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兼并战争与制度变革交织的时期。七雄之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地理屏障与持续的人才战略,最终完成统一大...
商鞅 2025-07-29 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必然性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从边陲弱国到战国霸主的蜕变。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改革不仅重塑了秦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更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其...
商鞅 2025-07-28 法家的最高境界:在规则中构建秩序的终极形态法家思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具实践性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制度设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法家思想始终以“规则至上”...
秦始皇陵 商鞅 2025-07-23 商鞅的老师之谜:历史迷雾中的多元解读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其变法图强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关于他的老师究竟是谁,却如同一团迷雾,至今仍笼罩在历史学家的争...
商鞅 2025-07-2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