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夺取汉中,不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攻打益州,是不是他的失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因留在汉中的军队遭到刘备的攻击,夏侯渊被黄忠所杀,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增援汉中。三月,曹操兵发斜谷,来到汉中。刘备采取了坚守防御的策略,和曹操对峙。
曹操虽然几经交战,可是地形不利,没办法打开局面。这时发生了一个很有名的小插曲,就是“鸡肋”的故事。当时有一天传达口令,曹操看到晚饭有鸡肋,便随口说了口令是“鸡肋”。他的谋士杨修听到后,就安排手下打点行装,准备回师。别人问杨修是何道理,杨修说,鸡肋这个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对汉中已经感到和鸡肋一样,不久就会放弃争夺,回师关东。曹操得知后,杀了杨修,但是还是撤军回了关东。
在这个时候,曹操不知道是否想起几年前的情景。建安二十年,曹操出兵讨伐张鲁,夺取了汉中。在这之前一年,刘备也应刘璋的邀请入川,顺势夺取了益州。在这个时候,刘备和孙权还发生了湘水之争。
在当时,孙权因为刘备夺取了益州,就派人找孙权要归还荆州。刘备回答说,要等自己夺取凉州之后,再归还所有的荆州。孙权认为这是刘备故意推脱,没有归还的诚意。于是孙权派吕蒙和鲁肃出兵,夺取了零陵、长沙和桂阳三郡。刘备闻知,亲自率领五万人马到荆州,和关羽一起对东吴进行争夺。在得知曹操夺取汉中后,刘备怕曹操进攻蜀中,便和孙权议和,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重结盟好。
而曹操夺取汉中的时候,正是刘备率领益州的军队去荆州和孙权对阵的时候。这个时候,益州空虚,而曹操刚刚打下汉中,士气正盛。当时,曹操的手下司马懿和刘晔都向曹操建议,趁势夺取益州。
司马懿的意见是,刘备用欺诈的手段夺取益州,益州的人民还没有完全归附。在这个时候,刘备还远征荆州,这个时机不可错过,应该迅速进军益州。而刘晔的建议也跟司马懿相似,他也认为刘备刚刚得到益州,众心未附,而曹军刚刚得到汉中,蜀中一定会十分震恐。趁这个机会进军益州,可获全胜。如果迟延,刘备有诸葛亮为相,关羽、张飞为将,蜀民安定下来,把守险要,那么益州就不可侵犯了。今若不取,必为后忧。
曹操听了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但是却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曹操留下夏侯渊率领张郃、徐晃等人镇守汉中,自己班师回朝。果然,刘备回到蜀中后,就开始了对汉中的争夺战。夏侯渊战死后,曹操虽然亲自率领人马前来争夺,最后也只能铩羽而归。
在后来,有人评价曹操的汉中之战时,认为曹操当年没有听从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如果曹操在夺取汉中后,趁刘备主力不在汉中,集中兵力攻打益州,就可能会夺取益州,那么就不会出现后来再次出兵汉中,发出鸡肋的哀叹了。
但是,曹操在夺取汉中后撤军是真的因为失算吗?作为三国时期最卓越的军事家,曹操会在当时贻误战机吗?其实,司马懿和刘晔向曹操的建议里,有着他们的破绽。他们的建议只是着眼于益州一隅,并没有从全局来考虑问题。
首先,司马懿和刘晔认为,刘备刚刚取得蜀中,众心不附。这一是因为刘备夺取益州的手段卑劣,让蜀中的民众看不起。二是占据益州的时日尚短,恩义没有能够普及到大众身上。如果曹军攻打益州,会得到益州百姓的拥戴,刘备的统治会土崩瓦解。
可是,我们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刘备夺取益州的手段是有些不光彩,可是,益州原来的君主刘璋暗弱,更是令人看不起。在刘备进军益州的过程中,大批益州的军政人员投降刘备就说明了这一点。而刘备在一入西川,就广施恩义,拉拢当地百姓。在曹操占领汉中前,刘备已经对蜀中百姓做了两年的工作。所以说,司马懿和刘晔的这一点依据是站不住脚的。
再说当时刘备远征荆州,司马懿和刘晔认为益州空虚,这也是没有根据的。刘备是一员老将,他刚刚夺下益州做根据地,当然要顾及它的安危。刘备率领一部分兵力前往荆州,但是还留下了诸葛亮坐镇成都。在大将方面,也留有马超等人。如果曹操进攻蜀中,诸葛亮凭借险要的地形,足以抵抗曹操,等到刘备的到来。到那个时候,曹操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从上面来看,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在依据上站不住脚。而且,司马懿和刘晔只是看到了刘备方面可能的有利条件,而没有看到自己方面的不利条件。司马懿和刘晔说刘备得益州时间短,百姓还没有依附。可是,他们没有看到,曹操才夺取汉中,时间比刘备的益州更短。而且当时张鲁逃往巴中,尚未投降,汉中的百姓更是没有依附曹操。
而且当时关陇不稳,北方少数民族武装虎视眈眈,企图入侵。刘备和孙权虽然暂时对峙,可以没有进入战争状态,矛盾还可以调和。如果曹操在益州陷入僵局,那么就会给孙权以北进的可乘之机。曹操的根本重地就有可能遭受巨大的危险。
从这些方面考虑,曹操终于决定放弃攻打益州,收兵回师。后来的事情果然不出曹操的所料,刘备和孙权刚以湘水为界,解决了争端之后,孙权马上集中兵力,在淮南发动了攻势。多亏曹操预先做了准备,才挫败了孙权的攻势。
所以说,法正在后来评价曹操的行动时,做的判断是比较公允的,他说,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匆忙的赶快北还,这不是因为曹操的智计有缺陷,力量不足,肯定是内部有担忧逼迫的缘故。
从以上的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曹操当年不采纳司马懿、刘晔的建议,放弃攻打益州,并不是失算,而是通盘考虑做出的明智的选择。后来,曹操问刘晔如果采纳他的建议怎么样,刘晔又改口说时机已失,不能进攻了,这就说明了一切。提建议好说,可是要实施并不容易。
公元239年1月22日,曹魏王朝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睿在洛阳病逝,年仅36岁。这位曾指挥曹真、司马懿击退吴蜀联军、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的雄主,其生命戛然而止的结局...
司马懿 曹真 2025-09-19 长坂坡之战:血色长坂下的将星陨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湖北当阳长坂坡的黄土被铁蹄踏碎,曹操五千虎豹骑与刘备残军展开了一场关乎存亡的生死对决。这场战役不仅成就了赵云“单骑救主”的千古传...
赵云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9 三国杜氏为何嫁给秦宜禄:乱世中的命运抉择与政治棋局在三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中,杜氏——这位被后世称为“三国第一美人”的女子,其婚姻轨迹始终与权力博弈、人性挣扎紧密交织。她先嫁秦宜禄,后被曹操纳为妾室,甚至引得关羽两...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7 赤壁之战:谋略交织的经典战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长江赤壁的江面上火光冲天,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大破曹操二十万大军,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不仅改写了三国格局,更因其精妙的谋略运用成为军...
曹操怎么死的 2025-09-17 司马懿:乱世权谋的集大成者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温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权臣、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的一生跨越...
司马懿 2025-09-16 曹松是谁的儿子:历史迷雾中的家族探寻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曹松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如曹操、曹植等曹氏名人般如雷贯耳,但他以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在晚唐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曹松的身...
曹操怎么死的 曹植 2025-09-15 关羽为何在华容道放过曹操:忠义、恩义与战略的交织建安十三年(208年)冬,赤壁战火未熄,曹操率残军逃至华容道。当这位曾以“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枭雄,面对关羽横刀立马的阻截时,却因一句“将军别来无恙”触动了对方心...
曹操怎么死的 关羽 2025-09-15 杜畿:乱世中堪比萧何的曹魏能臣在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的动荡岁月里,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在这璀璨星河中,有一位被曹操赞誉为“堪比萧何”的能臣——杜畿。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治理才能和...
曹操怎么死的 萧何 2025-09-11 司马懿与柏灵筠的子嗣之谜:历史真相与影视演绎的碰撞在三国历史与文学艺术的交织中,司马懿与柏灵筠(史称柏夫人)的情感纠葛常被后世津津乐道。作为司马懿晚年最受宠的妾室,柏灵筠在影视作品中常被塑造成兼具智慧与美貌的传...
司马懿 2025-09-09 荀彧之死:理想与权谋的终极碰撞公元212年,曹操首席谋士荀彧在寿春离世,终年五十岁。这位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王佐之才”,其死因在《三国志》《后汉书》《魏氏春秋》等史籍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
曹操怎么死的 荀彧 2025-09-0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