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朝鲜战争,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之后首次与外国势力进行的一起战争,这也被世界上很多人认定为是中国的立国之战。在这场战争当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顽强的战斗作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抗住了美国为首的,装备各种先进武器的联合国军,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
战争的后来,因为在战场上的失利,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曾气急败坏的宣称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而且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做出了申请,并详细的列出了原子弹的使用数量为26颗,那么这个26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他准备怎么使用这些原子弹呢?
现代化的战争,很多都是在视距外作战,威力强大的各种火箭炮,高爆炸弹,在卫星导航系统的精确定位下,会让地面聚集的大量陆军,变成活靶子,这一点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战争中,就能够看出来。
但是二战刚刚结束后的50年代,美国人虽然武器装备先进,头顶上也有各种飞机大炮支援,可没有卫星导航配合,对于赴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实际上也只能采取一顿狂轰乱炸后,派陆军往前推进的办法。
但一来中国人民志愿军擅长运动战,快速行军,让联合国军指挥部总是摸不准他们的具体位置,二来各种强大的现代陆军装备,在朝鲜特殊的地形之下根本无法施展,这些因素促使了本来武器装备不如美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但正面抗住了联合国军,反而把他们打得节节败退。
而按照麦克阿瑟叫嚣的,要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施行外科手术打击的目标,首先就是在朝鲜的这些志愿军战士。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先后投入朝鲜战场的军队总数,超过100万,麦克阿瑟就在向美国总统杜鲁门申请的所谓“迟滞清单”上,计划用4枚原子弹攻击志愿军部队。
如果这个计划真的被批准的话,在原子弹强大的放射性尘埃下,我们真的是要吃大亏的。
除了直接攻击志愿军部队以外,麦克阿瑟还准备用4颗原子弹攻击中国志愿军在朝鲜的军事基地和空军基地。
这么算下来,实际上整个朝鲜战场只需要8颗原子弹就够了,为何麦克阿瑟要申请26颗呢?
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前苏联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原子弹了。这样就与美国形成了两个拥核国家互相警惕,平衡的局面。而当时的朝鲜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份子,在前苏联的核保护之内。
同时,当时的美苏冷战之中,美国是处于进攻方,占优势的。而苏联是防守方,占劣势的。通常情况下来讲,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正因为苏联处于守势,实际上它才更有使用原子弹的动机,所以一旦美国直接用原子弹攻击中国,那么就等于是放开了苏联使用原子弹的限制,那么估计欧洲就该全体解放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麦克阿瑟尽管狂妄,但最开始并没有直接用原子弹攻击中国本土的意思,他是准备用剩下的原子弹,在中朝边境炸出来一条生化“隔离带”,因为核武器的污染效果,那么一旦这个隔离带真的形成,中国想要再支援困在朝鲜腹地的志愿军,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在26颗原子弹之中,除了直接攻击在朝鲜的志愿军部队和军事基地以外,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准备用在这个用途上的。
但事实上,如果美国真的在中朝边境使用的原子弹,那么随着放射性尘埃的飘散,不仅中国东北要受到污染,就连苏联靠近中朝边境的地区,也要受到污染,这就与直接向苏联投下原子弹也没什么区别了,美国总统杜鲁门当然不能同意,所以在看到麦克阿瑟这份计划以后,直接决定换帅。
战争真正恐怖的地方就在于,也许开始的时候,双方都觉得在掌控之内,可以控制战争的规模。最典型的比如二战之中,德国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欧洲,他们也觉得自己能够通过闪电战迅速获胜,战争不会持续很久。
但结果却是,全世界都打成了一锅粥,规模越来越大,被卷入的人也越来越多。
实际上人类社会用核武器之后的战争,也是一样的。也许最开始的时候双方都觉得不会使用核武器,很快就能获胜。但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死伤人数的增多,国内情绪的累积,很多时候战争就会朝着失控的方向去发展。
朝鲜战场上,最开始美国人是说不会动用原子弹的,后来因为战局不利,不管是麦克阿瑟,还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定都是动了使用原子弹的想法的,否则不会把原子弹运往日本。
而根据战后解密的原联合国军驻日本的司令部文件记载,当时的美国将军们,是真的计划过把原子弹扔到中国的,其中就包括祖国的心脏,也就是首都北京,以及东北工业基地。
还可以佐证这一点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之中,蒋介石积极准备着反攻大陆。这两个消息对比之下,就更显美国人要用原子弹攻击中国本土的真实性。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许麦克阿瑟的那“26枚”原子弹里,还包含着准备投向中国本土的几颗。
当年麦克阿瑟说要用原子弹,对中国实行外壳手术式打击的话,很多人觉得是他是唬人的,但“26”这个具体的数字,却在告诉我们,美国人当年是真这么准备过的,否则数值不会这么精确。
而如果这个计划真的实施,不管其后苏联会不会报复美国,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我们自己。所以说原子弹这东西,谁有都不如自己有来的保险。60年代那么困难,中国人还是举全国之力研究原子弹,只能说伟人的决定,太对了!
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张载哲学:唯物与唯心的千年辨析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体系,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引发了长达千年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学术史的定位,更折射出中国哲学对...
太虚 2025-07-15 王世充的武功之谜: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王世充以“郑国皇帝”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段备受争议。然而,关于他是否精通武功、修炼何种绝技,史书记载极为有限,更多线索却...
郑国 2025-07-15 王世充当了几年的皇帝?——隋末群雄中的短暂帝王梦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逐鹿中原的混战中,西域胡人王世充凭借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在洛阳建立郑国,自立为帝。然而,这位篡位者的帝王生涯却如昙花一现,仅...
郑国 2025-07-15 黄泉之下,血浓于水:郑庄公与武姜的母子情仇与和解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与母亲武姜的关系,堪称一部充满权力斗争与亲情纠葛的史诗。武姜因郑庄公出生时难产而心生厌恶,转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暗中策划叛乱助其夺位...
郑国 2025-07-10 酒奠梁上:韩信传说中暗藏人性深渊的致命抉择在淮安市淮阴区的民间传说体系中,韩信的故事早已超越历史记载的框架,演化成承载道德训诫的文化符号。其中“酒奠梁传说”以最尖锐的笔触,揭开了这位军事天才在权力漩涡中...
韩信 2025-07-10 杨继盛就义诗:铁窗血墨写就的士人气节“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明代忠臣杨继盛在狱中写下这首绝命诗后,慷慨赴死。这首五言绝句,字字如刀,不仅刻录着一位谏臣的生命绝唱,更成为...
太虚 杨继盛 2025-07-02 武姜国籍考:从姜姓诸侯国看春秋贵族的联姻密码在春秋时期的权力棋局中,武姜的身影如一枚关键的棋子,穿梭于郑国初年的宫廷斗争。这位郑庄公之母、郑武公之妻的神秘身份,背后暗藏着周代贵族联姻的深层逻辑。要解开武姜...
郑国 2025-06-05 烛之武:春秋乱世中的智勇义士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以“智退秦师”的壮举闻名于世。他出身平凡,官至圉正(养马官),却以卓越的口才与深邃的谋略,在郑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郑国 2025-05-29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